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下教育的诗与远方
2017-11-04黄家骅
黄家骅
一场教育变革在悄然发生。这场变革不是自上而下推动的制度改造,而是自下而上的技术创新。于是,人工智能促进学习革命乃至教育变革的新趋势、新格局、新潮流就不可避免了。
教育内容重构:显然,知识形态决定教育形态。而今,智能机器人站在讲坛,不再是让学生花大量时间翻书查找知识点,而是可以海量信息自动搜寻;不再是让学生强记知识、背诵知识、考察知识,而是整理知识、融汇知识、应用知识、创新知识,从中启迪学生的智慧;学习的广度、深度、温度都将得到提高,真正建立起学习型社会,也真正实现传统教育无法企及的全民学习的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重构:智能机器人在教学上,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虚拟与仿真手段,课件中设置了大量的动画与模拟图像视频,同时在课堂和实验室中也布置了众多的VR情景,采取了多种学习手段,以强化学生的能力。可以说,人工智能机器人能够更好地实现综合素质增强与应用能力增强的统一。
教育方式重构:首先,人工智能机器人将碎片化的知识整理、归拢、筛选,比互联网只是展示海量信息要前进一大步,有利于学生需求的实现,有利于个性化学习的形成;其次,人工智能可以反复试错、反复纠偏,降低了学生与教师的学习成本,可以实现“精准化学习”;最后,人工智能做的就是信息减量化工作,由海量信息压缩为适量的“盐”“钙”和各种维生素。
教育组织重构:由于学习和训练的方式发生了改变,学习的组织及空间布局也将出现重构。通过人工智能机器人可以展开更有质量的远程慕课、线上学习、创客训练等,学生自主、个性化选择增强,那么,教室必定压缩,图书馆必将改造,实验室要向工作坊、创客室转变,学校的“围墙”和组织体系也将被跨越。重构,将成为未来学校的压倒性任务。
教育思维重构:必须强调,人工智能之所以对现今的教育有着非凡的重构意义,更重要的改变应该是人工智能改变了教育的思维方式。除了目前的互联网思维大放光彩,引导共享课程、分享教育之外,更重要的是知识关联思维、独立专注思维、跨界协同思维、同理心思维将会成为学生求知探索的流行思考方式。
教师角色重构:教师队伍必定要承受人工智能的巨大冲击。但也要看到,在这种冲击之下,教师的角色不是弱化而是优化了。教师是不可或缺的,因为机器人还是需要教师去“装填”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只是,机器人让教师解脱繁琐的知识搜寻与传授工作,使得教师有时间开展小班化个性化辅导教学、多科多师交互教学、情景化教学创设、场景式训练指导等。
所以,新技术可以提高教育的效率和回报,但最終决定教育成效与品质的还是教育的初心和人性。支撑人工智能的人性应该更加精致和完美,才会有教育的诗与远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