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之我谈
2017-11-03姚烜
姚烜
常常听人说:“没文化,真可怕”。可“文化”到底是什么呢?是学历,是经历,是阅历,都不是。看到网上一个解释,说文化可以用四句话表达: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学生的核心素养,我认为文化还可以这样表达:有信仰指导一生的追求,敢于担当责任的勇气!
100年前,中国因闭关锁国迅速的沉沦下去,任由列强欺凌,很多中国男儿不得不远涉重洋寻找救国之路。有个辜姓福建人,来到南洋帮一个英国人管理橡胶园,因为他勤奋敬业,得到庄主的器重,过上了很富裕的生活,娶了个英国女孩,生个儿子,起名辜鸿铭。这个孩子是个天才,懂得11个国家的语言,获得13个博士学位,他有次在德国坐汽车,累了,就把德国报纸倒过来盖在脸上休息,两个德国青年讥笑他不懂德文,倒顺都搞不清楚。辜鸿铭用非常标准的德语说,你们德国的语言太容易,我倒着看也能读出来,说完,倒着读出来,随后又将之翻译成英语,西班牙语,两个德国佬目瞪口呆,羞愧而去。后来辜回到中国担任清朝外交官,同一场合与8个国家的外交使节用8种语言交流,谈笑风生。这样一个奇才,在十岁时离开父亲到英国生活,他的父亲让他跪在祖宗牌位面前,九跪九起九叩首,告诉他,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是个中国人,学成之后一定要去报效自己多灾多难的祖国。由于才华,他成了西方各国外交部的红人,优厚的待遇接踵而至,但是他选择回到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在两湖总督张之洞手下当了一名幕僚,月薪不及国外的十分之一。他为两湖的洋务立下汗马功劳:汉阳枪械厂,京广铁路,这些为中华的崛起、强盛做过和正在做着不朽的贡献。如果他没有这个报国之志,没有振兴中华的信仰,凭借他的聪明能彪炳史册吗?
孙中山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邓稼先、钱学森……正是因为有这样一大批心怀祖国的年轻人,有他们的舍生忘死的追求与奋斗,中国人才站起来了!没有这些信仰,能有今天强大的新中国?所以,一个民族,尤其是民族的未来,一定要有信仰,要有远大的目标和有不懈的奋斗。做一个用信仰指导一生不断追求的人,这,才是文化人。
文化是一种敢于担当责任的勇气。十八大后,以习近平为首的中央领导,把要廉洁、讲规矩、敢担当作为用人的三原则,担当是为政者、当权者缺一不可的素质。王安石变法期间,遭到很多守旧派的反对,但是他敢于担当,写下“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生在最高层”的诗句;1948年,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当时有艘英国轮船在长江耀武扬威,企图吓退我百万雄师,毛主席大手一挥,一排排炮弹过去,从此之后,在中国国土上耀武扬威了100年的列强灰溜溜的离开了他们眷念不已的中华土地;今年8月12日,在南海仲裁风波紧张时刻,美国派了两个航母战斗群来到我南海附近,军委当机立断的派出超过它数倍的飞机、战舰、潜艇,导弹部队,摆出朋友来了有美酒,豺狼来了有猎枪的姿态。想当年,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陈天华“匈奴未灭何以成家”、江姐的临刑不惧、邱少云的烈火烧身、董存瑞的舍身炸堡、王成的向我开炮!
这些,就是中国人的具有担当精神的典范。作为盛世之时的我们,这种精神最容易衰减,毛主席晚年写了一首词给周总理“当年忠贞为国酬,何增怕断头?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业未就,身已倦,鬓已秋,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老人家最担心的就是后继无人啊,当今的学生会让毛主席的夙愿付与东流吗?
毛主席的担心是否初露端倪或者已是冰冻一尺了呢?
孩子是可塑的,今天的教育该重视什么呢?核心素养的内涵很多,主次怎样的,缓急又如何?值得所有教育者去深思和探讨,作为一线教育者,深感今天教育在爱国教育、责任担当这一块的薄弱。一味地重视考试分数,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太短浅,孩子成绩优秀之后还有什么可以追求的?如果心中没有祖国,孩子又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心胸有多大,理想有多远,他在为谁而奋斗?为职业,为金钱,为个人吗?
心有信仰(祖国在心中!),有责任,敢担当,应该是当今最迫切重视、急需培养的核心素养!
文化是核心素养的基础。尼克松说:“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阿尔丰斯·都德说:“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和学生核心素养,这样我们才会有更清晰的方向,更强大的动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