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学科视角下汽车设计专业的知识领域与课程体系研究1

2017-11-03黄雪飞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创意与设计 2017年4期
关键词:学科汽车专业

文/ 黄雪飞(武汉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

设计教育与探索 Design Education and Exploration

多学科视角下汽车设计专业的知识领域与课程体系研究1

文/ 黄雪飞(武汉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

一、我国汽车设计产业及人才培养基本情况

1、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

汽车产业作为一个综合性产业,可以带动大量配套企业以及相关工业企业的发展。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消费大国,根据中汽协发布的数据,2015年我国汽车销量达到2459.76万辆,其中乘用车销量首次突破2000万辆,达到2114.63万辆。根据行业机构推断,我国国内汽车市场刚性需求状态还将保持在十年左右。从需求端来看,未来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我国汽车产业在数量和体量上虽然发展较快,但本土企业在市场上并不占优势,包括合资企业在内的自主汽车品牌在设计创新和科技创新能力方面仍较薄弱。设计、市场和服务是推动我国汽车制造大国走向汽车制造强国,实现价值链向中高端发展,提升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三大要点。设计活动关注用户需求动向,思考产品系统和服务形式,是市场、服务和制造的纽带。尤其是当前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产生了深刻的革命,影响到了制造业和消费领域的设计、创新、服务形式,也影响着产业模式的转变。我国发展汽车产业,需要充分重视自主设计的重要作用。

2、我国汽车设计人才培养现状

从我国高校相关专业的设置情况来看,开设汽车专业的高校数量一直较稳定,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吉林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湖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传统汽车设计强校占据着一定的优势。同时,这些高校的分布与我国汽车企业的分布密切吻合,像长春、北京、上海、武汉等地均为汽车产业发展比较发达的地区。

我国汽车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从车辆工程学科衍生出来的侧重工程技术领域的汽车设计,另一种是从工业设计学科发展而来的侧重设计创新思维和表现能力培养的汽车设计。另外,国内高校在教师资源方面多依赖于传统学科背景的教师团队,缺乏一线资深汽车设计师的参与,因而在汽车设计教学水平以及产学研能力方面与企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也难以胜任整车企业在设计研发方面的要求。

3、我国汽车产业对设计师的需求与本土设计人才培养之间矛盾突出

目前中国汽车产业体量巨大,本土品牌与国际化品牌共生发展,丰田、本土、现代、宝马、戴克等均进入中国与本土企业合作;上汽、东风等国企也大力推动自主设计进程,提升自主设计能力;吉利、奇瑞、长城等民企也一直在暗下功夫,打造本土品牌。经过近年来的引进消化吸收或模仿吸收之后的再创新,我国汽车设计师从整体数量上已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很多企业尤其是民企的核心设计力量更多地依靠国外设计团队的设计开发才能使产品达到商业化水平。

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角度来看,国内很多企业倾向于将设计项目外包给跨国设计公司,在这个过程中本土设计师失去了在实际项目中锻炼的机会。而作为汽车设计师而言,从设计研究到概念创新,再到材料、技术、工艺等方方面面的经验至关重要,需要积累。从汽车设计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目前高校在汽车设计经验积累方面更多地依赖于参与汽车设计竞赛,虽然在设计表达,形态推敲、三维建模等方面得到了锻炼。但设计竞赛终归不同于真实产品开发,许多汽车研发系统中的环节是兼顾不到的。教育体系的更新和调整总是滞后于产业发展的,从体系的构建、教育资源的积累到日常教学的实施,都需要有充分的时间、财力和人才的积累。

所以,汽车企业十分缺乏能够胜任汽车研发工作的设计师,而高校在汽车设计人才培养方面,还难以达到企业要求。形成了每年汽车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不少,但真正进入汽车设计研发工作的却不多。此外,新进企业的毕业生一般无法立即进入实际设计程序,还需要企业再培训和实践训练,经过2-3年的锻炼才能真正参与到实际项目。

二、多种学科视角下的汽车设计专业

1、学科与专业之间的差异与联系

学科与专业是高校教育中常见的两个概念,但很多场合下经常被混淆使用,甚至作为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都会有时不清楚两者之间的差异。

