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园鸳鸯厅的建筑结构与昆曲观演空间分析
2017-11-02陈雪倩
陈雪倩
摘要:本文以拙政园鸳鸯厅为例,剖析拙政园鸳鸯厅的建筑结构与昆曲之间的关系,从空间特征、尺度、体验、组合及视线分析等角度对其观演空间进行分析,阐述拙政园鸳鸯厅与昆曲的关系。
关键词:拙政园鸳鸯厅;昆曲;观演空间
引言:苏州园林和昆曲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苏州园林和昆曲艺术都相对集中地体现出极富东方美学神韵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叫。在苏州古典园林中,拙政园极负盛名,其西部的鸳鸯厅与昆曲息息相关,在建造之初就是用于昆曲的排练与传习,是建筑与昆曲结合的典型。本文重点分析了拙政园鸳鸯厅建筑结构和观演空间空间,阐述古典园林建筑空间与昆曲的关系。
1.鸳鸯厅的建筑结构
鸳鸯厅作为拙政园西部的主体建筑,从建筑平面上看(图1),其中间被木质隔断和挂落分隔成南北两部分,北部为卅六鸳鸯馆,是一个背阳空间,由于临水而建,水面又遍植荷花,在夏季池水能起到一定的降温作用,故用作夏厅。南部为十八曼陀罗花馆,是一个向阳空间,在南厅厅南面有墙围合成小庭院,其间种植山茶花,挡风且聚暖,并使厅内有适量的阳光照射,故用作冬厅。馆的平面约为正方形,采用鸳鸯厅形式。馆面阔三间,宽13.16米,进深13.74米。其四隅各建一间耳室,每间耳室均为正方形,宽约3.5米,单个面积约为12.25平方米。作为昆曲演唱者等候、换装等用途。
整个馆的主体屋顶采用的是硬山顶的形式,檐高4.01米,而四个耳室为攒尖顶。从建筑立面上看(图2),主厅与耳室主次分明,立面高低变化,在平稳中寻求突破,与昆曲曲调不谋而合,整个造型比较独特,在苏州园林的厅馆建筑中,只此一例,也体现出园主人在建造之初对此厅的定位,即为昆曲所服务。除此之外,整个内顶采用穹形屋顶成卷棚状,这种形式的顶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能最大程度使音响绕梁萦回。由于弧线相连,增加了声波的反射,使唱出的昆曲音质更加饱满,减少杂晋与混晋。
据《补园旧事》载:“鸳鸯厅地面方砖下设有地龙(仿北京故宫),冬天在厅外生火,将暖气送至地下,使全厅温暖如春。”
这种地下留空的做法,既可以在冬季起取暖的作用,又起到丰富音响效果的作用。这在国外的教堂建筑中并不少见,以东正教大教堂为例,其地下埋设有空杠,为的就是追求唱诗音响效果。由此可见,鸳鸯厅地下留空的做法,也在为昆曲所服务,在此厅排练出的昆曲音色更纯、更美。
2.鸳鸯厅中昆曲的观演空间分析
鸳鸯厅在建造之初,其功能就被定义为昆曲的排练、研习及传唱的场所,自建造后就一直进行着昆曲活动。但是拙政园鸳鸯厅中并无传统意义上的昆曲舞台,观演空间的区分并不是太明显。所以文章从空间特征、尺度、体验、空间组合和视线等角度,分析拙政园鸳鸯厅中的观演空间。
2.1观演空间的特征
拙政园鸳鸯厅观演空间的一大特征就是没有戏台。除去四间耳室,其中正方形的区域是用于昆曲观演的主要空间。其区别于传统戏曲建筑中建戏台的做法,而是以屏风、挂落等隔出南北两个空间。由于该馆的功能定位是迎客、作画、拍曲。拍曲在昆曲行话中的意思是学曲,其需要学习打板眼。故该空间本身就是一个练习昆曲基本功、大家一起唱和交流来学习并纠正昆曲唱腔的空间。而戏台则是已经成型的昆曲,进行艺术表演的展示空间,故作为拍曲空间的拙政园鸳鸯厅,在空间上没有戏台。
