APP下载

校企协同培养制药行业应用型人才的研究

2017-11-06杨吉兴刘良科陈迪钊

怀化学院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制药校企协同

杨吉兴, 刘良科, 陈迪钊, 胡 滨

校企协同培养制药行业应用型人才的研究

杨吉兴, 刘良科, 陈迪钊, 胡 滨

(怀化学院,湖南怀化418008)

校企协同是培养制药行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成立校企协同领导小组、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育方案、共建教学团队、共建人才培养基地与创新平台、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和现场教学等措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业率、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企业竞争力。要深化校企协同,政府、高校、教师和学生都需进一步努力,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利好。

20世纪后叶,以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认证为代表的药品生产现代管理规范得到普遍应用。我国于1995年在制药企业开始推广GMP认证。目前,我国合法制药企业都已通过GMP认证。以GMP规范为基础的药品生产,是对制药企业生产过程中人、机、法三个维度完整统一要求的规范过程,是药品质量的根本保证,对从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提出了全新要求。现代制药企业急需一大批具有现代制药基本理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懂生产、善管理、会营销的应用型人才。校企协同,是培养制药行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1]。为培养制药行业应用型人才,怀化学院制药工程专业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与实践。

一、校企协同培养制药行业应用型人才的措施

(一)成立校企协同领导小组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由学院和企事业单位的行政主管与专家代表共同组成校企协同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协调校企协同的具体工作:负责制定校企协同总体方案和校企协同章程;根据行业需求制定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负责校企协同平台的规划、建设与运行管理;负责实践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实习实训管理与考核;负责协调场地、设备、材料等经费投入,人财物的共享,专利成果的归属及使用,学生在企业实践中的安全、保险、补助等一系列问题。

(二)校企协同,制定人才培育方案

春江水暖鸭先知。为了制定与人才市场对接的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到湖南正清制药集团、德天正好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华润双鹤医药有限责任公司、尔康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怀化市食品药品检验所等现代制药企事业单位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这些单位涵盖了现代中药制药企业、西药制药企业、原料药制药企业、药品质量监督与控制单位。通过调研,学校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现代制药企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在具体制定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学校主动邀请以上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者参与,他们就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提出了很多建议。人才培养方案从制药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将学生能力分为通用能力、专业能力、发展能力三个层级,将每个层级能力分解为3-5个维度,每一个能力维度指向解决一类具体问题。具体说来,公共能力分为价值判断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三个维度;专业能力分解为药物制备能力、药物生产质量控制能力、药物生产工艺设计能力三个维度;发展能力分为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制药生产车间设计能力、中药制剂技术能力、药品营销能力、药物研发能力五个维度,学生选择其中的三个维度进行学习。每一个能力维度对应一组课程,每一组课程包含1-2个课程模块,每一个课程模块由2-4门课程组成。

(三)校企协同,共建教学团队

名师出高徒。在师资方面,学校致力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学校聘请了正清制药集团的5名高级工程师担任《企业管理》、《市场营销》、《GMP认证》、《制药车间设计》等课程的教学工作;聘请了怀化市食品药品检验所5名主任药师担任《医院制剂质量控制》、《药品质量标准》、《药物分析实验》、《仪器分析实验》等课程的教学工作;聘请了德天正好制药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担任《中药制剂工艺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从企业聘请的教师除承担课程教学任务外,还承担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另一方面,学校安排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的研发团队,每年派一部分教师到企业挂职。通过从企业聘请、引进、在职培训、学历提高、职称晋升等措施,制药工程专业教学团队现有成员20多人,且在专业结构、学历层次、梯队建设、运行机制等方面不断完善。

(四)校企协同,共建人才培养基地与创新平台

唱戏要舞台,实践要平台。为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学校与怀化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合作,建立了“食品药品检验与质量控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与湖南正清制药集团合作,建立了“湖南省高校中药制剂工程与质量控制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和“怀化生物医药创新型产业集群药物研发与生产中试基地”;与湖南正清制药集团、德天正好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湖南博特科技有限公司、湘维怀化公司、怀化市洪江区华光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浏阳康源制药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其中,正清制药集团实习基地被评为“湖南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实习基地”。此外,学校与企业还共建了一些创新平台。与湖南正清制药集团、中南大学合作建立了“湖南省中药谱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有关企业共建了“怀化学院武陵山区中药制备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新药研究与开发研究所”等。

表1 实践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五)校企协同,优化教学内容

葫芦外观好,更需药品真。在教学内容方面,学校尽量将生产一线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融入到教学中。例如,将生产工艺流程与规范编进教材,将“药品生产质量保证(Q A)”、“药品生产质量控制(Q C)”和“药品营销”等方面的知识作为学生必修内容,将药物分析操作规程中的国家标准作业文件作为药物分析实验内容,等等,使学生尽量多地掌握来自生产一线的实践知识和技能,从而实现教学与生产的无缝对接。针对制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我院学科专业特色,学校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对制药工程专业教学内容进行了反复修订。通过近10年的努力,完善了制药工程专业所有主干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等教学文件。

