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中童话类教材的教学研究
2017-11-04王初玲
王初玲
童话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小学课本中占有十分大的比重,由此可见,童话作品在儿童成长的道路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与儿童的心理特点相符合,更是符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目的。
1. 小学语文课程中童话题材作品的特点
(1)幻想与现实有机结合
童话作品区别于其他文学作品的特点是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幻想,现实中的一切都可以是故事描写的对象,可以把现实中一些抽象的东西以及一些道理、思想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童话故事都是作者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和经历,然后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出来的,也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对生活的一种评价,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情节简单易懂
童话作品,最主要的阅读者自然是儿童,而儿童的思维能力和语言的理解能力都不成熟,因此童话故事情节的创作要简单,通俗易懂,必须要让儿童都能读懂,而且要让儿童喜欢读。同时,童话作品的语言风格比较浅显,口语化,又跟儿童的语言一样活泼,直接。这样儿童在阅读的过程就可以很快地理解并且进入文章所描写的世界中,与文本进行交流,和作者进行精神上以及情感上的对话。
(3)童话作品中往往运用多种表现手法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儿童不能把精神的東西和物质世界相区别,在成年人看来是无生命的惰性事物,在儿童眼里大部分是活的、有意识的。儿童在其活动之中,常常不自觉地运用夸张、想象、幻想、比喻、拟人等方法形象地表现内心世界。”基于这种心理学的原理,童话作品中充满了夸张、象征、拟人等表现手法。
2. 童话教学的有效方式
(1)多形式朗诵教学
童话的语言浅显、直白,且用词优美;口语化、直接,又不苍白,富有艺术气息,有一种语言上的节奏美。所以,童话故事特别适合朗读。因而可以激起儿童的学习兴趣,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促进写作能力,从而可以感受到文学作品的魅力。
(2)引导学生体会童话的内涵
小学语文课本中对童话故事的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开拓思维能力,提高审美。而老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去领悟童话故事中的道理和理论,去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而不是从老师自我理解的角度去讲解其故事中要表达的东西,这样就会曲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3)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
现如今是信息时代,人们接触到的知识越来越多,途径也越来越广泛。因此阅读形式不应仅仅限制在课本中,应运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来获得更多的关于提高自己知识水平和拓宽思维的能力。因而教师在童话课程的讲解中应大胆创新,善于总结,利用多种方法来进行授课,多积累知识,理解童话作品。在儿童文学作品的授课中,教师应注意与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相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儿童的想象力,从而获得丰富的知识以及更多的童话知识。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我国的教学体系越来越趋向于人性化,而童话教学正是这一教改精神的集中体现。教师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地进行创新,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将童话教学引入现有的课堂教学中,提升教学质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