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夫子池到国泰重庆美术馆的几度春秋
2017-11-02朱艺
朱艺
回望重庆美术馆的发展史,以这座城市命名的美术馆只有一座。而这座美术馆经历几次发展和蜕变,从解放碑走出,又回到解放碑,轮回之中也让我们触摸到了这座城市艺术延承的痕迹。
“到夫子池,看展览”
第一次听说重庆解放碑夫子池是在某次采访中,重庆资深摄影家彭世良先生无限感慨地回忆起:早年的一次摄影展就在夫子池内的美术展览馆举办。从老先生的口中我才知道那时的夫子池俨然是重庆的文化中心,置身其中的美术展览馆也是当时重庆最早的、最具代表性的美术馆,能在此办一场展,无疑是相当自豪的事。
如今很少有重庆人会再说起夫子池,对于夫子池也知之甚少。夫子池的文化底蕴要追溯到宋朝,宋绍兴年间建重庆府文庙,明洪武四年(1371年)重建,清代不断整改,直到川东道台朱有基改建庙制,增大文庙规模,这才算竣工,而重庆府文庙门外有一个泮池,它就是夫子池。之所以取此名,据传是因为在孔子讲学的地方,有一个小池,孔子经常在池里洗笔和砚台,大家原把小池叫做洗墨池,后来,各地修建文庙时习惯附修一个泮池,都用“夫子池”统一命名。不止如此,在重庆旧城西临江门内,文庙前面和左面的街道也都以夫子池命名。
辛亥革命后,文庙内设有女子学校,而旧时重庆商会会长汪云松先生在夫子池旁边开办了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邓小平等进步青年都在这里学习过,在汪先生的鼎力资助下,有80多名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及毕业考试后,获准赴法。1931年,重庆市政府填平夫子池,建公共体育场。随着抗战爆发,一大批文化艺术家来到重庆,重庆府文庙很快成为当时的文化活动中心,名人轶事不胜枚举,连大师徐悲鸿都在夫子池摆过地摊卖画。
后来,文廟被日机炸毁,解放后政府将中华路延长,文庙残存的魁星阎也被拆掉,马路便把原庙地址横截为两段,其中一段沿临江横街直通临江门,也就是原文庙左面的夫子池街,并入了邹容路。1950年,原夫子池填改的公共体育场又被改建为大众游艺园,园内设有电影院、川剧场、曲艺(木偶)剧场、图书茶园、饭馆等,只须购买一张2角5分钱的门票,便可以在大众游艺园愉快地玩耍一天。1962年,大众游艺园改为大众剧场,几经演变,由此,渐渐衍生出了重庆夫子池美术展览馆,20世纪80年代,正式取名为重庆美术馆,由美术家朱宣咸全面负责馆内的工作,夫子池美术展览馆上升为重庆文化美术活动的中心和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作为重庆最早的美术馆,它几乎承办了当时重庆所有重要的艺术类展览,丰富且频繁的艺术交流活动,无疑影响了大量的美术工作者和人民群众,以至于“到夫子池,看展览”成为了当时重庆最洋气的事。
开全国先例,挂牌大学校园内
改革开放后,因建设发展的需要,夫子池一带被整修,如今,夫子池的美术展览馆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重庆世界贸易中心大厦,但是它定格在重庆美术馆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不可磨灭。就此,重庆美术馆新馆的选址与建设也开始新一轮的探索。
2002年9月24日,当时的重庆市委领导到黄桷坪视察四川美术学院,时任学院院长罗中立提了一个大胆的建议:能否将四川美术学院新建的美术馆挂牌为重庆美术馆?那时重庆市美术馆正因资金紧缺而迟迟不能完成预期建设,罗中立的这个想法,既能解决美术馆因资金紧张而不能尽快建成的问题,又可以为美术馆拓展丰富的艺术文化资源,何乐而不为呢?领导纷纷拍案叫好,表示予以支持。
