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古诗文比例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

2017-11-03汤勇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之河古诗文中华

汤勇

据报道,从2017年9月份开始,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将统一采用全新的“部编本”。此次教材改版,将换掉约40%的课文,文言文比例大幅提升。小学6个年级,古诗/文总数增幅高达80%。初中3个年级,也占到了全部课文的51.7%。

虽然大局已定,有些人还是认为,古诗文的表述方式和所涉内容大多脱离现实生活,一来实用性不强,既不利于老师向低龄段学生的教学传授,也可能影响学生自如地表达主张。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永葆进取与活力,势必需要有民族優秀文化。只有建立在民族文化薪火相继基础上的传承,才会有深厚民族底蕴的时代创新。

如果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喻为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那么古诗文无疑就是这条民族文化之河上晶莹剔透的浪花。要想自觉地从这条民族文化之河中汲取不断前行的力量,那就不要错过那些历经千年,至今依然闪耀着民族精神光华的古诗文浪花。

然而,常识也有被忽视,甚至抛弃的可能,前行路上的人们,很容易因为急着赶路而丢掉支撑起精神脊梁的民族基因,变得匆忙而迷茫,无奈而无助。如果个人如此,尚且可以理解,如果国家民族如此,那就危若累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国家硬实力显著增强,但中华文化的价值等软实力却相形见绌,这势必让崛起中的我们失去平衡而无法继续稳步前行。

古诗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长期以来以来,被视作艰涩难懂的旧文化、死文化,保守陈旧,与时代脱节,影响现代表达,背之无益,徒增学生学习负担,甚至一些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富含文学精粹与教育美感的古诗文也被从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扫地出门”,理由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在简单化“下架”古诗文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语文学科应试教学的功利,可以看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危机,这种肤浅与浮躁,不仅可悲,而且可怕。

大幅增加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比例,实际上是对漠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回击与坚定纠偏。作为影响国民思想素质的重要载体,中小学语文教材富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使命。古诗文教学决不能仅仅出于考试与成绩需要,就沦为加重学生负担的帮凶,而应通过适当增加古诗文比例,改革古诗文教学方式,促进语文教育的“国民教育”,在潜移默化的古诗文记诵理解与认知消化中,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让中华优秀文化基因携带在一代又一代国人的身上,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成为国民文化自信的自觉追求。endprint

猜你喜欢

之河古诗文中华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春光里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
命运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