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民乐教育的现实探讨与对策研究

2017-11-04罗洁

魅力中国 2017年44期
关键词:凝聚力

罗洁

摘要:在世界文化交融的浪潮中,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也以一种开阔的姿态迎接着来自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洗礼,我国各项文化事业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面对当代民乐教育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我们应当从本质上来挖掘产生这种现象的内在因素,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进行弥补与发展。

关键词:世界文化; 民乐教育; 凝聚力; 内在因素;

我国民乐教育的发展一直存在着一些问题,民间音乐中的许多品种出现了断流,濒临绝灭。社会上,大多数青少年都被港台流行歌曲和爵士乐等现代音乐充斥着,国内掀起一片钢琴小提琴“考级热”,对民族乐器却不屑一顾,民族音乐逐步淡化,中国的民族音乐教育没有得到的正确的传播与保护。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礼乐之邦”的美名著称于世,我国从先秦时期就已经提倡制礼作乐了。在先民看来,制礼作乐是攸关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头等大事。《礼记?文王世子》有载: “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即要求礼乐必须成为教育的必修课,乐能够使内在的精神得到修养,礼能够使外在的行为得到规范。《孝经?广要道章》则进一步指出: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乐在当时的学校教育中排在六艺之首,足可见其重要性了。

一、我国民乐教育的发展现状与阻碍因素

所谓传统民乐就是指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在传承我国古老优秀的历史文化、不断增强我国民族团结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民乐教育更是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力量,是中华民族不断超越自我的灵魂力量,是我炎黄子孙打不断的国家情怀。民乐教育所涉及的范围几乎囊括了历代音乐发展的不同阶段,不但可以体现优秀的古老文化,即使在现代生活中他们依旧是永不落伍的经典之作。但是面对当代民乐教育发展的尴尬现状,我们不能一味地回避,只有正视其中的缺陷所在,才能建立出一套适合其发展的道路。流行音乐与西洋音乐对民乐发展的冲撞可谓是相当的嚴重,民乐本身的发展亦是不容乐观,尤其是流行音乐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及每一个阶级里,而我华夏五千年文化中尤为灿烂的民乐却在大众的生活中渐渐地缩小甚至消失。

随着世界文化的发展,我国的民乐教育体系也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的改变,甚至由于西方文化的侵略和自身对其保护意识的淡薄,导致我国民乐教育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严重的脱节现象,民乐教育所涵盖的传统文化业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归根究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现象的产生呢?这已经成为当代学者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除了无法回避的社会原因以外,学校教育计划理念亦是决定民乐教育方向的重要环节之一。传承历史文化,保护民族瑰宝,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面对当代民乐教育不容乐观的教育现状,只有找到了阻碍其发展的根本因素,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从而构建出一套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教育模式。

(一)西方文化的入侵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于中国而言,绝不仅仅意味着被侵略、被欺压的开始,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结束了旧中国闭关自守的落后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文化的发展。西方文化迅速入侵中国,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其中所蕴涵的潜力,“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迅速在中华大地开始蔓延。

(二)本土文化保护意识淡薄

与其说社会环境造成当代民乐教育的尴尬现状,不如将视角转向我国的教育制度。在我国,语数外三大科目无论在学生受教育的哪一个时期都是绝对响当当的大科,而音体美却渐渐被大家所忽视。就学校的整体教育模式来看,自西方音乐进入我国以来,音乐教育的理论根据主要是以欧洲音乐理论为主要指导思想,创作模式上也是以西方思维为主。在西方音乐横行的今天,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民族意识、本土文化何去何从。当代音乐主要分为三大种类,即外来的西方音乐体系,本土诞生的民族音乐,还有就是近年来新兴发展起来的流行音乐。而民族音乐是我国优秀古老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它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与智慧的结晶。但是,从当代社会的整体发展趋势来看,对民族音乐感兴趣的人群正在逐渐减少,尤其是年轻人群,无论是学校教育理念或是社会影响所造成,总而言之,在当代社会,我们对于自身本土文化保护意识的淡薄就导致了一些宝贵文化遗产的流失。不少人对西方音乐或许还了解一点,谈到民族音乐确实知之甚少。

