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勒兹哲学思想及其影响下的当代建筑设计探索

2017-11-06

怀化学院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褶子德勒游牧

汪 瑜

德勒兹哲学思想及其影响下的当代建筑设计探索

汪 瑜

(宿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作为创造哲学概念的大师,吉尔·德勒兹借助于大量喻体创造了一系列重要的哲学思想,其中褶子理论、游牧理论、块茎理论、生成理论对建筑领域的影响最为深刻。它们通过当代先锋建筑师的借鉴和探索,在建筑领域实现了设计思维和形式逻辑的转译,由此产生了折叠建筑、平滑空间、多义空间和动态生成性建筑,并将人们审视建筑的角度从静态、机械、呆板的形式中解放出来,体现了当代建筑对复杂性、非理性、多元性的观念意求。

德勒兹哲学思想; 当代; 建筑设计

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人类进入了后工业社会。以混沌理论、非线性理论、耗散理论、涌现理论、突变论等为代表的复杂性科学理论突破了传统科学范式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抛弃了线性、永恒性、因果性、逻辑性等理性思维,转向对混沌、复杂、偶然、多变的现象研究中,并为人们提供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此基础上,哲学界实现了对二元对立简化思维的颠覆,不再强调事物的“绝对、必然、普遍、抽象”,而是重视事物的“相对、偶然、特殊、具体”;不再只关注事物本身及其“本质规律”,而是重视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及动态演化。这一转变促使了以吉尔·德勒兹(G i ll e s D e l e u z e) 哲学思想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产生,并深刻影响了各个学科领域。从社会到观念、从科学到技术、从建筑到城市,形成了一张巨大的互相关联的网。

作为创造哲学概念的大师,德勒兹借助于大量喻体以独特的视角创造了一系列用以诠释空间与时间的哲学概念,如褶子(F ol d)、游牧(N o m a di s m)、块茎(R h i z o m e)、生成(D e v eni r)等,并逐渐渗透到建筑领域,为当代建筑的创新设计提供了丰富且有力的思想依据。由此产生的折叠建筑、平滑空间、多义空间、动态生成建筑等新的建筑形式促进了人们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识的转变,并从更深层次上推动了当代建筑与人、自然、技术之间的联系。

一、德勒兹重要哲学思想概述

(一) 褶子理论

“褶子”这一概念来源于德勒兹在1988年所著的《褶子——莱布尼兹与巴洛克风格》一书中,是德勒兹在解读和拓展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兹(G o tt f r ied W i l h e l m L ei b ni z) 的“单子论”(M o n a d olog y)的基础上,结合巴洛克风格特征所发展出的重要理论。莱布尼兹否定了旧原子论中“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的观点,提出了“单子”(M o n a d s)的概念,用以表达数理结构的“无穷小”。他认为世界就是由无数个单子组成的,且单子与单子之间、单子与世界之间通过不断地弯曲折叠而融为一体。德勒兹补充并发展了这一概念。在他看来,褶子无处不在,世界万物(不论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是大小不同、层级不同的褶子,且它们之间边界模糊,相互包裹,永远处于折叠、展开、再折叠、再展开的无尽运动中,具有连续的柔性特征。因此,“褶子越分越小,但物体永远不会分割成点或是最终极。”[1]并且,德勒兹还认为巴洛克艺术中繁复的弯曲形式、多变的运动轨迹与褶子具有一定的关联性,都是一种折叠与展开的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德勒兹的褶子理论并不是对褶子进行简单定义,而是关注于褶子的运动过程,认为褶子在打褶和解褶的运动中打破了封闭的、理性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体系,在事物的边界之间往来穿梭,“建立了一种连续性的可能”[2]314。

(二)游牧理论

“游牧”是德勒兹创造的另一重要的哲学概念,意指某种不确定性的空间景象或自由的思维状态。德勒兹认为居无定所的游牧民在广阔无垠的草原和荒漠中所行进的轨迹是一种真正自由的运动,因此,游牧具有无界域的特征。同时,德勒兹将游牧与空间建立了联系,认为游牧空间就是平滑空间(s m oo t h sp a c e)。对此,他形象地将包裹于条条框框的象棋比喻为条纹空间(s t r i a ted sp a c e),将不遵循于固定路线的围棋比喻为平滑空间。条纹空间中的元素具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和不可变的内在属性,因此这种空间是一种固化的、线性的封闭式空间;而平滑空间中的元素没有被赋予特定的属性,彼此之间是一种动态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这种空间是一种自由的、非线性的开放式空间。

