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生问题视角下的村落型古遗址保护策略研究

2017-11-02王瑶邵凯

城市地理 2017年8期
关键词:遗产保护保护策略民生

王瑶+邵凯

摘要:相較干部分规模特大、文物价值突出的“大遗址”,村落型古遗址的重视度似乎差强人意,无论是学术研究方面还是保护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方面。现阶段,民生发展与遗址保护存在着明显的博弈,本文通过对典型的村落型古遗址——白金宝遗址的现状分析,结合对现下民生发展与遗产保护相互制约的问题分析,结合实际总结出村落型古遗址保护策略的实施难点,提出民生发展与遗产保护的共生对策。

关键词:遗产保护;古遗址;民生;保护策略

1.序言

本文希望以黑龙江省肇源县的白金宝遗址为例,以点带面的将现阶段面临的文物保护中涉及到的民生问题作为切入点,提出更具有操作性、实施性的文物保护策略。

2.白金宝遗址现状分析

2.1白金宝遗址概况

白金宝遗址属青铜时代遗址,位于黑龙江省肇源县城西60公里民意乡大庙村白金宝屯,嫩江下游左岸二级台地上。遗址区面积约5平方公里。多年的考古工作证明,嫩江中、下游两岸的冲积平原上,分布着较为密集的古代文化遗址,白金宝遗址即为这一区域较早发现的保存面积最大,延续时间较长,遗存比较丰富,保存基本完好,考古研究相对比较充分的大型古代聚落址之一。

2.2白金宝遗址的文物价值

白金宝遗址年代久远,是承载丰厚历史信息的珍贵文化遗产。古代聚落和城市的兴衰往往会经历很长的时间,且村落型遗址地下遗存遭到的破坏相对较小,因此其保存的历史信息十分完整和连续。从历史文化研究的角度来看,其承载的完整连续的历史信息具有无可估量的文化价值。

3.村落型古遗址保护的策略难点

3.1地下空间范围不确定

白金宝遗址是典型的地下遗址,地上无遗迹。分别于1974年、1980年以及1986年经过了三次考古发掘,其总发掘面积约1500平方米,发掘面积较小,且由于发掘时间较早,前两次的发掘点已经无法确认,没有任何标志物可以确定遗址的范围。由于地下遗存的可能埋藏范围无法确定,其空间不确定,保护难度相对较大,这也是村落型古遗址的重要特征之一。

3.2无法建立完善独立的展示体系

虽然白金宝遗址已经纳入肇源县的旅游规划之中,但却一直处于尚未正式对外开放的状态,其展示设施和手段均严重缺乏。也由于白金宝遗址是典型的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考古遗址,不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可观赏性,除对学者、研究者以及考古爱好者外,对一般的旅游者是不构成吸引力的,所以村落型古遗址观赏价值不高的先天弱势决定了其今后的展示与利用难度较大,致使其在城乡发展中易因此不受重视,或因失当与过度利用而遭到破坏。所以白金宝遗址由于“先天”展示利用性差,缺乏展示条件,其自身无法形成完善、独立的展示体系。

4.民生发展与遗址保护的共生对策

4.1居民就地安置,依托遗址发展相关产业

针对白金宝遗址的现状情况采取维持现状方针,对村容村貌进行整治,并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向高效农业发展,并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白金宝遗址的保护利用中去,鼓励居民不仅依托白金宝遗址更应放眼周边景区(大庙风景区)发展文化休闲产业。

4.2展示利用与周边旅游点结合考虑

基于白金宝遗址自身的展示利用性较差,可考虑从衍福寺及周边主要景观出发的角度,形成整体,将遗址作为其中一个点进行展示。白金宝遗址作为肇源县特有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可继续深化白金宝国家遗址公园的计划,通过白金宝遗址的保护利用以及周边古迹、自然景观的深入发掘,以点带面,组合成为新的旅游触媒点,有效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将人文、自然旅游资源统筹规划,整体安排与充分整合,提升区域旅游资源的管理和运营水平:发展集历史文化体验、滨江生态休闲和自然与文化观光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旅游文化产业集聚区。

4.3新农村建设规划与文物保护规划协同制定

根据《黑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内容指引,为村落型古遗址的长远保护提供了契机,为白金宝屯提出了新的建设模式,即利用历史文化保护这一国家重点工程,顺势同步推进新农村建设,采取借力发展的模式,对村屯进行修缮改造,采取旧村改造模式。

4.4建立多方合作参与的长效机制

对于白金宝遗址文物保护规划来说,其最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就是当地政府、文物管理部门、规划编制部门以及当地农民。文物管理部门以及规划编制部门更多的扮演着“沟通”的角色,当地政府应该更多为他们的“沟通”提供最大限度的“协调”工作。为规划涉及到的建设、规划、交通、水利、旅游、环境等部门建立合作机制,在规划的前期提供相应的基础资料;规划中则需就涉及到各部门的具体问题进行沟通:成果阶段反复询问意见,避免发生与规划思路、既有规划不协调的情况,提高实效性。

在通过积极的宣传引导后转变当地农民的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的基础上,更应该提高当地的农民的参与性,在保护规划编制的过程中,设置居民可参与的内容,通过专题座谈、邀请居民代表参与规划论证等方式将居民意见纳入规划方案,只有参与到保护规划的决策和制定中,才能切实保障当地农民在文物保护的同时其民生问题不被忽视。

结语:随着民生问题的凸显,文物保护观念的不断深化,以往“死保死守”的状态正在悄然的发生改变,更多的官员、学者以及农民都意识到了文物保护给地方的文化传承、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契机,特别是村落型的古遗址更是与当时农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应该秉承着“文物保护不应是农民寻求发展的阻碍,两者应是共生共荣,可持续发展的”这一理念,因地制宜、深入分析,了解古遗址的价值特点,找出保护的策略难点,平衡民生与保护,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最终制定最合理的文物保护规划与策略,并顺利实施。

猜你喜欢

遗产保护保护策略民生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上海民生轮船有限公司船期表
浅析油气层损害机理及保护策略
湖北民间舞蹈的特点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老字号”川菜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方略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启示
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若干问题分析
移动阅读环境下数字版权保护探究
关于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分析
2016年我国民生发展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