二、我国民乐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关系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性的教育改革运动兴起。各国教育界的改革浪潮迭起,其实质是期望建立适应21世纪国际竞争和本国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新教育体系。我国作为一个拥有世界最多人口的教育大国,尤其是在加入WTO组织,教育服务作为WTO服务贸易的其中一项内容,已被《服务贸易总协定》规定为受其条款约束的服务行业之一以后,更是意味着凡是在开放教育市场协议上签字的国家、政府必须要下放办学权利,逐步取消限制性教育法规,开放教育市场。随着国际教育市场的全球化和开放化,国外教育产业机构已逐步进入国内教育市场。中国教育市场开放将成为必然。民乐教育在这种开放的教育大环境中如何在改善固有体制问题的同时,加强自身在国际化教育改革浪潮中的竞争力,无疑已经并将必然成为中国民乐教育的当务之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国教育现状与发达国家之间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现代教育明显特点是,教育的目标是超前的,教育的效益是滞后的。认清我国民乐教育的发展现状,有利于我们更准确、全面的把握我国民乐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我国民乐教育更迅速、更健康地向前发展。高校民乐教育专业是培养民乐基础教育师资的摇篮,也是培养我国高等民乐人才的主要基地。民乐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将来民乐基础教育的质量以及将来民乐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但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是,我国当前大学民乐教育专业的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要求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因此,如何在民乐的日常教学中,在提高学生民乐教育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使其发展成为适应当今国际社会发展的具有完善人格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与时俱进的民乐人才,是我们现代民乐教育的关键所在。endprint

三、民乐教育的改革模式与措施

(一)新民乐与民乐教育改革

我国民乐教学,长期以来在单纯理性思维的框架中,形成了单一的教学思维,不注重改革与创新,认为,保持民乐的原有传统就是民乐教育的本质所在,这实际上是相悖于音乐艺术本质的。当前社会中所提到的新民乐主要是指运用现代的乐器、艺术手段,如电声乐器、改革后的民族乐器、或者是与现代技术作了一定结合的传统乐器、现代的发声技巧等,来重新演绎原有的民乐经典作品,包括器乐、声乐等。它以寻求一种特殊的、不同于现代音乐和古典音乐两者的效果,是追求古典和现代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的尝试。当下对新民乐并没有一个通说的解释。新民乐的一个重要思想无疑是将中国人观念中无比神圣的“艺术”从一个高雅的位置上拖了下来,使其成为大众化的产物。这也是市场经济的运作模式在民乐领域的一次改革与发展,是民乐商品化的一种表现。新民乐的发展无疑开拓了民乐的前进道路为民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比以往更为广阔的市场。如当下较为流行的女子十二乐坊等民乐团体,就有不少优秀的曲目。诚然,这种新民乐把民族器乐,电声乐队和MIDI音乐结合在一起,解决了民族乐队在频响上尤其是低频上缺乏宽度的问题,使民乐的个性有了更好的展现,丰富了和增强了民乐的艺术表现力。但是,这种民乐的眩技与流行的伴奏相结合产生的新民乐,对于民乐教学与民乐发展而言,是一个新的课题。笔者所想要强调的也正是在这种新民乐风的导向下,我们高校民乐教育模式的改革方向。传统民乐在演奏时较为单薄,背景宽度不足,不够大气,结合西洋与现代音乐后,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其不足。MIDI的短,正是民乐之长,两者的巧妙结合,相得益彰,但过犹不及。如果过分滥用这些东西,不但不能突出民乐的特性,混搭的结果更会显得不伦不类。有些新民乐的改变与曲调本身毫不协调,没有韵味,听起来显得杂乱无章,这明显只是为了简单迎合市场或潮流的产物。传统与流行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矛盾,我们所要把握的关键是如何掌控在传统与流行之间存在的的平衡杠杆。对于高校的民乐教育改革而言,掌控这种平衡,更是关系到民乐发展的命脉与未来。

(二)多元化教育模式与民乐教育改革

马歇尔?麦克卢汉把当今世界比喻为“地球村”已是众人知晓的事了,这个简单的比喻恰巧说明了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各具特色的多种文化环境和频繁的垮文化交流情况。跨文化交流涉及人类生活的众多领域,在这些领域中,教育领域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作为跨文化交流的多元文化教育,已经开始成为当今世界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民乐教育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一环,引进多元化模式,并将该种模式本土化,走出一条适应国际发展潮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乐教育之路,是民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方向。

(三)中国民乐教育的改革措施

(1)加强师资力量。培养出一批高标准的的民乐教师队伍,通过传播宣传,使得青少年学生从上入学到大学期间都有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与学习。普及民族音乐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技巧,让青少年学生从一开始就能在接受中国传统音乐的优秀成果,充分了解本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让学生亲自参加一些民乐社团演唱演奏。让民族音乐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

(2)加强宣传教育,改变人们的观念。大力宣传不能光靠专业的民乐教师,还需要靠政府的大力支持与社会各界有识之士进行广泛的宣传与传播。不管你是父母和孩子,是老师还是学生,都理所应当的应该承担起责任。将这种观念传播给周围每一个公民。