德勒兹的游牧理论反对对边界的限定、对空间的囚禁,但并不摒弃差异。他认为游牧不依赖于任何一个特定的组织或持久的结构,它本身具有“一种连续流变的生命力”[3],将多种异质元素整合在同一系统中。因此游牧可被认为是一种差异与重复的运动,体现了生成性、异质性和多元性。

(三)块茎理论

“块茎”一词来源于植物学领域,德勒兹(与加塔利)在其著作《千高原》一书中借用这一词汇形成了隐喻性的哲学语言,用以颠覆西方传统哲学中的“树状思维”和“根状思维”。在柏拉图、康德、笛卡尔所崇尚的“树状思维”体系中,将哲学比喻为树,形而上学的内容比喻为树根,物理学比喻为树干,而其他的一切学问都是树枝[4]。因此,以树根为基础,以树干为中心的“知识树”便构成了严格追求同一性和等级秩序的封闭系统。德勒兹批判这种思想的枷锁,同时还提到,“根状思维”虽摒除了以树干为中心的原则,但强调根与根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它仍是一种固有的、僵化的思维模式。对此,德勒兹提出了“块茎”理论。块茎不像一般植物的根茎深扎在土壤中并向下生长,而是像马铃薯一样匍匐生长在土壤表层,并可随意从任一个点生长出新的朝向不同方向的根茎。因此,在德勒兹看来,块茎是一个“多元体”,其中的任何一个点都能够与其他的点相联系,是一个不断增值和生长的开放式系统。同时,块茎中没有主客体之分,不存在等级秩序,具有多样性和多维度的特征。总之,“块茎”理论反对主体性和确定性,强调事物之间非中心、非层级、无方向、充满差异与可能的复杂性关联,表现出了一种后现代主义的创新性思维。

(四)生成理论

生成理论是德勒兹哲学的本体论,并渗透于褶子、游牧、块茎等哲学思想中,其核心特征是动态与流变。德勒兹认为事物的根本属性就是生成,它是各种“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并可在不同因素的影响下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统一。因此,生成不带有目的性地强调“将生成什么”,也不模仿与再现事物的固有形态,而是超越事物的本源状态,以一种动态的运动过程建立多种可能性,实现对静态结构的对抗。同时,德勒兹还认为:“生成是一个不断逃避在场性的过程,它既不能被限定在具有先后秩序的空间中,也不固定存在于某个特定的时间点,而总是在在场与不在场之间互动与转换。”[5]因此,生成是一个努力创造流变,不断打破同一性和永恒性的过程,体现了空间和时间上的异质性。

由此可以看出,德勒兹的生成理论是对传统的“存在”本体论的抗争,是对各事物之间界域性的突破,是对机械的、固化的理论学说的瓦解。

二、德勒兹哲学影响下的当代建筑设计

德勒兹的一系列哲学概念为人们建构了一个非理性的思想平台,也极大地影响了当代建筑师看待事物的方式以及解读建筑各要素之间关系的思路。正如著名的荷兰建筑事务所U N S t u di o所认为的那样:“建筑学与科学有了令人惊喜的结合点,这完全归功于德勒兹本人和他的注释在我们职业内部转换所产生的巨大吸引力。”[6]其中,褶子理论认为事物就是在由内向外或由外向内的相互折叠和包裹中生成的,这为当代建筑设计提供了一种内外连接转化的形态策略,即折叠;游牧理论提倡各异质元素在无界域的空间中自由运动,并相互取得联系,这为建筑师提供了一种平滑连续、动态整合的空间创作路径,即平滑空间;块茎理论阐释了事物的无中心、非向度、不确定性的动态生成过程,影响了当代建筑师对空间形式和功能需求多样化的探索,由此产生了多义空间;生成理论重视事物的动态生成过程而非静态的结果,启发了当代建筑师建构一种处于过程中的生成逻辑,并将周围环境作为影响建筑的动态因素,由此产生了动态生成性建筑。

(一)折叠建筑

褶子理论作为一种差异性理论契合了当代复杂性科学与建筑学的融合与发展,促进了建筑思想与空间形式的解放。一些先锋建筑师将其运用在设计创作中,使得建筑成为了由许多空间折叠而成的场域。值得注意的是,基于褶子理论的折叠操作不会导致各空间要素的断裂,而是一种连续性的建构,使各界面、各空间能够有效地连接在一起并相互融合。