学科(discipline)概念的提出,是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类,是基于科学知识体系分类的定义。而专业(major或program)则主要指高校教育中培养人才的各个专门领域,根据分工不同或生产部门不同将学业分成不同的类别。还有一种广泛的观点,就是认为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通过既有的课程体系学习和训练,学生可以具备一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

学科与专业的根本差异在于,学科是对知识进行分类,而专业则是对应分工或领域;前者是基于理论体系和知识创新的概念,后者是面向实践体系和社会分工的概念;前者发展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对理论和知识的求真,后者发展的动力多来源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此外,在日常教学中,学科多用在研究生教育,专业多用于大学本专科教育。

作为高校而言,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是相辅相成的。最新的学科理论体系可以为专业教学提供本学科最新的知识和科学方法、如果缺乏科学的学科力量,专业发展就会缺乏前沿理论体系的支撑。像上述高校之所以能为企业培养出大批高水平汽车设计人才,也正是源于它们的学科优势。汽车设计涉及的知识领域跨度大,对人才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要求高,其专业建设需要立足于学科建设而展开。

2、专业建设滞后的主要根源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早期高校在建设上很大程度上参考了原苏联的教育模式,专业主要指面向培养学生的各个专业领域。在某种程度上,我国的专业更偏重于培养人才的实用性。而这与西方国家存在差别,美、英等国认为专业(Major)指一系列的课程(Program),这种具有一定结构和逻辑关系的课程组合,也通常被称为课程计划。

可以见得,在西方,专业的功能主要在于将高校的学科资源以课程的形式进行组织,其反映了高校的知识资源根据市场的人才需求进行适应的活动,因此学科属性与专业能力之间的关系便显得格外密切,学生在选择高校和专业以及高校在专业建设均显得自由。相反,目前我国高校专业的设定与管理主要还沿用行政管理的方式,高校在专业设定方面相对被动和滞后,有时只能内设更细致的专业方向以适应市场的变化,这也形成一大特色。

我国许多院校汽车设计或交通工具设计专业主要依托于工业设计学科,部分院校则依托于车辆工程学科。由于我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晚,同样,工业设计学科发展也较晚,因此,这两中不同类别的汽车设计专业发展均有着较短的发展历史。二十一世纪伊始,我国的汽车制造业开始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全国上下对于设计创新的认识也有了根本的变化,人们对于真正好的设计越来越认可,在汽车消费方面也有了更多的追求。这些源于教育系统外部的变化正在倒逼着各个高校在汽车设计人才培养方向进行变革,以适应产业、市场、需求以及环境的不断变化。

如果说工业设计学科建设以知识资源为本,需要持续的日积月累和沉淀才能有所发展;那么专业建设则需要有前瞻性和战略眼光,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高校的各类学科资源,设计并组织课程计划。从目前我国汽车产业在各个细分领域对设计创新人才的需求来看,高校在汽车设计方面的人才培养在数量上和质量上还难以适应。

因而,一方面,高校自身需要根据自身的学科资源、专业结构进行专业设置和布局,学校是否有汽车设计专业的建设能力,可开设汽车设计哪一些细分领域的专业将是首要考虑条件。另一方面,开始汽车设计专业的院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还需要密切追踪汽车产业和设计创新产业的发展动态,了解当前汽车行业对于设计创新人才的需求结构和能力要求,研究未来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其对设计人才素质的潜在需要。以此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才能更科学的设计专业教学计划,组织好课程,建设专业教材、实验室及创新基地等。

3、多种学科视角下的汽车设计

我国在上世纪70年代引进了现代设计教育理念,发展至今,在观念、方法和体系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汽车设计领域,“提升汽车产业设计创新竞争力”已被许多发达国家纳入其国家创新体系战略,汽车设计教育在里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多学科视角下的汽车设计主要体现在设计创新、设计工程、设计战略与管理以及设计教育等四个视角。归纳如下:

(1)设计创新的视角。尤指宏观意义上的设计创新视角,设计创新涵盖了产品创新、产业创新及社会创新等多个维度的创新,设计创新需要关注和解决的是人与物、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例如,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路甬祥院士认为应从国家和产业的层面解读设计创新的本质与意义,设计价值覆盖了生存、应用、文化、社会、经济、品牌和生态等多个层次;Olga Jaufman等人也提出汽车产业是创新频繁、变化频繁和系统复杂的动态环境,需要灵活的和跨学科的系统开发过程。因此,设计创新视角下的汽车设计需要首先考虑不同背景下各类用户不同的生活形态及出行需求差异,综合考虑城乡特征、自然生态保护、社会文化价值等因素进行设计创新。

