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村落民居的传承与发展

2017-11-04王茹奕

城市地理 2016年5期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传承问题

王茹奕

摘要:本文以粤北围龙屋为例分析了当古村落民居与城市化相遇时面临的四点问题:第一,村落的文脉正在遭受城市化的冲击;第二,中国的传统哲学观在居住空间中遭到了西方西方思潮的挑战;第三,城市化侵蚀了村落居民的公共空间;第四,古村落因为人口流失和经济压力正在日渐衰败。自建国以来对于古村落民居保护我们已建立乡村博物馆,历史文化古镇等生态旅游项目来推动村落经济收益。现令又有“住进老屋”、家宅自改等新兴保护方式正在转变着乡村居民的居住观,有望让“水土流失”的年轻人重新回归鄉土。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古村落民居;问题;传承;发展

粤北围龙屋,坐落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典型的客家防御式建筑——围屋,它以它特有的建筑形式吸引着世人的眼球。但是当科技迅猛发展,技术不断进步,城市化进程与古村落文化相遇时,有诸多问题就此显现。

一、面对城市化进程。古村落民居面临的问题

(一)古村落文脉正在遭受城市化的冲击

当下中国多数的城市都在进行城市化建设。当大量的思潮和信息科技成果不断涌入到我们的面前时,城市完全呈现出一种全球化的风格,现代的高楼大厦完全背离了我们的“中国特色”。建筑作为综合陛最强的文明产物,包含文化的内容最多。以粤北围龙屋为例,在它独特显著形式的背后就蕴含着巨大的文化信息。因为有了天灾人祸,客家先民经过了五次大迁徙,在移民中逐渐形成了团结、保守、节俭、稳重的精神特征。因为这一切的文化信息所以才造就了这种防御性极强的建筑形式——围屋的诞生。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围龙屋作为文化的载体在向我们介绍“它们是谁”?城市化会让城市与乡村变得一样。但我们不能只有一种建筑、一种服装、一首歌谣,这就是我们尽力保存自己文化的根本。

(二)古村落文脉正在遭受城市化的冲击

中国的传统哲学是对中国住宅的营造有着决定性指导作用的。儒家思想的以“仁”制天下、道家倡导的“道法自然”、禅宗的“空”讲求平静安详的精神状态深刻影响着中国人对景观的认识。其审美的特征自然是要求具有“自然”的品质,注重人精神的参与,既讲实用,在情感上又要有所归属。在空间构成上讲求气韵、意境。在环境构筑上要让人感受真实的安慰境像。在粤北围龙屋中不但有符合中国传统哲学的“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布局,神圣的中轴线。而且客家文化和汉文化在这种建筑中兼容并蓄,两种文化同时出现在围屋宗祠的装饰中。客家人自己因为从小受到自家哲学观的影响,即使他们再次分奔离西,但都会以同样的文化养成继续生活下去。五凤楼、四角楼、土楼虽然都在各自不同的地方屹立,但仍保有客家防御性建筑的基本特征。

西方思潮中的现代主义讲求实用,并不注重人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少就是多”的原则将人禁锢在一个水泥方盒子之中,来节约建筑的占地面积。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当新思潮、新技术进入景观设计领域时,在视觉和精神上都还不成熟的我们表现出莫名的兴奋与怀疑。对新奇事物全盘接受,将自己的传统规划方式、思想弃之一旁。大家不把古建筑当做艺术品来看待,大多数认为村里的老房子就是落后的表现,现代的建筑才是先进和发达。为了缩小城乡差距,人们毅然的老房子全部拆掉,换上了“洋气”的新屋。以本土文化特制的消亡来换取国际文化风格的植入,从历史角度看是不理智和论证不充分的结果。

(三)城市化侵蚀了村落居民的公共空间

中国现代化进程,让城市与乡村逐渐拉近了距离,更让农村人意识到“距离感”的魅力。陌生化带来的好处,让迷失与孤独的农村人全盘接受。于是你就会看到现在在梅县围龙屋的不远处已经散罗着密密麻麻的小砖瓦房。它们已代表着当代中国农村的“新力量、新变化”。从封建社会到新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传统围屋代表了大家族式、集体式的生活的方式。这些都是典型的乡土中国的生活—“熟人的社会”。而改革开放之后,更多的乡民并不愿意住在这种不适用的围屋里。拥有一个三口之家的小楼房,意味着更多的个人空间,更多样化的生活方式,更少的邻里纠纷。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更注重小家庭的私密性,而传统的客家建筑讲究放长式的大厅堂,讲究宗祠和公共空间的样式,好像已经失去了它的魅力和权威。

(四)古村落因为人口流失和经济压力正在日渐衰败

现在在梅县,我们只能看见老人和小孩。无论与谁闲聊,当谈到他们的子孙或父母,都有类似的故事一儿女出门打工、爸妈进入工厂。当代中国农村的中坚力量都不在家。年轻的客家人后裔们,成群结队的进入东莞、惠州的工厂。他们毅然抛弃蛮荒、艰辛的乡村、迁徙进入工业化的南方城镇。这次迁徙不是离乱而是脱贫。掘金成功后,他们还会如祖先一样。保护那些他们身份记忆,历史文化认同的围屋吗?真正的乡村建筑早就不住人了。这里只有老人和孩子,孩子一旦上学老人离去,最后的中国乡土民居就面临着真正的死亡威胁了。那时候将没有人愿意再住进围屋了。老人、高楼、突兀而触目。双重映照了中华民间文化的最后箱底——古村落正在日渐衰败了。