日本前卫建筑师远藤秀平(S h u h ei E nd o) 探索出了一系列基于折叠形式的“非组合式建筑”。其中,“半筑”(H al f te c t ur e)是一个由折叠状的波形钢板围合而成的连续体,其室内外空间相互转折(图1);“屋顶筑”(R oo f te c t ur e) 通过对屋顶界面的折叠操作,使顶面延伸为建筑的墙面和底面,然后又转换成顶面并以此反复(图2);“弹性筑”(Sp r in g te c t ur e) 采用卷曲的形式将内部界面折叠转换为外部地板或另一空间的顶面,使得建筑空间各要素处于混沌之中,让人无法分清哪些是内,哪些是外,哪些是墙,哪些是底。并且人们可以从多个方向进入空间,建筑成为了一个没有明确出入口的通道(图3)。

图1 “半筑”

图2 “屋顶筑”

图3 “弹性筑”

图4 西班牙圣地亚哥加利西亚文化城

折叠建筑通过灵活的连接获得力量,形成了巧妙的粘性系统。其界面通过在三个维度上的不断折叠与展开,形成了开放性、流动性的空间,并使得室内与室外、实体与虚体以及空间与空间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建筑获得了极大的复杂性。

(二)平滑空间

游牧理论推崇平滑空间,认为平滑空间是完全不同的元素在既保持各自完整性又与其他元素实行一种自由混合进而组成的连续的“场”。它“既不压制差异,也不在解决差异的途径中确定元素之间的复杂关系,而是通过灵活的、未知的、局部的关联来维持这些关系。”[2]122

可以说,平滑空间是一种基于游牧理论的非理性空间,它反对线性、等级性的机械思维,不寄寓有序的内在性,而是异质元素的灵活自由运动。德勒兹关于游牧理论及平滑空间的阐述深刻影响了新一代的建筑师们,使他们以一种更为开放的视角处理建筑与外部环境、建筑与内部空间之间的关系,探索建筑本身与诸如景观、交通、历史、文脉等影响因素的动态整合,实现空间的平滑连续。

著名建筑大师彼得·埃森曼(P ete r E i s en m a n)的建筑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德勒兹哲学的启发。他设计的位于西班牙圣地亚哥的加利西亚文化城便采用了平滑策略,实现了建筑与环境之间的整合。在设计中,埃森曼首先提取了诸多外部因素,如圣地亚哥历史中的五条朝圣路线、中世纪圣地亚哥的街道网格、建筑所处山体的地貌特征等,接着通过将它们叠加、拉伸、拓扑变形,使其完全融入建筑形体中,最后以一种连续的方式沿着地面向建筑屋顶塑造了一系列竖向错位的空间。由此产生的平滑曲面形态对应了自然的维度,确立了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图4)。

(三)多义空间

德勒兹的块茎理论强调事物的联系性、多元性和异质性特征,揭示了一个无序的、多样化的、增值性的、不确定性的生长系统。通过对块茎理论的阐释,德勒兹试图挖掘“一切事物变动不居的复杂互联性”[7],从而不断创造出新的关系。这给当代建筑设计带来了新的哲学思考,为建筑师们提供了一种动态的而非静止的、变化的而非固定的、联系的而非孤立的设计观念,由此产生了一些根据环境变化或功能需求变化的动态多元空间,即多义空间。多义空间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通过可变化的、复合化的功能建立空间的联系,体现了功能的多样性;二是激发人们在空间中进行多种可能性的活动,从而产生新的空间形式和意义,体现了情感体验的多样性。

图5 N A住宅

N A住宅是日本新生代建筑师藤本壮介(S ou F u j i m o t o)的一次设计突破,是对空间自由性、灵活性、丰富性、趣味性的完美演绎。在藤本壮介看来,人活动的本能是模糊的、不确定的,不应当受到空间的限制。在N A住宅的设计中,他采用白色钢框架和透明玻璃构筑了一系列相互堆叠的方盒子,并将它们在不同方向、不同高度相互错落布置,形成了丰富的立面变化。同时,21个错落的水平面在室内形成了高低不同的顶面、地面和家具,并且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地板可以成为桌面,楼梯可以成为座椅,空间中层的概念被消解,使用者可以自由地活动。更值得称道的是,室内没有设置固定的楼梯,使用者可以通过移动小台阶或某些家具到达不同的楼层,从而产生新的空间功能和形式(图5)。设计师通过这种开放的、动态的多义空间设计,充分满足了使用者复杂多变的功能需求,也极大地激发了使用者创造空间的潜能,增强了空间的趣味性和体验性。

