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教媒体让作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2017-11-04周明
周明
【摘 要】 针对传统的作文教学结构弊端,教师应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优势,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从而让作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关 键 词】 电教媒体;作文课堂;运用
传统的作文课堂教学大多以教师冗长的指导和烦琐的分析评价为主,教师在课堂上高谈阔论,学生在课下昏昏欲睡。这样的作文课堂无聊也无效,无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故很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以“媒”创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中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这就要求作文课堂教学,以引导学生感知为基础,尽可能运用直观手段,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通过放录像、幻灯片,播放录音等手段创设特定教学情境,通过形象、光色、声音激发写作兴趣,从而突破习作时学生“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难点。
实践证明,录像以其活动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声音来展现作文教学的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后,作文将会成为他们主动的追求和热烈的向往,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好作文,写好作文。比如,在学习了小说《陈奂生进城》以后,我要求学生写一篇《陈奂生后传》。而学生对农民缺乏感性认识,对80年代的农民更没印象,因此无从下手。如果随便写呢,又很有可能写成“四不像”,不符合主人公的性格。为了让大部分学生能完成一篇高质量的小说,在上课之前,我精心准备了一节多媒体课。我把电影《陈奂生进城》搬上了教室的荧幕,让学生充分领略了主人公风采。又结合当今时代特点,下载了一些当代农民的形象让学生揣摩、比较,从而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充分调动思维,通过视频和图像的刺激,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为正式的写作过程打下基础,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二、以“媒”为介,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中小學生作文“无米下炊”的原因并非是其生活中真无“米”,而主要是由于中小学生观察力较差,还不善于通过观察获取、积累作文材料。所以,“从内容入手”即从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摄取内容入手,以解决“米”的问题。在“例文分析”后,紧接着指导学生观察认识事物,有利于学生及时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如指导学生练笔“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烧烤”时,“例文引路”后用录像展示活动的全过程,将学生带入“烧烤潮”。学生看着全班同学烧烤的情景,异常高兴,注意力非常集中,情感特别投入。当我要他们用“先、再、接着、然后、最后”一连串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说出活动的全过程时,个个绘声绘色又毫不费力。接着我又提出要求,重播录像,并选出“生炉”“上叉烤”“吃”等词突出的一些场面来“定格”,让学生知道看什么、怎样看、怎样想。学生随着教鞭的指点观察、回忆、分析、鉴别,分别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述出活动过程中“印象最深的场面和这个场面中让人最开心、最有趣的一些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学生通过有目的、全面、细致、精确地观察,迅速“理清活动的全过程”,选择“体现意义,突出中心”的材料,学会了“记一次活动”要“按活动顺序”观察,来“写清楚”;还要“抓重点”细致观察,“写具体”。
三、以“媒”相诱,培养学生的作文技巧
中小学生作文的心理需要,是由模仿到创新,就像小孩子学会走路一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学开始,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分析与教学目标有关的例文,且用有强烈视觉效果的投影片将其重点片断、写作要点或写作提纲显示出来,以引起学生的充分注意。让学生从范文中找到相应的写作方式。例如:以《桂林山水》为范例指导学生写绘景文,引导学生边回忆、边展示,在投影片上归纳出的“抓住事物特点,用‘总……分……总结构,用对比、比喻等手法及形容词描述事物、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学生作文的思路即可开启。在这里,例文是一个台阶,帮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投影媒体即等于给学生“一根拐杖”,帮助学生降低写作难度,创造有利的心理条件,让学生主动投入写作活动之中。
四、用“媒”相吸,教给学生试写评改的能力
为了克服作文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弊端,我把过去被老师垄断了的作文评改,变为学生的集体评改(利用投影片)和学生的自评自改。如学生写了“荔枝果”的“色、形、味”后,我选择2—3个典型片断投影在屏幕上,或让学生用普通笔将片断直接写在稿纸上,用固定在讲台上方的摄影机当场拍摄被评习作,并在电视屏幕上显示出来。师生在都能看到被评习作的情况下按写作目标对思想内容、语言表达共同分析评价。教师示范批注、修改;全班集体评议、修改,学生自改、互改。既充分肯定成绩,相互鼓励,相互学习,友好竞争,巩固提高,又相互指出缺点和修改的方法。学生阅读被评的习作,随着教师的点拨,获得众多信息,及时从写作规律上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及时予以修改,使劣作变佳,佳作更佳。
这样,不仅能巩固强化学生写作知识的迁移,提高学生评议、修改的能力,使其写作水平上升一步,又能增强其自信心,增添其习作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魏璁. 电教理论与实践[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5.
[2] 李运林,徐福荫. 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闫承利. 素质教育课堂优化模式[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