(六)校企协同,夯实实践教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包括专业见习、课程设计与课程论文、毕业实习(岗位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学校制定了四年一贯制的学生实践方案(见表1)并认真实施。

此外,还要求学生每一个暑假都要到一个企业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实践。

通过利用校企协同基地和创新平台,学生能经常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经常面对和解决企业生产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校企协同,开展现场教学

百闻不如一见。为提高教学效果,针对某些课程内容的特点,经常进行现场教学。如学校将《中药化学》的一部分理论课放在制药厂车间、学校工程实验室上课;请车间主任在工厂现场给学生讲解《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和《制剂工程》课程中提取、浓缩环节;在固体制剂、液体制剂中试生产线给学生讲解药品生产过程,同时要求学生课后编写各个生产设备的标准操作规程,以加深学生对生产设备的感性认识。

二、校企协同培养制药行业应用型人才的效果

(一)校企协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制药企业将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或企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让企业科技人员和高校教师联合攻关,或作为题目指导学生去做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学生通过参与科技攻关和完成毕业论文,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2011-2015年,制药工程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题目65%来自制药企业,为企业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学生公开发表研究论文35篇,获得实用专利一项。

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成绩斐然。近五届毕业生共76人次获国家级、省级奖30项。例如,2011-2015年,获“国药工程杯”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竞赛三等奖一项、优秀奖一项;获“东富龙杯”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竞赛优秀奖一项;获湖南省大学生“挑战杯”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四项;获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化学化工创新作品竞赛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获湖南省化学实验竞赛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

(二)校企协同促进了学生就业

2011-2015年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89.87%、92.24%、96.35%、93.80%、95.31%,其中专业对口率高于60%。本专业的毕业生遍布正清制药、尔康制药、湖南千金药业、云南白药集团、双鹤药业等企业,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大显身手,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例如,2006级制药工程专业姚骏同学2010年毕业后,应聘于世界排名第230名的国际著名制药企业阿斯利康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经过5年努力,已成为该公司的销售主管;2006级制药工程专业曹娣同学2010年毕业后,考入广东药科大学药物分析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应聘到恩华药业股份公司广州分公司,成为该公司的营销部策划经理;2006级制药工程专业尹芳同学2010年毕业后,考取中南大学制药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应聘到扬子药业股份公司,负责该公司的临床检测;2006级制药工程专业殷慧同学2010年毕业后,加盟位列2013年世界五百强《财富》排行榜第148位的辉瑞制药有限公司。

此外,制药工程专业毕业生报考研究生也十分踊跃,每年有一大批学生被中南大学、厦门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重庆大学、上海大学、苏州大学等重点大学录取,录取率保持在15%左右。

(三)校企协同提升了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

工科教师若长期脱离生产第一线,其教学与科研就无法与生产第一线对接。企业由于处于市场竞争的最前沿,最能及时感知市场的变化。知识与技术的更新换代节奏较快,在技术变革中有许多实际问题需要解决。我校制药工程专业教师通过到企业挂职,通过与企业科技人员联合攻关,亲身体验了企业的运作方式,学到了最新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及时了解了相关学科的研究动态,及时更新了教学内容,改进了教学方法,提高了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四)校企协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高等学校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现已集聚了一批具有较高研究能力的专业教师,他们已经具备为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由于专业建设需要,高校的实验条件也得到较大改善,这也为企业项目研发提供良好的研究条件。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往往没有足够的资金研发新产品、购置先进的仪器设备、聘用一大批高水平的研发人员。高等学校则正好有这些方面的优势,可以在科技攻关、技术咨询、企业培训、设备共享等方面为企业服务。近5年,怀化学院制药工程专业教师与企业合作,承担了德天正好制药和湖南正清制药产业化培育项目各一项、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2项、各级各类纵向或横向科研项目20余项、申请专利4项。学生在企业中实习虽然主要是学习,但因学习与生产相结合,学生实习也能创造财富。同时,学生来企业实习,便于企业了解当今大学生的现状,便于企业发现和留住所需人才。此外,校企协同也是企业将企业文化通过学生传播给社会的有效途径。通过这种无形广告,提升了企业的知名度[1]64。

三、校企协同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目前,校企协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校热企冷”现象[2],仍处于由学校主动邀约、靠人情维系为主的浅层次阶段[3]。相关调查显示,愿意参与校企协同的企业不足半数,而愿意校企协同的企业中近86%更愿意技术合作,愿意与高校协同培养人才的企业不到其中的36%[4]。由此可见,我国企业对校企协同培养人才参与动力不足,这是由企业本身的目标定位决定的。人才培养并不是企业本身的职责,企业永远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往往,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与高校协同是得不偿失的[5]。可以说,“校热企冷”已成为开展和深化校企协同的瓶颈。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政府作用的缺失,另一方面是高校研发能力的不足。因此,要深化校企协同,必须想方设法让企业在校企协同中获得更多实惠。