(2)设计工程的视角。

工业设计的目的是为用户和社会解决问题,仅仅只有空想的概念是不具有现实价值的,工程是解决概念物化的环节,所以设计阶段一定需要考虑工程的问题,既要有工程意识,也要具备与工程师沟通的能力。汽车设计这个综合的多学科活动需要在功能、性能、造型等方面取得平衡,除了依靠执行管理之外,利用虚拟原型的数字化设计与工程手段、人机工程学辅助计应用等均能提升汽车开发中设计与工程的协同能力。此外,由于汽车设计具有高不确定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从抽象而虚无的设计概念逐渐有形的视觉化方案,是从发散过渡到收敛的过程。如何实现汽车概念的形态转化和工程物化,以及设计师与工程师如何沟通合作将显得异常重要。

(3)设计战略与管理的视角。

目前我国汽车企业发展迅速,企业数量和产量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企业还未充分意识到设计战略与管理能给企业带来巨大商业成功。设计是连接用户与技术的关键,它既能使技术人性化,也能帮助企业获得成功。创新主导型企业需要意识到,在塑造企业创新战略时,设计与管理同样重要。甚至,设计战略还具备打造更具人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基于这个视角,我国设计理论界也有着丰富而前沿的观点值得我们参考。如柳冠中先生从产业链的角度,认为我国制造业“战略规划—需求研究—风险资金—技术储备—应用开发—生产配套—营销模式”的产业链还未形成,设计开发的“产业链”严重缺失;尹定邦先生从设计服务的角度,认为服务是设计的生命,设计是个体行为更是社会行为,需要考虑到作为服务的设计活动的市场性和竞争性。

(4)设计教育的视角。

汽车设计教育由于与高校人才培养最为密切,因此也是目前学术界讨论较多的领域。对设计教育视角的把握需要既符合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也符合汽车设计活动本身的特性。该视角涵盖了知识、能力、素养,以及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与教材建设、师资与团队结构、科研与实践平台等方方面面,设计教育视角的研究积累将有助于我国多样化的汽车设计高等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注意的是,设计教育的研究与探索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点:一是需要尊重汽车设计自身的发展规律,并保持一定的前沿性;二是需要考虑不同地区与层次的不同人才的差异性,因材施教;三是要根据各高校学科资源与配置进行专业建设,自上而下进行教育与教学的整体设计。

三、汽车设计专业的知识领域及子知识领域

汽车设计专业属于创新型专业,兼具研究性和应用性,因此该专业的人才对与知识、能力以及素养有着较高的要求。由于汽车设计牵涉的学科多而复杂,因此,本文仅就汽车设计专业主要涉及的知识领域重点讨论。

1、关于显性知识与隐形知识

显性知识与隐形知识是基于知识表达和知识 管理的角度来定义的。一般而言,能以文字、数字或图表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是显性知识,抽象的以及不易用文字形式记录和转移的知识被称为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多体现为主观的理解、直觉与判断,难以编码和格式化,汽车设计属于应用型和创意型领域,隐形知识占比相对较高,因此该专业人才培养中需要注意显性知识与隐形知识间的转化与积累。

日本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曾提出SECI模型,通过群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融合(Combination)、内化(Internalization)等四种方式解释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换方式。也有学者提出通过编码化(Codified)和个人化(Personalized)的策略对知识进行整理和转化。相对隐形知识而言,由于显性知识具有客观性存在性、静态存在性、可共享性等特征,其更易学习和传播的特性为教育界所关注。

就汽车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而言,一方面,需要建设系统而全面的专业教材,打造高水平的教师团队,并组织富有成效的课堂教学;另一方面,需要科学地引导学生学习掌握课程中的显性知识,将其转化为内在的隐形知识,还需要通过课程训练、实践训练、竞赛训练、项目训练、交流学习等方式将自身积累的隐形知识提炼转化为显性知识。