(3)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匈牙利教育家柯达伊认为,学校音乐教育首先要牢固地建立在本民族音樂的基础上,民族音乐是引导儿童进入音乐界的最好材料,所以必须将代表中国民族文化气质的曲目列入中小学音乐教材中,培养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4)尝试将民乐列入高考考试中,可以先从最基本的民乐知识入手出题,首先学会赏析经典民乐曲目,我国民族音乐所表现的情感是丰富多彩的.有欢快的、忧伤的;有热烈的、深沉的;也有诙谐的、庄严的等等。比如二胡曲《二泉映月》.表现了阿炳悲修坎坷的人生遭遇,全曲如泣如诉.朴实含蓄.或紧或慢、若断若续的节赛.塑造了舒级而刚立.纯朴而执粉.缠绵而坚韧的音乐形象。琵琶曲曲《十面埋伏》.是一首武曲。表现了一个颇为壮观的战争场面。扣人心弦的乐曲使人展开丰富的联想。楚汉战争,涟旗舞动.战马嘶鸣。情与景的交融.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感受到民族音乐的美。

四、民乐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途径

美国国家艺术教育标准认为: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完整的人,在发展个体直觉、推理、想象、技巧以及表达和交流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音乐艺术是人类文明的结晶,音乐艺术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注入激情,没有音乐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经济力量,未来社会有赖于对生机勃勃的艺术社会的建设。如,苏联教育工作者对音乐教育的价值做了精辟的概括: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民乐教育的目的同样不是单纯的培养一个只会演奏的机器,它所期望的也是不断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能够为提高全民整体素质发挥应有的作用和优势的新人。

(一)课程改革的重建与目标:

某一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程度与该专业学生素质的发展水平有着紧密的联系,课程设置的科学化、合理化、时代化是提高学生民乐综合素质的重要前提。没有合理优化的课程架构,对于民乐教育而言,就相当于缺少了发展的基石,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缺少指引作用。民乐教育专业课程架构的设置,只有与民乐教育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相协调、相一致,才能充分体现出我国当代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才能充分体现出当代民乐艺术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大学民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应该包括教育专业学生所应有的思想品德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知识和能力、专业水平以及教师职业素质。大学民乐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要内容。其应当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设置公共必修课,该部分应当包含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基础课程的公共外语、大学语文、哲学、政治、计算机应用、体育等;二是设置专业必修课,该部分应包括教育科学课程,如音乐教学法、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学、学科教育等;三是设置特色课程体系,该部分主要是指在科学、合理、优化的学科体系下,规划、发展和建设具有学科特色的民乐教育课程体系,如可设立音乐理论与技能基础课程体系、声乐表演与教学课程体系、器乐课系列课程体系;四是设置比较宽泛的选修课程,如电化教育、音乐美学、舞台艺术、民乐教育管理、东西方音乐文化史、音乐学概论、MIDI技术与制作、现代录音与录音技术、教师口语等相关。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改变过去民乐课程以体系化的学科知识为教学中心的基本理念,将通过民乐的审美过程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作为民乐课程的目标。endprint

(二)教学模式的重建与目标:

民乐教育的价值不单单指向音乐本身,并不是指单纯的熟练掌握一件器乐的演奏,更主要的体现在个体发展价值与社会发展价值两个方面,它对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这是目前世界音乐教育领域的共识。很显然,单一的教学模式向多元教学模式的转变无庸质疑。

(1)教师灌输式教学模式向学生自主式学习模式的转变:以往我们的民乐教学主要以教师的教授为主,忽略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当前,我们应当启发学生的体验、模仿、探索、创新能力,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平台。

(2)多元化教学: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要更深入的了解我国的民乐传统与发展,就必须在理解自己本国民乐传统以及与这种文化发展相关联的其他社会历史背景的同时,了解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扩展文化视野,逐步树立平等交流、并存共容的多元文化观。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也,自身修养的完善更是不可避免的。

(3)综合评价机制的建立:该机制的评价对象包括学生、教师、课程管理三个层次。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自评互评与他评相结合等形式,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功能,淡化和屏弃排序、筛选等做法。强调学生评价的重点应放在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上,保护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促进学生音乐能力的提高。最终通过民乐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认为:音乐教育能有效开发个体潜能,激发创造冲动,升华精神境界,提高生活质量;全世界音乐的丰富多样性给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带来机遇。在哈佛大学的师生中流传着一句名言: “The onereal Object of education is to have a man inthe condition of continually Asking questions.”意为教育的真正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民乐教育的改革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积极投身于教育改革,不断提出并思考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付诸于实践与探索,是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改革和学校音乐教育事业的不断完善,民族音乐作为我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多方人士的关注之下会取得一定程度上的改善。首先,民族音乐所蕴涵的深厚文化和历史内涵,是反映了我国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要想改变民乐逐渐消亡的不合理状态,当务之急就是要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去改变教学内容,对中国传统音乐予以重视,对已经设立的与民族音乐有关的系科和课程加强建设,开展民族声乐课、民族器乐课,全面实行民族音乐教育课。除了汉族的音乐教育,还要增加少数民族音乐史的内容和分量,对少数民族的音乐教育也应该重视。可以在音乐类院校开设“少数民族音乐”课;在“中国音乐史”课程中,各地方艺术院校的系科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地方特点和民族分布情况,有重点地加强地方乐种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和教学,突出地方办学特色;各地师范学校和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在贯彻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时,也可因地制宜地编撰乡土音乐教材,加强音乐传统教学的分量。

