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对“药方”才能治好学生的“顽疾”
2017-11-04刘丽
刘丽
一说到“治病救人”,人们马上联想到医生,其实,教师也在做着治“病”救人的工作。所不同的是,医生医治的是人们身体上的疾病;而教师“医治”的却是学生人格、心灵、习惯上反映出来的一些“疾病”。可以说,教师“医术”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一生。药下对了,就会医治好学生的顽疾,令他们从此以后笑对人生;如若药不对症,也许会“误人子弟”,让孩子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山重水复疑无路
新学期开学了,我接到了一个新的班级。开学第一天,我就认识了刘骑——全班唯一没做暑假作业的学生。准确地说,我早就听说过他的“大名”,学习成绩不怎么好,经常因为没有完成家庭作业站办公室。
第二天交家庭作业的时候,他又是一个字没有写。于是,我立刻把他叫到办公室,对他进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他低着头,沉默不语。
本以为他已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可第三天,他仍旧没做作业。我愤怒了,立马让他服下了“捆手绑脚汤”,规定他只有在上厕所时才能离开教室。他也很“听话”,乖乖地待在座位上“补作业”。可是这“藥”连吃了好几天,病情仍不见好转——他的作业还是不能按时完成。面对这样的现状,我又把他拉到办公室进行了一番“暴风骤雨”式的训斥。最后,对他说:“如果你明天还是不能完成家庭作业,就不用来上课了!”
第二天早上,我一大早就来到教室收刘骑的作业。他一见到我,立即伸手从书包里拿作业。可是,一阵寻找之后,没有结果,只见刘骑一边找一边说:“咦,我的作业呢?我昨天做完以后明明放在书包里的。哪儿去了……”等他把书包里所有的书本都拿出来,我也没能见到作业的影子。我目不转睛地盯着他,等待他的解释。他抬起头,肯定地说:“老师,我昨天真的做了作业的,请你相信我!”看着他那着急的样子,我想:他也许真的把家庭作业落到了家里了。于是,我让他第二天把作业带来。他连忙答应。
上午二节课后,一个附近的农民找到我,说:“老师,我今天早晨下地干活的时候捡到一本练习册,我想,这可能是哪个孩子不小心弄丢的。我见封面上写着‘四年级,刘骑就马上给送过来了,练习册不见了的孩子一定很着急吧?”
“好个刘骑,居然敢骗我!”我忍住愤怒,送走了那个农民老伯之后,大步走向教室,准备好好“教育”他一番。
刚走到半路,我停住了。心想,以前多次对他进行严厉的批评,甚至不惜动用限制他人身自由的方法,但是没有收到任何效果,相反,还激起了他的反抗行动——故意把练习册丢掉。如果我今天再对他进行一场劈头盖脸的臭骂,还不知他会想出什么招数来应付我呢?也许该换一种“药”试试,咦!我何不将计就计……
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二天,我装作什么也不知道的样子,照例来收刘骑的作业。他低着头,小声说:“我的练习册不见了。”“哦,这样啊,没关系,既然丢了,就算了吧。”我毫不在意地说道。他抬起头,眼中满是惊愕。我抚摸着他的头,故作焦虑地说:“可是,今后你就没办法做上面的作业了呀,这样可学不好知识哟,怎么办呢?”迎接我的,是长时间的沉默。“你看这样好不好,你的作业今后就由我单独给你布置?放心吧,我单独给你布置的作业肯定比其他同学的少,而且很简单,还很有意思呢?”他将信将疑地望着我,“不信我们拉钩!”我伸出手去,他的小手和我的手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我能清晰地感觉到,他的对抗心理在慢慢地消失。
根据刘骑很少做作业,而且基础差的情况,我第一天给他布置了少量的简单作业,让他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
第二天早上,刘骑破天荒地主动把作业交到了我的手上。我一看,字迹有些潦草,但他毕竟是做完了呀。我拍拍他的肩膀,说:“做作业也没有想象中的难,对吧?老师奖励你一个本子,希望你能用这个本子,坚持完成今后的作业。”
在第一节语文课时,我又大力表扬了他,同学们也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了刘骑。刘骑局促不安地坐在位置上,仍旧不好意思地低着头,但从他那微微泛红的小脸上,我可以感觉得到他此时此刻的兴奋。
一连几天,刘骑都按时完成了作业。为了让每天回家做作业成为他的习惯,我还得想办法继续保持他做作业的兴趣。于是,我调整了布置作业的思路,结合课程内容,灵活设计作业形式,一改传统的“背”“写”方式,增加了手工制作、查找资料、涂涂画画等形式。这正迎合了刘骑天生好动的特点,他每天做作业做得不亦乐乎。
但是,刘骑作为班级的一员,不可能永远搞特殊化呀,我应该让他融入正常的班级管理中来。于是,我尝试让他做全班性的作业,只是我结合了他的实际情况,别人一次完成的作业,我允许他分两次,甚至三次完成。我还帮刘骑设计了一张作业自查表格,栏目分为布置时间、作业数量、完成时间和检查结果。这相当于一张备忘录,让他自己进行统计,进行自我监督,如果连续一周表现良好我就给予鼓励,并送给他一些小的奖品。他充分感受到了按时完成作业的好处,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厌恶作业、拒绝作业了。
为了时时提醒、督促他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我把帮助老师收作业这一光荣的任务也交给了他。这一小小的职务就像一位无声的老师,时刻鞭策着他……而刘骑的“病”也一天天好转,我心里高兴极了。
【参考文献】
[1] 胡丹. 学生视角的中国教师批评话语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 柳永梅. 隐性教育心灵对话如何做好学生心理教育的工作[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