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观视野下语文课堂提问设计
2017-11-03金欢
金欢
深度学习提倡主动性、批判性的有意义学习,表达了一种对学习本质的认识。而课堂提问是教师最熟悉、使用最频繁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方法。在深度学习观视野下,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开展实践研究:
一、 化心一缕绕指柔,课堂提问定精度
精度,顾名思义就是要有一定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放到语文课堂中,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要能有所选择,把握时机,适时地进行有的放矢的提问。只有在关键处提出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问题,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積极性和创新精神,才能更加有效地突破课堂的重点和难点。
笔者在执教《卢沟桥烽火》一课时,在课文第2、3自然段的教学中,这样提问:“在描写日本军官和日本士兵时,哪些词语和句子表现了他们的嚣张气焰,你觉得为什么要这样写?”在教学课文第5自然段时,我又问:“这两段当中,从哪些字词可以看出日本鬼子的嚣张气焰;而相反的,在描写我军官兵的时候,作者用的又是哪些字词?两者比较一下,你有什么发现?”
这个教例虽然看起来平平实实,但教师的提问,让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够围绕学习目标实实在在地读课文,训练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以及概括、表达的能力。这样的问题就是教师从教材内容、教学重点、难点出发,揭示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把握和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只有这样顺势而导具有精度的课堂提问,才能促进学生的灵性与慧根的发展。
二、 世间轻飘送乐韵,课堂提问提高度
高度,即要有思维的含量。在课堂上训练学生思维,老师要让学生的思维河流激起涟漪,能和他们进行思维的碰撞。所以在课堂上,老师的提问一定要着眼于“疑”,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运用,激活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教师不仅要走进文本,更要走进学生的心灵;既要想文本之想,更要想学生之思。要做到:一个问题的提出,能使学生潜藏的、蓄积的能量聚集,使之爆发,从而获得新的生成。笔者在教学《钱学森》一课时是这样来设计的:
回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钱学森一生波澜壮阔,功勋卓著。那么,课文主要选取钱学森的什么事迹来写的?回国。提问:但是和钱学森一起回国的人很多,只有他的回国充满了传奇色彩,只有他的回国牵动了无数人的视线。他的回国之路走了多久?快速浏览课文之后交流,并请学生交流文中的依据。
这个问题是很有思维含量的,回答可以是“五年”,这是钱学森从想开始回国到最终成行的时间;也可以是“十五天”,这是钱学森坐船在海上航行的时间;当然还可以是二十一年,这是从他赴美到回国的时间。然后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可以让他们选择想探究的时间段。
再如,笔者在执教课例《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时,是这样来启发学生的:在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观看文中的插图,问:这就是“滴水穿石”,它是一块状如卧兔的石头,中间有一个光滑圆润的小洞,据科学家考证,这个小洞是由洞顶流下的水滴滴穿而成的。面对这一奇观,你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后,产生了很多疑问:雨水为什么不能把石头滴穿,而小水滴能?小水滴是怎样把石头滴穿的?……
类似这样的问题,不仅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而且极大地发挥了他们的创新潜能,提高了学生的思维高度。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激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那么,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更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同时还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
三、 投石冲破水中天,课堂提问觅深度
深度,就是触及事物本质的程度。在语文课堂中,有深度的提问就是能彰显文本价值,激发学生探究的问题。提问的心理学意义在于通过问题情境引起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愿望,使其产生一种学习的需要,形成学习的内驱力。所以,教师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要始终将“教材”与“学生”的结合点放在第一位,准确把握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即有深度的问题,激发学生“快乐地、有价值地思考”。
笔者在执教《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课时,有这样的教学片段:
想想看,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绿色的呢?学生的回答当然是因为大自然有绿树、翠竹、碧草、青山,它们都是绿色的。但是,大自然中也有红花、彩霞呀,并不完全是绿色的。那么,诗人为什么偏偏要说它是绿色的呢?绿色是不是蕴含了某种意义?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明白了绿色是生命的颜色,象征着活力。
抓住关键的内容,把握恰当的时机,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地引导、点拨,学生就会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对同一问题寻求不同答案,他们探究知识的欲望就被点燃,在探求答案中,不盲从、不雷同他人的观点,不满足已有结论,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思维品质就会得到培养。
总之,善问是一种艺术。在深度学习观视野下,提问是检验每位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的途径之一。优质的提问设计,不仅能给教师带来无尽的教学乐趣,同时也可以给学生带去无穷的学习兴趣,开启他们的思维大门。
(作者单位:太仓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