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例子价值 展开真实学习
2017-11-03张国宝
《小露珠》是一篇科普童话,主要通过小露珠和小动物们之间的对话,表达了它们对小露珠的喜爱之情。纵观课文,最精彩的段落无疑就是小动物们和小露珠之间的对话了:
“早哇,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蹦到大荷叶上的小青蛙对小露珠说。
“早哇,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爬到草秆上的小蟋蟀对小露珠说。
“早哇,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落在花朵上的小蝴蝶对小露珠说。
——摘自《小露珠》一课第2、3、4小节。
面对这样鲜活而灵动的对话,笔者的选择是充分发挥例子的价值,展开真实学习。
1. 谈谈真实感受。让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对话部分,并想一想:“你们从中感受到什么了?”小动物们对小露珠的喜爱之情显而易见。那么,同学们究竟能从哪些文字中感受到这一份深深的喜爱呢?
2. 关注三个“早哇”。在同学们的自主阅读与批注中,“三个‘早哇”和“三个‘比喻”成为师生共同的关注点、研究点。在笔者和同学们的共同交流中,同学们从对话中三个“早哇”,感受到了小动物们对小露珠的亲切、友好与热情,一个个的“早哇”,一声声的招呼,真好!只有好朋友之间,才能有这份让人温暖的情感。在同学们动情的朗读之中,对话中的那份热情被一一诠释。
3. 聚焦三个比喻。在这段对话之中,不仅有三个“早哇”,更有三个“比喻”,那是小动物们对小露珠真心的赞美。你听,“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在小青蛙的眼里,小露珠像钻石一样闪闪发亮,这是一种“光泽美”。“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在小蟋蟀的眼中,小露珠如水晶一样透明透亮,这是一份“质地美”。“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在小蝴蝶的眼前,小露珠如珍珠一样圆圆的,这是一种“形状美”。在学生尽情的朗读之中,比喻中的小露珠,早已浮现在我们的眼前,烙印在我们的脑海。同学们还发现这三个小动物都在用“打比方的方法”赞美小露珠,对话的形式都是“像……那么……的小露珠”。在学生分角色的朗读之中,热情与赞美被最动听的声音表达了出来。
4. 学会赞美别人。既然是对话,仅仅有小动物们对小露珠的赞美,肯定是不完美的。“如果你是小露珠,听到别人的赞美会说些什么呢?”让我们像它们赞美小露珠那样,去回应它吧,最好能用上打比方的方式。“早哇,像跳水运动员那么灵活的小青蛙。”“早哇,像跳高运动员一样灵巧的小青蛙。”“早哇,像荷叶一样碧绿的青蛙。”“早哇,像歌唱家那样歌喉动听的小蟋蟀。”“早哇,像鲜花那么美丽的小蝴蝶。”“早哇,像小姑娘那么可爱的小蝴蝶。”“早哇,像仙子那么美丽的小蝴蝶。”……
关注对话的视角很多,就如上述学习过程中所呈现的那样,对话的具体内容肯定是非常重要的视角之一,即“究竟说了些什么”。从三声招呼到三次赞美,从小动物们对小露珠的赞美到同学们想象中的回应,无疑都是基于对话内容的考量。但仅仅有“说了些什么”,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透过内容,去关注对话背后的情绪与情感,热情赞美,抑或其他。从对话内容到对话情感,不仅仅是《小露珠》一文中对话部分的学习过程,也应是所有文本的阅读过程。“披文入情”,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三上的课文中,文本中的对话还有很多很多:如《学会查“无字词典”》一文中爸爸和聪聪之间的对话,《蒲公英》一文中太阳公公和蒲公英种子之间的对话,《三袋麦子》一文中土地爷爷和小猴之间的对话,《石头书》一文中川川、磊磊和叔叔之间的对话,《小稻秧脱险记》一文中杂草和喷雾器之间的对话,《军神》一文中刘伯承和沃克医生之间的对话,《孙中山破陋习》一文中孙中山和母亲之间的对话等等。丰富多彩的对话内容、各式各样的对话形式,注定应设计有张力、有厚度的学习过程。但仅仅关注对话内容与对话形式,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语文学习容易陷入内容的深度纠缠与形式的生搬硬套之中。要避免这份纠缠与呆板,就必须在发挥例子價值的基础上,展开真实的语文学习。
当《孙中山破陋习》一文的学习告一段落之后,笔者让学生们温习了本册书中的对话,直观感受对话形式,深度了解对话内容,从中领悟对话技巧。并在随后的“小作文”中,布置了“仿照书上的格式,写一写你印象最深的一次对话”这一学习任务。施卓岑同学描述了爸爸和妈妈之间的一段对话——
……
下午,妈妈有事急着出门,就对爸爸说:“我可能要晚些回来,你四点钟的时候把饭煮一下。”爸爸“噢”了一声,表示知道了。五点多钟,妈妈回来了,问爸爸:“饭煮了吗?”爸爸一拍脑门:“不好,我给忙忘了。”妈妈一听气极了:“你说你,从早上起来就待在这儿,几乎没动过,饭也不吃,家务事也不帮忙做,都快成翻版植物人了!”爸爸听了,这才停下手中的活,笑着说:“好好好,我的夫人,我马上就站起来走走,还不行啊!”说着就真的站了起来,可等妈妈一转身,他又立刻坐了下去。
……
小作者用一段极富现场感的对话,把一位全身心投入、忘记周围一切的爸爸形象刻画得生动、有趣,尤其是那精彩的对话,读了使人恍如置身于那个场景之中!材料真实,情感真挚!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既然是个例子,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例子的作用,让学生们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应该是执教者在备课中、教学时、反思里应有的视角考量与着力之处。关注文本本身的表达形式,由此衍生让学生们进行有语文学科特质、又能够与“例子”有千丝万缕联系的言语实践,应该是深入挖掘教学价值的最佳路径之一。因为“例子”中有对话型的文本,也有故事类的文本,还有写景类、古诗类、非连续性文本类等等。但总而言之,尽管文本形式各不相同,但是,要想挖掘出真正契合文本、契合学生的语文教学价值,就一定要基于那一个“例子”中所呈现的独特的文本形式,从这里出发,演绎语文学习与言语实践的无限可能性!
(张国宝,南京市学科带头人,南京市力学小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