拙政园鸳鸯厅的另一点观演空间特征是:依水而建。虽说拙政园鸳鸯厅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戏台,但是其北部卅六鸳鸯馆临荷池、向水景,仿佛一座园林水上舞台,通过水面反射檀板笛声,曲声悠扬,余音袅袅。这种以水为基本布局特点的园中看戏,特别能体现昆曲“水磨腔”的特点。
2.2空间尺度及体验分析
如前文所述,该馆的平面约为正方形,主要的空间面积约为180平方米,且被隔为南北两部分。与留园的古戏台相比(图3),留园古戏台建筑为双层,长宽约为18米×13.5米,高度约为7.5米。拙政园鸳鸯馆的空间尺度更小,这也与其是作为拍曲空间而非演出空间有关。作为拍曲空间,主要是需要大家一起练习,同时通过交流和互相学习来纠正自己的唱腔,这就需要较小尺度的空间,给研习者创造较为亲切的练习环境,而不是用大尺度、庄严的空间来使人压抑。除此之外,鸳鸯厅还在四隅各建有一间耳室,这种分散式的耳室布置,提供了相当充裕的换装和准备空间,尺度较为适宜。
在空间体验上,拙政园鸳鴦厅内布置有一些座椅,可供唱曲及听曲人休憩。据《补园旧事》中孙善实口述:“张逸侪当时在卅六鸳鸯馆拍曲时,粟老爷(俞粟庐)常会一声不响坐在厅上听,大家一看他在场,就吓哉!……该唱好的地方也唱不好哉。……故而在卅六鸳鸯馆侧面造了一个阁,专供粟老爷在里面休憩、听曲,并取名“留听阁”。”
由此可见,由于鸳鸯厅尺度小,观演空间没有明显的区分,虽然这样有利于大家互相交流昆曲,但是正因为这样亲切的空间尺度,使昆曲研习者在空间体验上,有时会因为教授者的突然出现而造成心理紧张,从而影响发挥,因此需要将观演空间做适当区分。
2.3空间组合分析
从平面组合上看,拙政园鸳鸯厅由主厅和四间耳室构成,这种形式的组合,在苏州古典园林的厅馆建筑中独树一帜。四间耳室的面积不大,却提供了昆曲研习者换装、侍候、准备的空间,且四间耳室是在主体建筑的四角加建而成,在空间上不分割原有的厅馆面积,使鸳鸯厅的观演空间仍然是规则的正方形,不至于使观演空间拥堵。这种平面的组合,从美学角度上看,其讲求对称且尺度合宜,在对称中又赋有变化,具有美学价值。
从立面组合上看,鸳鸯厅观演空间的屋顶是硬山顶,檐较高,上有草架,草架的上部空间较大,体现厅馆建筑的主体部分,而四间耳室为攒尖顶。攒尖顶多用于亭等体谅较小的建筑,且耳室攒尖顶的高度要明显低于硬山顶,这种组合是对传统厅馆建筑的创新,同时,在立面效果上,建筑有高低起伏变化,正如昆曲的曲调之宛转悠扬。
2.4视线分析
经现场调研,拙政园鸳鸯厅的视觉焦点主要在卅六鸳鸯馆,次焦点在十八曼陀罗花馆。由于卅六鸳鸯馆临水而建,视线较为开阔,可将其当成水上昆曲表演舞台,且卅六鸳鸯馆与其西北侧的留听阁视线相通,在留听阁可以看到卅六鸳鸯馆内的昆曲活动,因此卅六鸳鸯馆成为主要的视觉焦点,用于昆曲演出等活动。而十八曼陀罗花馆的空间则较为封闭,厅南面有墙围合成小庭院,不似卅六鸳鸯馆那么开敞,并且由于卅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中间有屏风、挂落等隔断,更加阻隔了十八曼陀罗花馆的视线。因此十八曼陀罗花馆多用于昆曲演唱者的练习场所。
结语:拙政园的鸳鸯厅作为曾经昆曲活动的重要场所,自建造之初就为昆曲所服务。从建筑结构、尺度和观演空间上看,都作为昆曲传播和发展的载体。随着昆剧传习所等各种专业昆曲学校的兴办,鸳鸯厅的使命也在逐步转移。但是,鸳鸯厅与昆曲的联系也仍是密不可分的。作为昆曲的承载者和昆剧发展的见证者,鸳鸯厅内的每一个建筑空间都留有深深的历史烙印,充满浓浓的曲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