参考文献:

[1]中国民乐指挥人才培养在京开班[J]. 荣英涛. 人民音乐. 2017(08)

[2]中国民乐·敦煌文化大讲堂——抢救民乐文化工程在京启动[J]. 乐器. 2017(08)

[3]论中国民乐的国际化[J]. 宛煜. 艺术评论. 2010(09)

[4]中国民乐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选择[J]. 范红玲. 四川戏剧. 2009(03)

[5]中国民乐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J]. 范红玲. 电影评介. 2008(19)

[6]中国民乐的困境、反思与对策——以“女子十二樂坊”为视角[J]. 李霜. 社会科学家. 2008(10)

[7]浅谈中国民乐的含蓄美[J]. 闫海山. 科教文汇(上半月). 2006(06)

[8]“龙的声音”中国民乐跨世纪音像工程首发式在京举行[J]. 人民音乐. 1998(07)

[9]拯救中国民乐除了职业化还有什么?[J]. 大龢堂. 乐器. 2012(03)

[10]学生音乐修养[M]. 中南大学出版社 , 王炎琪等编著, 2001

[11]艺术院校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思考[J]. 林昊. 当代音乐. 2017(18)

[12]非艺术院校大学生合唱团的组建与排练[J]. 孙梅娟. 民族音乐. 2017(04)

[13]综合类艺术院校合奏与重奏课教学课程改革之我见[J]. 李静. 才智. 2016(26)

[14]对艺术院校声乐研究生培养的思考[J]. 梁姚姚. 大众文艺. 2014(18)

[15]王炎琪,谢坚强,田正田.学生音乐修养.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

[16]一本具有艺术院校特色的文学教材——简评《文学名著选读》[J]. 储兆文.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1991(02)

[17]谈高职艺术院校音乐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J]. 霍闽. 辽宁高职学报. 2007(09)

[18]艺术院校文学教材编写座谈会在西安音院召开 “文学教学研究会”同时成立[J]. 希文. 交响.西安音院学报. 1985(03)

[19]浅论职业艺术院校的声乐教学[J]. 徐锦明. 当代音乐. 2016(16)

[20]浅析艺术院校舞蹈专业教师的基本素质[J]. 唐华. 科技信息. 2013(17)

[21]浅谈中国民民乐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 李跃东. 电影评介. 2009(02)

[22]博采众长大胆创新——民族器乐新走势[J]. 王晓红. 文化月刊. 2008(11)

[23]中国民乐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J]. 范红玲. 电影评介. 2008(19)

[24]贴近当代人喜怒哀乐赋予传统以新的生命——上海民乐新潮涌[J]. 音乐世界. 1990(12)

[25]深化改革促进民乐教育事业的发展[J]. 孟庆怡. 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 1989(03)

乐产业化的一些构想[J]. 苏力,郑荔鲤. 企业导报. 2012(14)

[26]弘扬民族精神文化.十省市中小学试点京剧进课程..

[27]多元化教育对高职音乐教师的要求[J]. 树文红. 知识经济. 2010(24)

[28]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瓶颈与突破口——再议高校音乐多元化教育[J]. 王玲.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9(S1)

[29]浅谈幼师舞蹈的多元化教学[J]. 麻树槐. 文学教育(中). 2012(05)

音乐教育论[M]. 湖南文艺出版社 , 郭声健著, 2004

[30]音乐教育的多元文化视野[M].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美)威廉·M.安德森,(美)帕特丽夏·希汉·坎贝尔编, 2003

基于校本课程的小学民乐艺术教育研究[J]. 方静丽. 新课程学习(中). 2013(05)endprint

猜你喜欢

凝聚力
如何增强班级凝聚力
“如此凝聚力”
抓住班级群体的“灵魂”
加强团青工作提高企业凝聚力的探讨
浅谈电力科技企业如何发挥好工会组织的作用
高校办公室凝聚力建设探讨
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探究
说“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