在重庆市委市府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下,他们很快便主持召开了协调会,商讨解决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挂牌为重庆美术馆的相关问题,经过周密的研究后,大家一致决定:10月29日,新建的重庆美术馆将正式挂牌,并投入50万元资金全力打造。这可谓是一个创举,因为把省级美术馆挂牌在大学校园里,与高校美术馆结合在一起,当时在全国都史无前例,重庆的这一创新,无疑是开启了全国的一个先例。这个重大决定所获得的不仅是一个美术馆,更是为城市文化建设和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一条很好的思路。
2002年10月29日,天气晴好,罗中立和其他艺术家们云集在黄桷坪四川美术学院内,等待着历史性的一刻到来。当重庆美术馆在黄桷坪四川美术学院挂牌仪式正式开始时,重庆美术馆发展史上一个新的篇章也随即揭开。
较之夫子池时期的美术馆,新成立的重庆美术馆要优化得多,是一个更为完善的公益性社会文化事业机构,并在过去的基础上功能得到延续,且更加多元化,除了收藏大量的美术精品,举办艺术展览,开展学术研究,还不定期举行审美素质教育活动,促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等,为推动重庆当代美术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亮丽的“天空之城”
当重庆美术馆在黄桷坪四川美院历经辉煌并努力求索了10年左右之后,又迎来了新的延承——2013年,解放碑国泰艺术中心成为重庆美术馆新的地标,而原挂牌于黄桷坪四川美术学院内的重庆美术馆改为重庆当代美术馆。始于解放碑,再归于解放碑,重庆美术馆在轮回里再次重生。
如今,站在小什字的街头,远望国泰艺术中心,大楼主体是一片浓烈的红色,如炽热的火团,熊熊燃烧,近看实际是黑红两色的“题凑”交织、叠加,巧妙地融合了中国传统民族风格和浓厚的巴渝文化。有人说它像一簇巨型篝火,也有人形容它为一艘起航的舰,还有人说它好似重庆的红油火锅,彰显出重庆人的热情、耿直。其前身国泰大戏院在1937年便建起,由当时的文化商人夏云瑚集资经营,戏院以放映电影为主,霓虹灯、磨砂大吊灯、排气扇等设备都算是当时的“潮物”,“国泰”意即国泰民安。不仅外观富丽堂皇,内部管理也井然有序,不设贩卖部和小食部,没有泡茶的和卖零食的,避免了观众席上乱吃乱扔的现象。接着又以白天放电影、晚上演话剧的形式,享誉重庆。几十年风起云涌,到2006年9月才正式定名为国泰艺术中心,后耗时6年,打造出全新的建筑主体。
厚重的文化与历史做依托,结合重庆地域特色,辅以现代设计,国泰艺术中心白建起之日便迅速成为重庆的当红地标,落户其中的重庆美术馆可说是接了地气。新建于解放碑国泰艺术中心的重庆美术馆规模甚大,面积近万平方米。在艺术中心5楼有一条转折的红色钢架楼梯,连接着6楼的美术馆展厅。在转折处往下看,空间极为开阔,爬梯体验过的人无不感慨:仿佛进入了一座“天空之城”。尤其是方便举办个人展览所设置的25个玻璃房子,每个房子的玻璃窗上都可投影,如此一来,置身美术馆的人看到的是室内展览,而站在美术馆外面的人,看到的又是另一种艺术效果。
重庆画院也是重庆美术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画家朱宣咸于1981年底发起成立的重庆国画院基础上建起的,这就更加丰富了重庆美术馆的内涵。开放至今,几乎天天都可在重庆美术馆免费看美展,除了欣赏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和小型雕塑,进驻馆内的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书法摄影等精品展览也数不胜数。试想:站在一幅近10米高的画作前欣赏,会带来怎样的艺术冲击力?这绝不是空想,在重庆美术馆就能亲身体验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