(四)动态生成性建筑

德勒兹的生成哲学关注的是一种没有稳定结构、没有明确目标,充满可能性、复杂性的动态生成观,对于建筑师设计手法的创新以及处理空间与人、自然、技术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其一,使当代建筑师的建筑创作从传统的注重“结果”的设计思路转换为注重“过程”的生成逻辑;其二,将静态、机械的建筑创作过程转换为动态的复杂建构,特别是在当代计算机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建筑师拥有了对复杂性建筑形体和空间形态生成的完全掌控力;其三,摈弃了传统的“人本主义”,打破了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关系,将建筑置于大的环境系统中,重新诠释建筑的“存在”状态,倡导将自然、文化、历史、人群、交通等作为影响建筑生成的因素。

格雷戈·林恩(G r e g L ynn) 在他的作品集《动态形式》中指出:动态既是物体的一种存在状态,也是其属性的表达,反映在建筑设计中,则包含建筑形体的生成方式和建筑的运行状态。同时,他认为建筑的生成受到周围环境中各虚拟的“力”的影响,并且“力”与“力”相互作用,使建筑的生成过程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在曼哈顿港务局大门设计项目中,林恩根据人在场地环境里采用的不同交通组织和交通方式(包括地上交通和地下交通、陆地交通和水面交通、人行方式和车行方式等)的运动路线,在计算机中模拟出具有不同速率和重量的粒子,并引入各种复杂的“力”,追踪每个粒子的运动状态和运动轨迹,然后利用参数化工具将其转化为建筑的管状构件。通过多项类似操作,生成了曲线状的管状构件组,并将他们之间形成的拉膜面转化为建筑的覆盖表皮,最终完成了建筑的形体建构(图6)。

图6 曼哈顿港务局大门

三、结语

德勒兹的哲学思想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新的思维范式,也为当代建筑设计提供了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依据。当代许多先锋建筑师在德勒兹哲学的影响下,不断突破传统思维的樊篱,以富于差异与变化的形式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诸多异彩纷呈的创新实践。折叠建筑通过灵活的连接与转化消解了传统建筑空间的相邻概念;平滑空间以一种连续流动的形式建构了建筑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多义空间以自由、开放、动态的功能布局为人们提供了多种活动的可能;动态生成性建筑在计算机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了“过程”中的动态复杂性建构。总之,受德勒兹哲学影响的当代建筑设计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回应了当代复杂性社会,也必将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延伸。

[1][法]吉尔·德勒兹.福柯·褶子[M].杨洁,于奇智,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154.

[2][美]查尔斯·詹克斯,卡尔·克罗普夫.当代建筑的理论和宣言[M].周玉鹏,雄一,张鹏,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法]吉尔·德勒兹,加塔利.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卷 2):千高原[M].姜宇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718.

[4][法]笛卡尔.谈谈方法[M].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70.

[5]Charles JStivale.Gilles Deleuze:Key Concepts.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2005:12.

[6]田宏.数码时代“非标准”建筑思想的产生与发展[D].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05:17.

[7]麦永雄.光滑空间与块茎思维:德勒兹的数字媒介诗学[J].文艺研究,2007(12):78.

Exploration on Deleuze's Philosophy and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Design Under Its Influence

WANGYu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Suzhou University,Suzhou,Anhui 234000)

As the master of creative philosophical concept,Gilles Deleuze created a series of important philosophical thoughts by means of a lot of metaphors.Among them,folding theory,theory of nomadism,theory of rhizome and devenir theory are the most profound influential in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e.Through the reference and exploration of contemporary pioneer architects,they all achieved translation of design thinking and formal logic,thereby folding architecture,smooth space,multi-vocal space and dynamic generative building have been generated.In addition,people's evaluating view of building has been freed from static,outdated,rigid form,all of which embodies the concept meaning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on its complexity,irrationality and pluralism.

Deleuze's philosophy;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design

J59

A

1671-9743(2017) 09-0112-04

2017-06-22

汪 瑜,1987年生,女,湖北武汉人,助教,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褶子德勒游牧
寻找德勒兹
如何“机器地”思考伦理学?——以德勒兹《反俄狄浦斯》为分析中心
褶子的迭奏:德勒兹论巴洛克艺术
都市游牧
西夏游牧经济的几个问题
论德勒兹的褶子思想*
自动美颜
强德勒红心柚果实生长发育规律观察
西北游牧文化对春秋青铜带钩的影响
给打印机治“皱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