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静息心率(RHR)对左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预测价值
2017-11-03韩昌华
韩昌华
不同静息心率(RHR)对左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预测价值
韩昌华
目的 探讨不同静息心率(RHR)对左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某院2010—2015年收治的9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39例患者静息心率≥70次/m in,设为高静息心率组,51例患者静息心率<70次/m in,设为低静息心率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并进行6个月的随访。分析不同静息心率对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预测价值。结果 高静息心率组再入院率及死亡率分别为20.5%和7.7%,低静息心率组再入院率和死亡率分别为9.8%和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高静息心率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和6 m in步行实验距离(6MWT)均低于低静息心率组,P<0.05。而高静息心率组脑利钠肽水平明显高于低静息心率组,P<0.05。两组MLHFQ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低静息心率组在治疗后、治疗后6个月2个阶段的MLHFQ评分均低于高静息心率组,P<0.05。高静息心率组患者治疗后的左室舒张期末直径、收缩压均低于静息心率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息心率是诊断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在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治中具有重要作用。
静息心率;心力衰竭;预测;价值
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是各种心脏病的终末期,发病率高,5年存活率接近恶性肿瘤[1]。老年人群的发病率较高,而随着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静息心率控制在心力衰竭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我院2010—2015年收治的9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静息心率(RHR)对左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预测价值,现报告如下。
作者单位:111000 辽阳市文圣中心医院内科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2015年收治的9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39例患者静息心率≥70次/min,将该39例患者设为高静息心率组,其中男28例,女11例;年龄66~75岁,平均(71.3±2.2)岁;病程1~7年,平均(3.1±0.9)年;心功能分级:Ⅱ级14例,Ⅲ级16例,Ⅳ级9例;疾病类型:高血压性心脏病30例,风湿性心脏病5例,扩张型心肌病4例;平均BMI(26.5±2.1)kg/m2。90例患者中51例患者静息心率<70次/min,将该51例患者设为低静息心率组,男38例,女13例;年龄67~73岁,平均(71.1±1.9)岁;病程1~5年,平均(3.3±0.7)年;心功能分级:Ⅱ级19例,Ⅲ级18例,Ⅳ级14例;疾病类型:高血压性心脏病37例,风湿性心脏病7例,扩张型心肌病7例;平均BM I(26.6±2.3)kg/m2。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抗感染、强心、利尿等常规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有所缓解后,口服倍他乐克,2次/d,10 mg/次,联合口服厄贝沙坦氢氯噻嗪1粒/d,连续治疗治疗3个月,随访6个月。
1.3 评价标准 采用明尼苏达(MLHFQ)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共21项,每个选项0~5分,满分105分,得分与生活质量成反比。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软件包,患者入院率和死亡率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左心室射血分数、脑利钠肽、MLHFQ评分等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脑利钠肽水平及6 min步行实验距离(6MWT)比较 治疗后6个月高静息心率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和6MWT均低于低静息心率组,P<0.05。而高静息心率组脑利钠肽水平明显高于低静息心率组,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脑利钠肽水平及6MWT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脑利钠肽水平及6MWT比较(±s)
注:治疗后6个月组间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左心室射血分数/% 脑利钠肽/(pg·mL-1) 6MWT/m低静息心率组 51 治疗后 43.8±3.7 911.8±19.7 339.7±7.7治疗后6个月 47.9±4.1 557.3±15.2 393.7±12.5高静息心率组 39 治疗后 43.9±3.5 929.6±29.7 355.9±9.1治疗后6个月 44.3±3.7* 896.7±30.9* 329.7±6.9*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治疗6个月后MLHFQ评分情况比较 两组MLHFQ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低静息心率组在治疗后、治疗后6个月2个阶段的MLHFQ评分均低于高静息心率组,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治疗6个月后MLHFQ评分情况比较(±s) 单位: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治疗6个月后MLHFQ评分情况比较(±s) 单位: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组间比较,#P<0.05。
?
