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2003-2015年省级面板模型的分析

2017-11-06

怀化学院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绿色食品影响模型

何 灵

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2003-2015年省级面板模型的分析

何 灵

(怀化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南怀化418008)

绿色食品产业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优质安全的食品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提出绿色食品概念以来,绿色食品产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目前尚存在技术水平低下、产品结构单一、缺乏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品牌等诸多问题。为探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3—2015年的数据为样本,讨论人均受教育程度、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相关产业的发展及政府扶持等因素对于产业发展的影响,为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绿色食品产业; 资源要素; 人均可支配收入; 政府扶持

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显著地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而产品的质量却没有得到提高。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肥、农药、抗生素和各种生长激素;产品运输环节使用各种保鲜剂;食品加工过程使用的防腐剂,这些都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隐患,尤其是不良企业违规使用各种禁止使用的添加剂,使得食品安全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例如频发的奶粉质量事件,导致国内消费者对国产奶粉质量不信任,转而选择购买国外品牌的奶粉。绿色食品概念的提出为解决这种困境提供了思路。绿色食品是指产自优良环境,按照规定技术规范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产品安全、优质,并使用专用标志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生产全过程的严格控制一方面能够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安全的食品;同时绿色食品产业为农业产品增加了附加值,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绿色食品在生产中限制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对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中国绿色产业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初具规模。至2015年底,经过认证的绿色食品企业总数达到9 579家,认证的产品总数达到23 386种,年销售额实现4 388.2亿元。以2003年销售额723亿元为基点的年增长率达16.2%,明显高于国民经济中其他行业增长速度。但目前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存在总量偏小、区域发展不平衡、产品结构不合理、产业规模效应没有发挥、绿色食品营销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为进一步研究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状况和内在规律,文章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省际面板数据模型对绿色食品产业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文献综述

自从上世纪90年代提出绿色食品产业概念,国内学者围绕绿色食品进行深入的研究,但直接以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的文献较少,主要在绿色食品产业竞争力评价和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战略两个方面的文献中涉及到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以下对这两方面中涉及到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文献进行梳理。

(一)绿色食品产业竞争力评价

罗峦等(2006) 从要素资源不足、国内市场需求滞后、支持性产业发展缓慢、企业缺乏长远战略,得出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竞争力没有形成的结论[1]。张润昊(2011) 对影响森林食品产业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对森林食品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按贡献大小进行排序[2]。宋德军等(2013) 结合黑龙江绿色食品生产条件、资源条件、产业需求等情况对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3]。黄漫宇等(2014)从市场需求、资源条件、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对手、相关产业与支撑产业、政策支持等5个维度,评价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状况[4]。张志峰(2016)对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各影响因素进行了识别,如:技术创新、产业组织结构、产品质量监管等,并且运用了结构模型解析法明确了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层次结构关系,分析产业发展的各影响因素[5]。

(二)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王德章等(2003) 认为产业市场集中度低和企业竞争力不强,AA级绿色食品比重小制约着绿色食品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6]。王德章等(2009)指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优化产品结构是核心,整合资源提高市场集中度和扩大企业规模是基础,调整产业内比例关系是前提,实施政策创新和加强宏观管理是关键[7]。韩杨(2010) 结合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认为绿色食品产业已经跨越产业形成期,处于成长期向成熟期过渡阶段,产业发展受产业规模、产品结构和品种结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认证制度、绿色食品市场与消费需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8]。

综合以上的文献,对于绿色食品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典型的方法是讨论产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运用数理模型构建产业竞争力的模型,对产业发展的竞争力以及各影响因素的关系进行讨论。产业发展策略相关文献,主要从产业发展的某一个方面,结合相关统计数据分析目前产业发展在这个方面的现状,并为产业发展提出建议。以上的研究对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但较多地进行定性的分析,定量的分析多采用数量统计的方法,对于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

