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爱之链》
2017-11-03任春
任春
语文教材里每篇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语文知识,如何从中选择、确定乃至开发具有核心价值的教学内容,是许多语文教师深感困惑的问题。在执教苏教版六上《爱之链》一课时,笔者也陷入了困境,究竟一堂语文课,什么才是该教的内容呢?
《爱之链》是一篇微型小说,其特点便是“小而精,微而妙”,文中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对环境的描写都是值得学生去感悟和学習的。那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语文味”,笔者经历了这样几次修改:
一改:教学目标是课堂能有“语文味”的基础
课堂上究竟教什么,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确定好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通过一次次修改调整《爱之链》一课的教学目标,逐步由教“课文”转向教“语文”:
第一稿教学目标设计:
1. 能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掌握本课生字词,能概括本课内容。
3. 体会丰富的人物形象,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人间的真情,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
第二稿教学目标设计:
1.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利用关键词概括课文。
2.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概括,体会微型小说情节之妙;通过对细节描写的品读,感悟微型小说细节描写之妙;通过对环境描写的学习,了解环境描写之妙。
3. 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的真情,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时,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
第三稿教学目标设计:
1.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利用关键词概括课文。
2. 通过品读人物的细节描写,体会乔依等人的善良,感悟微型小说细节描写之妙。
3. 通过环境描写的品读,感受人间有真情的温暖,并学会选取合适的景物,表达文章主旨。
【反思】第一稿的教学目标是老师常见的教学目标,内容较多,造成教学指向不明,而且基本是围绕体会“爱的主题”展开的。目标的表述也大都用“学会”“知道”“体会”等模糊的表述,无法检测。第二稿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调整,增加了对微型小说认识的教学内容,但容量太大,一堂课真正让学生体会这三点是来不及的,并且对人间真情的主题依然没有大胆的放手。这样,势必会让教学“浅尝辄止”。第三稿的教学目标增加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内容。如:在概括课文内容时明确指出了“利用关键词”的概括方法,利于操作;人物形象的品析渗透在细节描写这一写作手法上;在学习了环境描写手法之后,要求“能选取合适的景物表达文章主旨”。这堂课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教师心中有了底,教学活动便有了明确的方向。
二改:课堂提问是课堂能有“语文味”的关键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其实就是由若干个问题组合起来的,每个有质量的问题就是一个“驿站”。教学成功与否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问的质量有直接关系。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可以引发探究欲望,还能激发思维,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主动学习。因此,如何有效地优化课堂提问,培养创造性思维就显得更为重要和突出。
1. 提问讲究目标性。
这是笔者在执教《爱之链》一课时的一个主要问题的三次修改:
第一稿课堂提问:
默读课文第1—8自然段,找出令你感动的词句,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简单写写批注。
第二稿课堂提问:
默读课文第1—8自然段,找出描写乔依令你感动的关键词句,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简单写写批注。
第三稿课堂提问:
默读课文第1—8自然段,找出描写乔依手部、脚部、脸部等细节的词句,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简单写写批注。
【反思】第一稿的课堂提问,教学目标指向不明,内容宽泛,教学时必定会“散”。落脚点为“感动”,教学交流将停留在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动的层面,学生对于语言文字方面的习得将十分有限。第二稿的课堂提问直接指向主人公乔依,范围有所缩小,但仍停留在人物形象和情感体验上,仍拘泥于教“课文”。第三稿的课堂提问,不仅在内容上指向主人公乔依,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为找出人物的“手部、脚部、脸部”的细节描写,为人物的表现手法——细节描写的学习做好铺垫,目标指向语言文字的表达手法和运用上,从教“课文”转向了教“语文”。
2. 提问讲究启发性。笔者教学《爱之链》一文,帮助学生通过“愣”这一表情细节去体会乔依的善良时,抓住了文本两大矛盾进行启发。抓住矛盾冲突一:当老妇人给乔依钱时,乔依愣住了,他从没想过要得到钱的回报,他当时不需要钱吗?通过这样的启发,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会到乔依当时面临工厂倒闭,戴的是破手套,开的是破汽车,这么冷的天,还没钱买袜子,又有孩子要出生,是急需钱的帮助的。矛盾冲突二:乔依如此需要钱,帮助老妇人修好了车,得到回报是理所当然的,可乔依却为何愣住了呢?由此引导学生交流体会:乔依心中有“真爱”。
3. 提问讲究勾连性。抓住文本关键处进行提问,这是老师们都认可的,但是如何抓住关键处,勾连上下文,帮助学生读懂文字背后的含义,让学生豁然开朗呢?适当的勾连、对比是非常有效的。仍以《爱之链》一文为例,下面是理解“雪白的毛巾”这一细节来帮助学生体会女店主“勤劳、善良,生活困难,但仍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形象,三次提问,教学效果大有不同。
第一稿提问设计:从“雪白的毛巾”这一细节,你读懂了什么?虽然抓住了文本的关键点,但提问缺少勾连,由于学生生活阅历和阅读能力有限,回答起来是有难度的。餐馆里十分破旧,可女店主为老妇人递上的毛巾却是雪白的;她极度疲劳,可她却面带微笑地递上雪白的毛巾;她怀孕至少有8个月了,可她递上的毛巾却仍是雪白的;同学们,你们从中读懂了什么?这样将文本几处细节描写进行有效勾连,为学生的感悟提供必要的信息,学生回答起来便有了方向,有了内容。笔者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练习句式练习:“虽然,但女店主递来的毛巾却是雪白的,我读懂了。”通过句式的练习说话,训练学生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将“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效统一。
三改:课堂写话是语言文字实践的检测
1. 写话源于文本,高于文本。在学习了第一处环境描写(课文的第1自然段)和第二处环境描写(餐馆里面十分破旧,光线昏暗)之后,学生知道了环境描写能反映人物品质,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后,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写话:如果说一开始作者用环境描写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凄凉”的故事背景,那么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随着这份爱的传递,故事结尾处,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一份“温暖”。
请你合理想象,给结尾补一个环境描写,用文字来传递这一份温暖。“清晨,乔依醒来。”
通过对前面环境描写的认识、体会,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的运用,写话内容能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
2. 写话以生为本,搭建坡度。首先,在写话内容上,去掉“清晨”这一时间限定,学生可选择的意象更多,写话内容更为丰富。其次,增设这样一个坡度环节:“体会了环境描写的妙处后,若请你展开合理想象,给结尾补一个环境描写,来传达你心中此时此刻的温暖之感,你会选取哪些景物来描写呢?”以此帮助学生先找到意象,再让学生进行写话的填空,连成完整、连贯,甚至富有深意的环境描写,为学生的语言文字实践设置了梯度,降低了难度。
通过三次修改《爱之链》一文的教案设计,笔者逐渐明确了语文课上教什么、怎么教,这样,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并能围绕目标合理提问,合理设计课堂写话,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将不再停留在教“课文”上,而是从教“课文”转向教“语文”,语文课的教学效率将会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太仓市沙溪镇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