2.3 两组患者心率及血压比较 治疗后低静息心率组左室舒张末期直径、收缩压均明显高于高静息心率组,组间比较,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心率及血压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心率及血压比较(±s)
注:1 mmHg=0.133 kPa。
组别 例数 左室舒张末期直径/mm 收缩压/mmHg低静息心率组 51 54.9±5.1 144.9±8.2高静息心率组 39 46.6±7.1 125.5±7.3 P值 <0.05 <0.05
2.4 两组患者再入院率和死亡率比较 低静息心率组再入院率9.8%,无死亡病例,高静息心率组再入院率20.5%,死亡率7.7%,组间比较,低静息心率组明显优于高静息心率组,P<0.05(表4)。
表4 两组患者再入院率和死亡率比较[n(%)]
3 讨论
静息心率的波动与神经激素、情绪以及体力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与血压波动相似,研究表明[3],一般情况下,静息心率相对恒定,24 h波动呈勺形曲线,异常的静息心率为≥80次/min或<50次/min,此时需要积极的纠正。基因也是影响心率波动的主要因素,与人的寿命密切相关,如人类平均心率由70次/min降低到60次/min,预期寿命将增加至93.13岁[4]。静息心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自身疾病的原因会发生变化,在神经及体液的调节下,静息心率反映了交感神经的活性,因此,静息心率被看作是诊断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5-6]。2016年《急慢性心衰诊断和治疗指南》中推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应控制在55~60次/min,由此可见,静息心率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控制心率保持在正常的范围内对降低能量消耗,改善心脏收缩功能以及心肌能量具有重要意义,静息心率过高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舒张时间缩短,使舒张期心肌灌注下降,将会对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造成重大影响,最终致心功能衰竭[7-10]。本次研究中,高静息心率组患者治疗后的左室舒张期末直径、收缩压均低于静息心率组患者,这也说明了收缩压水平与心率值关系密切。由于静息心率过高时增加了血液中儿茶酚胺水平,过度激活交感神经,而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又进一步引起静息心律加快,引起血压变化,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本研究结果提示我们,高静息心率与高血压并存时,说明机体可能存在交感-迷走神经功能平衡失调现象。
本研究结果提示,高静息心率组再入院率及死亡率分别为20.5%和7.7%,低静息心率组再入院率和死亡率分别为9.8%和0,这说明静息心率过高的患者再入院及死亡风险更高。研究结果还提示,治疗后6个月高静息心率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和6MWT均低于低静息心率组,P<0.05。而高静息心率组脑利钠肽水平明显高于低静息心率组,P<0.05。两组MLHFQ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低静息心率组在治疗后、治疗后6个月2个阶段的MLHFQ评分均低于高静息心率组,P<0.05。这说明静息心率较高的患者生活质量普遍下降且心功能相对较差。
[1]余细宝.美托洛尔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临床疗效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80-82.
[2]黄峻.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2012:现状和进步[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2(1):1-5.
[3]黄伟,刘星,李莹,等.高血压合并静息心率加快的研究进展[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6(1):90-92.
[4]杨健威.代谢综合征患者静息心率与靶器官损害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科学,2012(11):46-47.
[5]夏涵,王红,苏航,等.静息心率与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4(1):67-70.
[6]张毅.静息心率与高血压[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4(1):85-88.
[7]刘定彬,张红亮,王玉玲,等.高龄心力衰竭患者静息心率与心功能预后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3(1):52-54.
[8]侯伊玲,储毓舜,董彦,等.静息心率对正常射血分数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的预测作用[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3(8):689-691.
[9]张辉,冯婧,梁婷,等.心率和心率变异性与心力衰竭及预后的相关性[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4(3):274-278.
[10]李华义,冯应君.心力衰竭患者心率昼夜节律变化的研究[J].临床荟萃,2014(12):1389-1391.
2017-06-14)
1005-619X(2017)10-1083-03
10.13517/j.cnki.ccm.2017.1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