二、模型设定和数据说明

(一)被解释变量

衡量一个产业发展状况通常使用的指标是产业的产值,例如用国内生产总值衡量经济发展的水平。但是目前由农业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公布的数据中只有全国的绿色食品产值,没有分地区的产值数据。在缺乏分地区产值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以分地区绿色食品产品数,即经过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的绿色食品品牌数量来衡量产业的发展状况,绿色食品品牌种类越多代表该地区产业发展水平越高。与以产值作为衡量指标相比,以产品数作为产业发展的指标需要单位产品数的产值数保持稳定。以2003年为基期进行价格指数调整,绿色食品平均产值在2003年到2015年变化较为平稳,除个别年份偏离均值外大多数年份都与均值较为接近。因此在缺乏分地区产值的情况下,使用分地区的绿色食品品牌数来代表各个地区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可靠性。考虑到各个地区在人口规模、地域规模上的差异,使用人均意义上的指标表示地区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状况。

(二)影响因素的确定

根据波特的钻石理论,产业的发展主要影响因素可以分为资源条件和社会需求、相关产业的发展、企业的组织结构以及政府的支持五个方面的因素。以下从这五个方面讨论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资源要素包括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基本要素主要是指自然资源条件;高级要素由社会经济条件决定,包括劳动力素质、基础设施、资本的丰裕程度、科技研发能力等。绿色食品产业是以农产品及其加工品为主要产品,土地是最主要的基本要素,因此将农业总播种面积作为影响产业发展的初级要素,和被解释变量相对应,总播种面积经过地区人口数调整得到各个地区的人均播种面积。影响产业发展的高级要素是指基础设施、技术以及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和资本是最重要的要素投入,用各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表示劳动力素质的高低,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代表农业生产中资本配置情况。产品的需求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收入水平。我国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为了区分城乡居民收入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不同影响,将城乡居民人均支配收入均纳入到模型中。波特钻石理论强调企业对最近的顾客需求反应最敏感,地区内部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以本地区城乡可支配收入作为影响产业发展需求的因素。考虑到我国交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不同区域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因此在模型中引入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代表外部市场的需求,全国不同地区具有相同的一组观测值。

任何产业都不是独立存在,产业优势地位的取得往往表现为相关产业集群的优势。从产品结构来看,2008年全国绿色食品产品结构中按产品级别分类,初级产品、初加工产品和深加工产品分别占到37%、38.5%和24.5%,按产品类别分为农林产品及其加工品、畜牧类产品、水产类产品、饮品类产品及其他产品,所占比重分别为61.1%、10.8%、5.8%、14.2%、8.3%。由此看来绿色食品产业所涉及到的产业部门相当广泛,因此用能够综合反映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人均GD P代表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

企业规模的扩大可以为企业增加收益,规模扩大可以引起单位产值中固定费用降低,规模扩张还使得自动化生产程度提高、收益增加。企业规模可以用企业的总资产、年销售额、利润等指标进行描述。但是目前我国没有公布分地区的绿色食品企业的财务数据。黄漫宇(2014) 使用绿色食品龙头企业占绿色食品企业的比重、绿色龙头企业的绿色食品品牌数占绿色食品总品牌数的比重来描述企业组织化程度[5]。由于龙头企业数量仅在部分年份中公布,根据可以使用的数据,用企业平均注册绿色食品品牌数来表示企业规模,由各个地区绿色食品品牌数与企业数量的比率计算得到,每个企业认证的绿色食品产品数越多,则企业规模就越大。

绿色食品产业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强化食品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农业部和地方各级政府都出台了绿色食品发展规划,把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对绿色食品产业采取各种扶持措施。政府对产业各种扶持措施中最容易量化的是资金扶持,由于目前《绿色食品统计年报》中没有政府对产业扶持资金的数据,因此采用农林水事务支出的数据代表政府对于产业扶持的力度[1]。

(三)基本模型的设定

本研究采用最常用的变截距面板模型,即允许截面成员存在个体影响,由于样本中包括了全国所有省份,因此使用固定影响模型进行分析是合理的[9]。

式中n p表示人均绿色食品品牌数,代表产业的发展水平,ps a表示人均播种面积,ed u表示人均受教育年限,d p i u、d p i r及ni分别表示城乡和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p n p表示每个企业平均拥有的绿色食品品牌数,g e表示人均农林水事物支出,uit为随机误差项。

