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古诗文比例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
2017-11-03汤勇
汤勇
据报道,从2017年9月份开始,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将统一采用全新的“部编本”。此次教材改版,将换掉约40%的课文,文言文比例大幅提升。小学6个年级,古诗/文总数增幅高达80%。初中3个年级,也占到了全部课文的51.7%。
虽然大局已定,有些人还是认为,古诗文的表述方式和所涉内容大多脱离现实生活,一来实用性不强,既不利于老师向低龄段学生的教学传授,也可能影响学生自如地表达主张。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永葆进取与活力,势必需要有民族優秀文化。只有建立在民族文化薪火相继基础上的传承,才会有深厚民族底蕴的时代创新。
如果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喻为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那么古诗文无疑就是这条民族文化之河上晶莹剔透的浪花。要想自觉地从这条民族文化之河中汲取不断前行的力量,那就不要错过那些历经千年,至今依然闪耀着民族精神光华的古诗文浪花。
然而,常识也有被忽视,甚至抛弃的可能,前行路上的人们,很容易因为急着赶路而丢掉支撑起精神脊梁的民族基因,变得匆忙而迷茫,无奈而无助。如果个人如此,尚且可以理解,如果国家民族如此,那就危若累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国家硬实力显著增强,但中华文化的价值等软实力却相形见绌,这势必让崛起中的我们失去平衡而无法继续稳步前行。
古诗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长期以来以来,被视作艰涩难懂的旧文化、死文化,保守陈旧,与时代脱节,影响现代表达,背之无益,徒增学生学习负担,甚至一些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富含文学精粹与教育美感的古诗文也被从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扫地出门”,理由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在简单化“下架”古诗文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语文学科应试教学的功利,可以看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危机,这种肤浅与浮躁,不仅可悲,而且可怕。
大幅增加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比例,实际上是对漠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回击与坚定纠偏。作为影响国民思想素质的重要载体,中小学语文教材富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使命。古诗文教学决不能仅仅出于考试与成绩需要,就沦为加重学生负担的帮凶,而应通过适当增加古诗文比例,改革古诗文教学方式,促进语文教育的“国民教育”,在潜移默化的古诗文记诵理解与认知消化中,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让中华优秀文化基因携带在一代又一代国人的身上,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成为国民文化自信的自觉追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