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画告诉我们什么
——儿童画的解读与评价
2017-11-03朱瑶浙江师范大学幼儿教育集团
文/朱瑶 浙江师范大学幼儿教育集团
孩子的画告诉我们什么
——儿童画的解读与评价
文/朱瑶 浙江师范大学幼儿教育集团
孩子的画我们常常看不懂,一不小心,就会错误地解读。关注到这个问题,我们对美术活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跟踪,发现教师在孩子作画时最常说的三句话:第一句是“画得很好”。老师们认为这是最保险的话,不得罪孩子。但好在哪里,老师也不说。这样或许能换来孩子们片刻的心满意足,但他们继续创作时还是停留在原来水平,这种空泛的评价,并不能推进产生孩子更高水平的表达。第二句是“这画的是什么呀?”孩子不敢接话了,不知道老师说好还是不好,犹豫了,作画时反而战战兢兢。第三句是“你画的是xx吗?”很多老师们观看孩子作品的第一反应,就是想知道画的是什么,而当孩子的表达水平有限,还不能准确绘画出自己想表达的内容时,这种评价方式就会打击孩子表达的愿望,担心画的东西被别人笑话,一看见老师过来,就将画藏起来,或用手盖住,不给同伴、老师观看。
以上“三句话”都带有很鲜明的评价倾向,是以“好不好”“是不是”“像不像”的观念来评判孩子的画。教师按自己意愿对孩子画的解读会引发孩子不愉快,使孩子对画画产生质疑,因为教师的解读与孩子内心要表达的想法不一样,弄的孩子常常这么说:“我不会画”“我不给你看”“画得真难看”等。
其实孩子的画中藏有许多的秘密,孩子是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愿。下面就聊聊如何解读孩子的画,了解儿童画的价值,如何运用评价来促使孩子大胆表达、表现,学习适宜的评价方法,使孩子能自主、自如、自在地画画。
一、孩子的画告诉我们什么
(一)它具有很明显的年龄特点
画画是孩子与身俱来的表达手法,也是幼儿阶段必不可少的表达手段,幼儿阶段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有限,词汇还不够丰富,内心要表达的情感需要有一个出处,所以画画就成了孩子很重要的内心表达。但每个年龄阶段的画表达差异很大,了解差异才能解读到孩子画中的秘密。
1-3岁的孩子处于涂鸦期,他们从无控制的乱线涂鸦到有控制的命名涂鸦,还很在乎动作带来的快感。如孩子先从来回涂鸦到圈圈涂鸦,但他会说这是汽车,那是警示灯,虽然画得很不像。
3-5岁处于象征期,开始用线条和简单图形组合来表征自己所感知过的事物,这一时期的画有大胆夸张的造型,幼稚自然的运笔,天真可爱的想象,是儿童画中最宝贵的地方,这种带有儿童画原生态的绘画,很鲜活、灵动。
5-7岁进入表现期和写实性早期,画得有点像了, 他们在绘画中表现出了个人的一些风格,可以较自由地发挥想象和创意,有时会对技能发自内心地需求,要引导他们观察身边的生活,欣赏名画,还要用心去画。
总之,学龄前孩子的画基本上是“神”似 “形”不似,“神”就是孩子内心世界的一种“灵性”,非常珍贵,要给予呵护。
(二)它是孩子内心表白的重要方式
画中藏着孩子的喜怒哀恐,是孩子情绪表达的一种手段,是情绪识别的一种媒介,也是孩子情绪调控的一种方法。孩子常常会用画画来抒发自己的情绪情感,如心情好和差的时候画出来的作品是不一样的,可以从色彩、线条、形状等美术手法中解读出来,有孩子会用杂七杂八的线条表达出家庭不安定给他带来的烦躁,缺乏安全感;有孩子会用眼睛、嘴巴的造型表示自己忘了拿手纸的尴尬。
(三)它是了解孩子认知水平的依据
孩子会用笔触的前后表达思维的线索,用图案表达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孩子的画就是思维导图,教师可以通过图画了解孩子的学习痕迹、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思维水平。孩子的画使思维活动显性化。如一个孩子用指南针的图案表达自己在探究多米诺骨牌时的层层递进。
(四)它是孩子一种快乐的游戏
画画可以随心所欲,自由自在表达,任意想象和创意,但又不是无目的的涂鸦,仔细分析他们的作品,我们会发现其中的奥秘,认真解读,将会看到孩子画中快乐的表达,精彩的故事。
(五)它是审美倾向的一种的表达
不同的人对同一对象会产生不同的感觉,审美是主客体的统一,美感体验差异很大。孩子的审美很独特,有感性的、理性的,解读到孩子的不同特点并给予尊重和欣赏,会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创作热情,形成独特的作画风格,生动又富有个性地表达,世界才会百花齐放。