(四)数据说明和描述统计

分地区绿色食品有效用标企业与产品数据根据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公布的历年的绿色食品统计年报和相关资料整理。由于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历史不长,虽然最早的绿色食品相关数据可以追溯到1996年,但是统计的指标前后不一致,根据研究的需要以及能够收集的数据将研究的期限确定为2003-2015年。历年分地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地区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地区人均农业播种面积、分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均来自历年全国统计年鉴。涉及到价格类指标均经过价格指数调整,统一调整到2000年的价格水平。为了增加数据的平稳性和消除异方差,对所有指标取对数,在表1中给出了各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全国总体样本回归

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作为样本对所述的影响因子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中的模型1所示。波特的钻石理论认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重要的推动力,与理论预期不同的是收入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不显著。本地区的城乡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回归系数均在10%的水平上不显著。说明目前我国消费者没有形成绿色食品消费的观念,绿色食品品牌没有深入人心,市场绿色消费主体尚不成熟,我国绿色消费需求尚未被有效激活[10]。由于现阶段收入对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影响不显著,因此在模型1的基础上剔除了地区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构造如下的模型2对全国样本重新进行估计。

从模型2的估计结果来看,模型拟合优度和模型1没有差异,且解释变量的显著性明显有提高,说明将与收入相关的3个变量剔除是恰当的。人均播种面积回归系数小于零,意味着土地越是稀缺,越能促进产业的发展。丰富的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起到限制作用,相对于自然资源贫乏的经济体,自然资源丰裕的经济体反而呈现出比较差的经济发展绩效[11]。土地稀缺会刺激人们增加在资本等要素上的投入,而绿色食品产业相对于传统农业能够更好地吸收资本、新的技术、劳动力等其他要素,这样就造成了土地资源稀缺的地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更为迅速。

人均受教育水平提高与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正相关,提高人均受教育水平能够促进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和传统的农业产业存在密切的联系,但是生产技术、生产管理、产品销售同传统农业生产,特别是分散的家庭承包经营存在巨大的区别,这就决定了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更高。农业机械总动力代表资源要素中资本投入,对绿色食品产业的影响与预期一致,农业机械化对产业发展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

人均GD P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反映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状况和相关产业发展水平。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相关产业的支撑,相关产业能够从原材料供应、金融支持、政府管理、市场销售渠道、信息沟通等方面促进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产业规模对产业发展影响显著,企业平均产品数每增加1%,可以促进绿色食品产业1.38%的发展。

从政府对产业的扶持来看,农林水事务的支出显著影响产业的发展,这说明地区产业政策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有促进作用。但是回归系数较小,一方面在数据选择上没有代表性,人均农林水事物支出水平高并不意味着该地区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支持力度大。另一方面,绿色食品企业热衷于绿色食品的申报,争取政府的扶持,但没有真正用于产业的发展,政府推动产业发展的目标没有实现。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实施非农化战略,通过“漂绿”企业形象,获得更多的政策扶持,但其“绿色化”扩张冲动减弱[6]。

我国各地区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资源条件确定不同的产业发展规划,不同地方政府在绿色食品产业的扶持政策上存在较大差异。相对于其他影响因素,政策扶持具有更大的选择性,可以认为政策支持在绿色食品产业影响上存在结构性差异。因此在模型2的基础,将农林水事务支出设定为变系数构建模型3进行检验。

表2 全国样本的估计结果

从检验的结果来看各影响因子都较模型1和模型2更为显著。人均受教育水平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在1%的水平下显著,与模型1估计的结果一致,提高人均受教育有利于产业的发展。模型3中地区人均GD P和人均农业机械动力对绿色食品产业影响增强,可以认为在模型2中低估了相关产业和资本投入对产业发展的作用。由于篇幅限制没有列出模型3中分地区的政府农林水支出对产业影响的系数,大部分省份政府扶持对产业影响都较为显著,其中黑龙江、浙江、江苏、重庆、湖南等省份的政策刺激效果明显。