2、汽车设计主要知识领域

汽车设计属于工业设计学科领域,同样也具有多学科交叉性特点,涵盖了艺术、科学、技术、经济、管理以及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因此,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既需要保证知识的全面和完整,还要保证知识结构具有系统性、可传播性和可应用性。汽车设计的主要知识领域主要可在以下四个方面延伸。

(1)关于设计的历史与文化的知识域。

该领域涵盖了关于设计历史、设计理论、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以及伦理学等子知识域。设计以物的形式为人们带来价值,关于历史的研究体现了时间序列下事物的发展变化以及现象后隐藏的事物发展规律,因此,汽车的发展史、设计活动的发展史、以及汽车设计活动的变革需要关注。汽车设计理论旨在揭示该项创新活动的内涵与规律。设计心理学侧重围绕用户的心理活动与精神特质展开研究,以促进设计得以更符合人的心理、精神和行为习惯。基于人类学和社会学展开的设计研究目的在于科学利用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方法进行与设计相关的用户研究,在方法和手段上对设计理论研究形成补充。伦理学视角下的设计研究则从“善”的角度为设计师的职业责任和社会责任进行了解释。

(2)关于设计思维与方法的知识域。

该领域主要以视觉美学、设计造型、设计表达、视觉思维与创新思维、设计方法、人机交互等子知识域构成。设计美学以设计中的形式问题作为研究核心而展开,从哲学的高度对设计的审美现象进行探讨。设计造型主要从视觉形式的角度对造型尺度、立体形态的客观规律进行研究。设计表达目的在于训练设计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形式上既包含了传统的基于画笔和颜料的表现技法,还包含了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设计表现和面向数字化制造的设计。视觉思维与创新思维聚焦于设计过程中的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在视觉语言、工艺、流程、方法、技巧等层面解释激发人们的灵感的可能性。设计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广义的设计方法、通用的设计方法以及具体领域或具体事物的设计方法,汽车领域是多学科协同的复杂系统设计,其创新设计既严谨性又需要具有创造力。对于人机交互的关注体现在改善人与产品之间的关系方面,让产品更符合人的使用习惯甚至创新交互方式将人从产品中解放出来是该子知识域的研究重点,现代汽车是个复杂的操作与娱乐系统,人机交互是汽车设计创新中的重要属性。

(3)关于设计工程与技术的知识域。

汽车设计与汽车制造密切相关,设计师缺乏工程技术与制造工艺相关知识将无法胜任工作。整车厂一般会安排新毕业设计师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拆车实践,也是为了设计师快速形成工程、技术、结构和工艺的相关经验。该领域主要以汽车技术与工程、汽车材料与工艺、数字化设与制造以及信息技术等子知识域构成。包括与车辆的基本原理、基本构造、设计开发、生产制造、材料工艺、质量控制、使用维修等环节相关的知识,并涵盖了数字原型、数字制造、信息管理、人机工程、空气动力等前沿知识。

(4)关于设计经济与管理的知识域。

该领域主要指与汽车研发相关的经济和管理方面的知识领域,包括经济分析和政策、竞争和策略、管理和组织等方面的内容。汽车设计于开发本身属于汽车产业的组成部分,自然需要与产业成长相适应。设计师自己最了解设计开发活动的特性与规律,具备相应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知识,设计师可通过合理的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和策略设计优化设计资源,改善设计流程,提升创新设计活动的效率。

四、国内外高校汽车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对比

1、国外高校课程设置

欧美发达国家的设计学科教育历史悠久、体系完整,建设了成熟的汽车设计专业。像美国的艺术中心设计学院(ACCD,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创意设 计 学 院(CCS,College for Creative Studies)和英国的皇家艺术学院(The Royal College of Art)、考文垂大学艺术设计学院(Coventry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等校在全球汽车设计领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成就。以下仅以ACCD和CCS两校为例,对其交通工具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进行分析。

(1)艺术中心设计学院(ACCD)

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的工业设计(交通工具设计)专业在美国十分突出。学院重视传统的和现代的工艺及工业技术,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对该专业的定位是:“为世界著名企业培养高级设计人才”。该校交通工具设计专业强调设计中形式和功能之间的平衡,看重设计能力与独特人格的培养。除了要求掌握传统的造型元素、舒适、安全和可用性,还强调可持续性、机动性、品牌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等重要因素的影响。