二、古村落民居传承与发展现状

(一)从建国到21世纪初我国对古村落民居的保护

古村落民居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因此我们对它的态度当然是以保护为先。在建国之初,一代宗师梁思成先生提出了“修旧如旧”的观念,完善和修复一些历史文化的遗址。随着国家的发展,我们以民资、地方政府和国家相关部门等作为出资的对象,在一些聚落都建立了乡村博物馆或是风景名胜。在经济因素、美学考虑、形式等各个方面都为这些失落的文明进行确认。生态旅游、景观房产或是功能混合区这些词汇比比皆是。

无论这些保护的措施是否有利,但文明不会没落,可能会再度吸引那些“水土流失”的年轻人再度回到农村。在自己的文化记忆的地方创造经济效益,使自己的本土文化习惯不那么快的流失,慢慢的沿续。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没有进行全面理性的科学充分论证之前,必须持有对本族(或本国)文化保护的信念,而且要最大形态、最大限度的保护,否则将会失控。因为我们已经毁坏的太多了。endprint

(二)21世纪之后,古村落民居发展的新观念

现在面对古村落民居发展比较重要的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挽留村庄中年轻人的“水土流失”;二是当古老的村落民居逐渐被人们所遗弃时,我们如何转变观念挽救古老的乡村建筑,或是采用家宅自改的新方式来改善村民们的生活。针对于这两个问题,现在以出现了比较合理且新颖的解决方式。

1.对于“水土流失”的年轻人而言,除了古村落文化旅游能产生经济效益外,当地特色产业的大规模产业化经营可能会很大程度上吸引人们回到乡村。对于设计师而言,为当地产业设计相关建筑和景观乃是重中之重。具体的做法与下面论述的民宅改建的方法一样,就是要“接地气”,用当地盛产的原料做主要的建筑材料,可能会结合当地的民居风格并根据当地产业的特点进行合理化的调整。比如说,杭州临安太阳村竹沟的猪圈改造项目,整体建筑采用当地盛产的冬竹构筑,倾斜的屋面上采用附近山谷中的茅草代替屋顶的瓦片做排水,下面的基座用卵石砌筑并保留猪圈原有的排水沟和地面,最终完成了一个金字塔式的竹构建筑。这种设计与当地产业结合的做法可以让村民在舒适的环境下进行着产业化经营,想必会这也会吸引年轻人重新回到村落中。

2.对于村落中的民居我们可以保护和发展两头走。

有文化底蕴和保留价值的民居,我们要做的当然是保护。但现在要做的保护是让村民在古民居中生活。其实我们现在的人对于传统的古建筑有一种误读,大家都认为那些传统建筑(古建筑)是不能够住人的。这种想法的出现无怪乎是因为一般我们眼睛里看到这些建筑的时候一般是两种情况,一是它们大多是以纪念品的方式陈列展出的,我们经常会在旅游或参观的时候见到它们;二是这些建筑会被默默的遗弃在一个阴暗的角落,脏乱差,最后被拆除。因此我们现在最应该的就是转还的观念就是那些古建筑是可以住人的。村落里的居民去建现代建筑的砖瓦房无非是要让自己的生活“现代化”。那么,什么是“现代化”。把它放在居住空间里面,现代化就是“厨房厕所的现代化”。我们回到设计的本源,一个建筑的功能性就是它要能住人或是我们在其中能够生活。那无论是现代建筑还是传统建筑只要它能满足我们的这个使用功能就应该为我们所用。所以对于古民居只要对它建筑结构进行合理的加固,在厨房和厕所安上现代化的设施,我们的生活品质跟上了时代的步伐,其实我们和“城里人”没有什么不同。此时好像建筑的外壳已经不是那么的重要了。因此,这样的做法可能耗费的物质财富要比重新建一座房子还要高,但我们在满足了居住所必要的使用功能的同时将每个村落民居特有的形式美留住了,我们的文化记忆还在,我们的“根”还在。

那对于一般性的民居现在还是出现了—套比较新颖的民居改造的做法。首先要对当地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等做一个深入细致的调查,然后我们要将有效的元素去粗取精,保留符合这个村落或者是对被改造的这一家的元素,将其他的部分进行合理的改造。比如说,在上海崇明仙桥村150平米的农舍改造中,設计团队在厨房中保留了崇明的特色老灶头,并让厨房也作为一个公共交流的空间。房屋的周围种上了蔬果,以老椽木为主要建筑材料的“豪宅”在村落中显得十分低调。还有在留德设计师王灏为老家表弟改建的婚房中,他特意保留了父亲当年亲手砌筑的一面红墙,并将老房子烦人梁柱、楼板、墙的结构做了最大化的表现,再与传统建筑中“中堂”形式有效结合完成了整个婚房的设计。在整个民居自改的过程中,当地的村民不仅可以全程参与房屋的建造,还可在建造的过程中随时说出自己的想法,如果合理就会予以采纳。老乡们在自己再也熟悉不过的地方找到了成就感和归属感。

目前这种新型的民居改建方式还处于逐步完善的阶段。村落中的老乡们看到别家民居的改建成功可能会使他们对自己的家有新的看法。而对于村里“水土流失”的年轻人来说,相比寸土寸金的城市,改造后的乡村可能会留给人更多的灵感空间和发展潜质,这种蝴蝶效应是否会有效,一切都是未知数。

挽救乡村,挽救我们失落的文明,不要让我们的乡村变成我们历史记忆的故园。endprint

猜你喜欢

城市化进程传承问题
关于城市人行道透水路面技术的研究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中国城乡数字鸿沟对城市化进程阻尼系数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