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配合手法整复对胸椎小关节紊乱的疗效分析
2017-11-06张海
张 海
(广西柳州市柳江区人民医院医务部,广西 柳州 545100)
电针配合手法整复对胸椎小关节紊乱的疗效分析
张 海
(广西柳州市柳江区人民医院医务部,广西 柳州 545100)
目的 观察电针配合手法整复对胸椎小关节紊乱的疗效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就诊的65例胸椎小关节紊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电针配合手法整复)32例和对照组(手法整复)33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PRI、PPI和VAS评分。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75.76%(P<0.05)。治疗后两组PRI、PPI和VA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PRI、PPI和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电针配合手法整复对胸椎小关节紊乱的疗效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胸椎小关节紊乱;电针;手法整复
胸椎小关节紊乱是脊柱小关节紊乱的一种症型,多因劳损、外伤、长期姿势不良或退行性变等引起,以胸背疼痛、胸闷、心悸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病症,属中医学“骨错缝”范畴[1]。胸椎小关节紊乱若治疗不当或治疗不及时,严重时会压迫脊神经,患者较为痛苦[2]。临床治疗多以手法整复为主,但效果不能令人满意。本研究采用电针配合手法整复治疗,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柳江区人民医院于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胸椎小关节紊乱患者65例,随机分观察组(n=32)和对照组(n=33)。其中观察组男∶女=18∶14,年龄最小22岁,最大48岁,平均年龄(34.23±8.21)岁,病程6~23个月,平均病程(8.58±2.16)个月;对照组男∶女=17∶16,年龄最小21岁,最大49岁,平均年龄(34.46 ±8.37)岁,病程7~24个月,平均病程(9.12±2.38)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胸椎小关节紊乱诊断标准;②年龄在30~60岁;③病程在2年之内;④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妊娠及哺乳期患者;②严重心、脑、肝、肾等系统疾病;③胸椎结核、肿瘤、肋骨骨折、胸椎滑脱、严重骨质疏松者等其他疾病患者;④有胸椎手术史;⑤就诊前1周做过针灸拔罐治疗者。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手法整复治疗。具体步骤如下:患者取俯卧位,四肢放松,双手平放于身体两侧。以患椎为中心,医者立于患者一侧,以拨法、揉法等放松患者背部肌肉。双手掌叠放按压患椎小关节,嘱患者缓慢深呼吸,在快速呼气末期,向患者胸前下方垂直适当加力短促冲击,待手下有松动感,或听到棘突复位的“咯嗒”声,即表示手法复位成功。
观察组:给予电针配合手法整复治疗:患者取俯卧位,选用不锈钢毫针(规格0.30 mm×40 mm),向脊柱方向斜刺15~25 mm,直刺阿是穴15~25 mm,连接电针,以患者耐受强度为度,选用疏密波,刺激20 min,1次/天,20分钟/次。10 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中间间隔2 d。1.4 疗效判定与观察指标。疗效判定[3]: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胸椎活动功能正常判定为治愈;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胸椎活动功能稍有不便判定为显效;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胸椎活动功能有所改善判定为有效;症状和体征无改变,胸椎活动功能无明显改善判定为无效。观察指标:疼痛评定指数(PRI)、现时疼痛强度(PPI)和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
1.5 统计学方法:数据分析采用SPSS 18.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表示方法为:(),例(%),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75.76%(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PRI、PPI和VAS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PRI、PPI和VA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PRI、PPI和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PRI、PPI和VAS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PRI、PPI和VAS评分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指标观察组(n=32)对照组(n=33)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PRI9.89±2.522.22±0.79*#9.94±2.814.52±1.14* PPI3.94±1.161.18±0.85*#3.81±1.051.94±0.91*VAS7.27±1.672.15±0.85*#6.98±1.213.83±1.02*
3 讨 论
胸椎小关节紊乱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临床症状除有脊背疼痛表现外,还会有内脏功能失调伴发,因此往往造成误诊,治疗效果受到严重影响[4]。西医治疗虽然能暂时缓解疼痛,但容易复发。中医手法治疗具有独特优势,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胸椎小关节紊乱的治疗。其中,手法整复可使异常的脊柱骨间关系得到调整,有通督调俞、调整脏腑功能之功效,但对于渗出、水肿、粘连等病理变化仍无法解决[5]。针灸通过调整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循经取穴,辨证施治,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而电针可促进炎性渗出或水肿的吸收,使病变程度降低,胸椎小关节紊乱症状得到改善[6]。两种方法结合具有起效快、疗效佳、疗程短等优势。本研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75.76%(P<0.05)。表明电针配合手法整复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疗效优于单纯手法整复。治疗后观察组PRI、PPI和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电针配合手法整复对胸椎小关节紊乱患者疼痛减轻有积极作用。综上所述,电针配合手法整复对胸椎小关节紊乱的疗效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1] 叶田,薛宏伟,王宇,等.电针结合手法整复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疗效对照观察[J].中国针灸,2013,33(12):1077-1080.
[2] 杨炎珠,李子勇.电针联合手法整复对胸椎小关节紊乱患者临床观察[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5,36(3):50-52.
[3] 秦标,李梅.手法整复结合火针、中药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46例疗效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5,21(19):49-51.
[4] 吴云祥.胸椎小关节紊乱手法整复疗效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 2012,7(7):47-48.
[5] 贾坤,杨来福,Sara K.整复手法结合针刺治疗黑人胸椎小关节紊乱症42例[J].河南中医,2014,34(6):1110-1111.
[6] 唐巍东.针刺结合寸劲整复手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伴功能性胃肠疾病33例的体会[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34(2):118-120.
R274
B
1671-8194(2017)18-018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