在课程设计上,ACCD十分重视思维与方法相关的专业课程,在视觉基础、二维和三维基础方面设置了多门次的课程进行学习和训练,开设了10门次的交通工具设计工作室(Studio)对核心知识和能力进行训练。此外,必修课中还开设了3门次的历史类课程、5门次的工程类课程以及1门经管类课程,补充相关领域知识(表1)。

图1 ACCD交通工具设计课程分类1该表根据2016年美国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网站所提供的课程信息整理

(2)创意设计学院(CCS)

创意设计学院的交通工具设计专业有着50多年的办学历史,该校在交通工具设计领域的影响力巨大。据悉,通用汽车设计部门拥有约175名该校校友,在2014年克莱斯勒的约200人设计团队中CCS的毕业生占据了60%。2数据来源于美国创意设计学院官方网站介绍(2016)http://www.collegeforcreativestudies.edu/academics/undergraduate-programs/transportation-design

从课程安排来看,该校十分重视设计理论、方法以及跨学科研究,设置了多门课程从不同角度探索设计活动的规律。同ACCD类似,该校也设置了大量的基础性课程来加强专业知识、能力以及素养的培养,如绘图基础、三维建模、视觉传达以及7门次的汽车设计工作室(Studio)。此外,在历史类和工程类领域,各设置了3门必修课程进行补充。该校选修课程则多为文科课程,涉及人文、艺术、文学、历史、商业及沟通技巧等方面(表2)。

2、国内高校课程设置分析

国内高校中选择了清华大学与武汉理工大学两校,对其产品设计(工业设计)专业交通工具方向的课程设置情况进行分析。

(1)清华大学美术学院3该部分内容主要根据清华大学2016年发布的本科教学培养方案进行整理

该校交通工具设计开设在产品设计专业下,其必修课程有 67学分,以下按照四个类别将其核心课程进行了划分:

A.历史与文化类的课程有: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

B.思维与方法类的课程有:视觉语言(2门次)、素描、三维造型基础(2门次)、综合造型基础、工业设计表达(3门次,平面、立体、计算机)、综合设计表达、工业设计概论、工程制图、造型基础(2门次)、设计思维、工业设计初步(2门次)、产品设计(4门次)、工业设计程序方法、产品界面语义设计、用户研究方法、系统与服务设计方法、产品计划、设计调研。

C.工程与技术类的课程有:设计工程基础(2门次,材料/成型/工艺、机能原理)、工业设计人机工程学应用、设计工程应用。

D.经济与管理类的课程有:设计战略。

在选修课方面,该校专业选修课设置了32学分的要求,有较多选择项,涵盖了不同的专业方向。工业设计相关课程有,产品设计调研、产品设计实践(2门次)、可持续设计、通用设计、设计心理学导论、工业设计理论思潮分析与案例分析、工业设计发展趋势系列讲座、设计管理与品牌战略等。此外,还有文化素质方面13 学分的要求,包含了哲学、伦理、历史、文化、语言、文学、艺术、审美、环境、科技、社会、数学、科学等类别,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权。

图2 CCS交通工具设计课程分类1该表根据2016年美国创意设计学院网站所提供的课程信息整理

(2)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2该部分内容主要根据武汉理工大学2015版本科教学培养方案进行整理

由于同时从理工和艺术两个类别招生,该校同时设有产品设计和工业设计系。产品设计面向艺术类招生,有产品、展示和数字艺术三个方向,工业设计面向理工类招生,设有交通工具方向和产品方向。因此,主要以工业设计交通工具方向的本科教学培养方案进行课程分析。

该校专业必修课程共需83.5学分,专业选修需20学分。按四类将其进行了划分如下:

A.历史与文化类的课程有:工业设计史。

B.思维与方法类的课程有:专业导论、素描(2门次)、色彩(2门次)、设计概论、构成(2门次)、专业表现技法(2门次)、设计制图、产品形态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2门次)、交通工具模型制作、设计建模、编排设计、快题设计、 摄影基础、产品设计原理、设计心理学、设计美学、人机工程学、汽车造型设计、汽车内饰设计、游艇设计、专题设计、可持续设计、通用设计、产品系统设计、交通设施界面设计