(二)分区域的检验结果

我国各省份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存在较大的差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处于不同的阶段,因此有必要对全国分区域进行分析。将全国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运用模型3对这三个区域分别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各影响因子对产业发展的作用总体上与全国的样本类似,并且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东部、中部、西部的人均播种面积对产业影响的绝对值逐渐增大,东部地区人均播种面积对产业发展影响小且不显著。这是因为东部地区土地资源禀赋与中、西部地区存在较大差异,根据2015年的统计年鉴数据,全国人均播种面积为1.88亩,东部地区为0.93亩,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在土地资源更为丰富的西部,人们倾向于粗放式经营,不利于资本、技术等要素投入到较多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从人均受教育年限来看,虽然东、中、西部地区绿色食品产业都与受教育程度正相关,但是东部地区相对于中、西部地区的回归系数更大,说明东部地区绿色食品产业的科技水平要高于中、西部地区,高素质人才在东部发达地区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农业机械总动力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与人均受教育水平类似,在东部地区农业机械总动力对产业发展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从区域的人均GD P来看,在东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相关产业对绿色食品产业促进作用较大,中、西部地区相关产业发展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促进作用较小且不显著。

四、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对绿色食品产业影响因素的分析,一个重要的结论是收入增长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市场经济中需求是引导产业发展的主导性因素,需求没有随着收入增长而显著增长是制约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食品本身收入弹性小以外,也反映了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许多阶段性的问题: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产品结构单调、技术水平较低,无法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一些企业投机取巧,超范围、超期限使用绿色食品标识,甚至假冒这一标识,造成绿色食品的信誉危机,使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消费热情大打折扣。

表3 分区域估计结果

(二)从实证检验的结果来看,产业规模对产业发展促进作用非常显著,且效果明显。目前中国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主要是绿色品牌数量上的增长,这种增长主要是通过申报新的绿色食品品牌来实现的。在2003年至2015年间,单个品种的绿色产品的产值没有明显变化,产业的增长表现为外延式增长。绿色食品企业规模过小,无法实现规模效应,市场上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因此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需要重点培育龙头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优化产业结构。

(三)从全国分区域的情况来看,绿色食品产业呈现非均衡的状态,中部和东部部分省份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较好,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不同区域土地、人均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对产业影响程度不同。因此,全国不同地区产业发展上的侧重点不一样,对于土地较为稀缺的东部地区重要的是土地政策上支持,而在中、西部地区更重要的是在资金和技术上的扶持,为绿色食品企业融资提供优惠条件;同时人力资本在产业发展中也发挥重要作用,中、西部地区要采取措施引进专业人才,促进产业摆脱技术水平不高、产业规模过小的局面。

[1]罗峦,曹炜.基于“钻石”理论的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7(5):222-225.

[2]张润昊.森林食品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8):4660-4661.

[3]宋德军,周彤,马世鹏.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及评价研究[J].兰州山学院,2013,29(5):16-31.

[4]黄漫宇,彭虎锋.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4,47(23):4745-4753.

[5]张志峰.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评价模型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6(3):62-65.

[6]王德章,赵大伟.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软科学,2003(3):1-5.

[7]王德章,赵大伟,杜会永.中国绿色食品产业结构优化与政策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09(9):67-76.

[8]韩杨.中国绿色食品产业演进及其阶段特征与发展战略[J].中国农村经济,2010(2):33-43.

[9]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案例(第3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390-400.

[10]仇立.天津市居民绿色食品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分析[J].生态经济,2016,32(8):111-115.

[11]刘红梅,李国军,王克强.中国农业虚拟水“资源诅咒”效应检验: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9(9):69-90.

Study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Green Food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China:Based on Provincial Panel Data 2003-2015

HE Ling
(School of Law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Huaihua University,Huaihua,Hunan 418008)

Green food industry is important for promoting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increasing farmers'income and providing high quality and safe food.Since the concept of green food was put forward in 90s of last century,the green food industry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China.However,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such as low technical level,single product structure and lack of market influence brand.In order to explo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food industry,31 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data from 2003 to 2015 were taken as samples in this paper to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and influence of factors such as government support,per-capita education,per-capita total power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related industry development.Finally,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food industry in China.

green food industry; resource elements; per-capita disposable income; government support

F323

A

1671-9743(2017) 09-0021-06

2017-08-15

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武陵山片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研究”(15YB x018)。

何 灵,1975年生,男,湖南溆浦人,讲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猜你喜欢

绿色食品影响模型
适用于BDS-3 PPP的随机模型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重要模型『一线三等角』
重尾非线性自回归模型自加权M-估计的渐近分布
《绿色食品工作指南》(2018版)
什么是绿色食品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列的两法则和三模型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