(六)它是手、眼、脑协调能力的展示
美术活动需要手、眼、脑并用,协调性差异很大,从孩子的画中就可以分析出孩子精细动作的能力,协调能力的水平,需要因人而异地提出不同的要求。如3岁孩子的涂色,让他不要涂到外面就很难,不是孩子不努力,是因为他们手部力量和控制不够。
二、孩子的画有独特的价值所在
幼儿阶段的画弥足珍贵,具有一生中最宝贵的独特表达。所以很多美术界的大师,到了老年还会去观察儿童绘画,说要向儿童这些“天生的艺术家”学习,因为在这些独有的表达背后,隐含了幼儿对艺术和生活的观察、假设、情感与描述,每一根稚嫩的线条、每一块鲜明的色彩,都融入了幼儿真实的内心世界。
所以说孩子的画是孩子心灵的表白,是情感的宣泄,是精细动作发展的一种手段,是思维路径的显性解读,是审美倾向的个性展示,是成功体验的自我满足等。这就是孩子的画独特价值所在。因此,我们好好好呵护孩子的画,认真解读他们的画,“教孩子喜欢画画,而不是教他如何画画”。
三、孩子的画需要关注内心的评价,以确保孩子大胆表达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特别在艺术领域中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等等。
应该怎么做?教师的评价至关重要。我们要关注幼儿内心的美术活动评价,对隐含在幼儿美术创作过程和美术作品中的所感所想,以及影响其表达的相关因素进行了解分析,支持其更为自主、自如、自信表达的评价方法。
1.针对“画得很好!” ——要明确指出“好”在哪里。
注重评价内容,让孩子知道“好”在哪里。从美学经验、学习品质、心理弹性三大块入手,希望为教师“评价过程中的什么”找到支点:
【美学经验】:支持表达的艺术经验,包括线条、色彩、造型、构图、材料运用、关系等;
【学习品质】:支持表达的内心能量,包括主动性、兴趣性、专注性、独立性、创造性、坚持性等;
【心理弹性】:支持表达的心理环境,包括内在的情绪情感,对外的调节水平等。
如写生“菠萝”活动,评价是可以有这几种说法:A.你画的菠萝颜色真好看,很新鲜的感觉;B.你用点表示菠萝中的不平整,有空隙,一定水分很多;C.你观察得真仔细,一直坚持把它画好,好佩服你啊!D.你画出了叶子像刺一样的感觉,很真实哦!E.你还给菠萝加了表情,你的心情一定是很快乐的!……教师尝试从美学、学习品质、心理弹性等角度来说出“好”在哪里。
2.针对“这画的是什么呀?”——注意教师的“言、行”。
注重评价的“言、行”。首先评价角度包括言语和行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以前单一的以语言为主反馈显然是不够的,其实评价渗透于教师自己每一个不经意的言行中,哪怕只是一个小动作、眼神、抚摸、点头、手势等,孩子也能从中感受到肯定或否定,进而影响他们创作的信心、意志与能力。其次是评价导向要正面,每位幼儿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无论是美学方面、学习品质还是心理弹性方面,我们一定要找出优势, 进行以小促大,以优促优,形成优点聚焦,并能使幼儿的优点显性化,从促进模式的理解、表扬、鼓励等手法激发幼儿的美术表现力。第三是形式多样,评价要有童趣、仪式感。如用大拇指条、爱心、五角星、自创符号、展示、装裱等方式给予肯定,保护他们的创作热情。
3.针对“你画的是花吗?”——去掉教师直观意愿,倾听孩子的自评。
把孩子当做评价主体,倾听孩子内心表达,了解作画动机和画面情境。 如孩子在写生时,明明是有颜色的花瓶和花,可她却画了都是黄色的,小朋友们都围在她身边质疑她,她解释道,“我喜欢这盆花中情人草,它像树一样,我画的是像树一样的花,很特别吧”,听了她的自评,孩子们都点头了,很佩服她。
希望老师们学习评价的技能,提高解读孩子画的能力,重视儿童画的价值,使弥足珍贵的童年的画得到更好地欣赏,使孩子能大胆地用画表达自己的内心故事。
注:《关注幼儿内心的美术活动评价研究》是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三五”课题》,是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朱瑶特级教师工作室”研究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