C.工程与技术类的课程有:工业设计工程基础(2门次)、设计材料工艺学、产品结构设计、汽车原理及构造、船舶原理及构造

D.经济与管理类的课程有:设计市场学、设计管理。

在实践与选修课方面,学校要求理工科学生至少选修一门人文社科类或经济管理类课程,设置了“汽车拆装与驾驶”和“机械制造工程实训”两门课程来强化工程与技术能力。

3、中外四校交通工具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异同

美国ACCD和CCS两校的“交通工具工作室”课程分别有10门次和7门次,也就是几乎每学期均有开设,反映出这两所美国院校对交通工具设计这一核心课程知识与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视程度,这可能也是为何其毕业生更容易进入各大汽车集团的设计部门的主要原因。此外,“视觉传达”也是这两所院校十分重视的课程,也反映出其课程设置与交通工具设计师工作属性密切适应。

我国的两所院校的课程计划之间也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清华大学课程配置较均衡,课程名称反映出较强的通用性;武汉理工大学的课程定位较精确,工程技术类课程数量较多。生源的类别的差异以及学校背景及办学理念的差别可能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从以上对中外四所高校交通工具设计专业课程的分类统计可见,四所院校的交通工具专业均设置有历史与文化、思维与方法、工程与技术、经济与管理等四个类别的课程,也不同程度地在各类别中有所强调。课程的门数与学分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院校对于设计专业的理解以及在生源类别和学校资源等方面的差异。

五、结语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本科教育定位主要为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这与美国高校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是有一定的差异。目前,我国汽车设计方面的人才需求缺口较大,高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工作需求之间存在着错位。高校需积极考虑企业的客观需求,适当调整人才培养定位,从多学科的视角系统构建学科知识领域,更新课程结构、知识及教学手段,使其与企业对创新性应用型人才需求相适应。

[1]罗云. 关于学科、专业与课程三大基本建设关系的思考[J]. 现代教育科学, 2004.5

[2]陈学慧,许跃芝. 用“创新设计”成就“中国创造”——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路甬祥[N].经济日报, 2013.4.10

[3]Olga Jaufman,Sebastian Przewoznik.Suitability of state of the art methods for interdisciplinary system development in automotive industry[J]. Proceedings of the ACM Workshop on Interdisciplinary Software Engineering Research, WISER 2004, Newport Beach, CA, USA, November 5, 2004

[4]王贞. 汽车造型的设计创意与工程物化[D]. 湖南大学, 2014

[5]哈特穆特•艾斯林格(Hartmut Esslinger)著,孙映辉 译. 一线之间——设计战略如何决定商业的未来[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6]柳冠中. 原创设计与工业设计产业链创新[J].美术学报, 2009.01

[7] 尹定邦. 论设计服务[J]. 装饰, 2005.8

[8]郭瑜桥,和金生,王咏源.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界定研究[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Research on Knowledge Domain and Course System of Automotive Desig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subject

设计工程、设计战略与管理以及设计教育等多种学科视角,对汽车设计专业的知识领域及子知识领域梳理分析;对美国的艺术中心设计学院和创意设计学院以及我国的清华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共四所院校的交通工具设计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调研;从历史文化、思维方法、工程技术及经济管理等四类知识领域分析院校之间课程设置之间的差异,窥探汽车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

The design education in developed European countries has long history and integrated system and the mature automobile design was established from the system. This article combs and analyzes the knowledge and sub-knowledge domains of automobile design from several perspectives based on the innovation, program, strategy,management and education of design. It also made a research about the curriculum of transportation design major in ACCD(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 and College for Creative Studies in the USA,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tudying the difference of the curriculum between four schools from the knowledge domains of history culture, thinking methods,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economic management, trying to find the basic framework of the curriculum of automobile design.

多学科视角;汽车设计专业;知识领域;课程体系

Perspective of Multi-subject, Automotive Design major, Knowledge Domain, Course System

10.3969/J.ISSN.1674-4187.2017.01.008

黄雪飞,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工业设计及其理论。

1本文系武汉理工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多视角下汽车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姥海永)

猜你喜欢

学科汽车专业
【学科新书导览】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汽车的“出卖”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汽车们的喜怒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