为此,要努力做好如下工作:

(一)政府要加大对校企协同的支持力度

人才培养尽管不是企业的直接责任,但政府责无旁贷。因此,政府要积极支持校企协同的开展和深化。首先,政府要加强校企协同的法制建设,对校企双方的权责利、知识产权的归属、专利许可等以立法的形式做出明确界定,解决好双方的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问题;其次,应出台相应的资助与优惠政策,对参与校企协同的企业提供经费资助、税收减免、融资优惠、人才支持;第三,鼓励高校与企业共建研究中心和科技中介机构,鼓励高校和教师技术入股或专利入股,鼓励科技人员在校企间双向流动,并保障他们在流动期间的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及相应待遇不受影响[6]。

(二)学校要切实重视校企协同

共赢是校企协同持久存在的前提。因此,高校要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要鼓励教师经常深入企业调研,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和挂职,不断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另外,高校应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建研发平台,联合申报科研课题;同时,高校可适当投入经费,参与实习生宿舍、食堂等生活设施的建设,也可适当增加实习管理经费,减轻企业承担学生实习的负担。

(三)教师要努力提高研发水平

高校与企业协同的目的是追求学术研究的针对性和人才培养的实践性,企业与高校协同的目的是追求人力资本的利用和生产效益的提升[3]36。校企协同要深化,必须做大做强其目标共享部分。这共享部分就是研发。通过研发,企业可以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改进生产工艺,获得新产品,抢占新市场;通过研发,高校获得新成果,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研发,企业、高校、教师和学生可以各得其所。因此,校企协同应以研发创新为突破口,充分发挥研发创新本身的育人功能。因此,校企协同要充分发挥双方人财物的协同效应,着眼企业现实问题和发展趋势,共同攻关,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产品开发、成果转化,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实现企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双丰收。在校企协同中,教师是代表学校的主体,是校企联合攻关的中坚力量。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研发水平,真正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科技力量。

(四)学生要主动维护企业利益

每一个学生都要明白,人才培养并不是企业的本份,企业之所以接受学生见习、实习,更多的是源于一种社会责任和人际关系。因此,对企业接受学生见习、实习,学校要怀有一种感激之情和感恩之心。在见习、实习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要遵守厂规,服从企业管理,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积极主动完成企业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切勿蛮撞、乱来,切勿给企业添麻烦、帮倒忙;积极参与企业科研,严守企业商业机密,以主人翁的精神维护企业各方面的利益。

总之,校企协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政府、企业和高校共同努力,形成“长期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校企“战略联盟[7],才能为我国的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1]陈迪钊,郑雪花,赵子剑,等.校企联合办学是地方院校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J].中国西部科技,2009,8(15):63-65.

[2]季诚钧,樊丰富.改变合作培养人才中的“校热企冷”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11(12):56-57.

[3]孙秋柏.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机制的构建与深化[J].现代教育管理,2014(1):34-38.

[4]吉文林,胡新岗,黄银云,等.基于企业视角的校企合作调研分析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1):51-55.

[5]杨路.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62-65.

[6]饶燕婷.“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要求与政策构想[J].高教探索,2012(4):29-32.

[7]王素君,吕文浩,刘阳.校企协同育人的机制和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5(2):57-60.

A Study of Training Applied Personnel in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through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YANG Ji-xing, LIU Liang-ke, CHEN Di-zhao, HU Bin
(Huaihua University,Huaihua,Hunan 418008)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train applied personnel in pharmaceutical industry.Establishing university-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leadership group, jointly drawing up talent training programs, jointly developing teaching teams, jointly building training bases and innovation platforms, optimizing teaching contents, strengthening practical teaching and on-site teaching and so on, are essential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students'innovation ability, the graduates'employment rate, the teachers'professional level, and the enterprises'competitiveness.To deepen the university-enterprise collaboration,all parties concerned,including the local authority,universities,teachers and students,need to make further efforts to achieve better development for the enterprises.

university-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校企协同; 人才培养; 制药工程专业

G644

A

1671-9743(2017) 09-0125-04

2017-01-24

2015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本科院校与行业企业协同培养人才体制机制的研究与实践——以怀化学院为例”(湘教通〔2015〕291号(编号:450))。

杨吉兴,1963年生,男,湖南溆浦人,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刘良科,1963年生,男,湖南会同人,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改革;

陈迪钊,1961年生,男,湖南洪江人,教授,研究方向:分析化学;

胡 滨,1972年生,男,湖南冷水滩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制药校企协同
鲁南制药:瞄准“治未病”深耕“大健康”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皮尔法伯制药(中国)
三生制药集团
三生制药集团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