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么样”的主观性语义特征演变

2017-11-02杨立君

海外华文教育 2017年9期
关键词:听者主观性例句

杨立君

(华侨大学华文学院,中国厦门361021)

“怎么样”的主观性语义特征演变

杨立君

(华侨大学华文学院,中国厦门361021)

基于语料库定量分析,本文对“怎么样”一词在使用中语义的演变过程进行较为详尽的历时考察。文章认为,“怎么样”语义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主观化的过程,语义的泛化可分为三个阶段:有疑而问→中性问→无疑而问,是从实问到虚问,逐渐加入言者态度倾向性的过程,并利用语料库检索技术对“怎么样”语义演变过程中各不同阶段的使用频率及词语搭配等情况给予直观的显示,为“怎么样”一词的语义变迁及主观化过程提供依据。

怎么样;语义特征;主观性;主观化

一、引 言

现代汉语八百词中疑问代词“怎么样”收录了以下的几种用法:

1.询问性质。

怎么样的结构?/怎么样的方法?

2.询问方式。

你们怎么样消灭害虫?/你在水里是怎么样游得?

3.用于任指和虚指,口语中多用“怎么”。

任指:不知他怎么(样)一变,就变出一盆金鱼来/我没感到怎么(样)冷

虚指:他非要冒雨回家,怎么(样)留也留不住/怎么洗也洗不干净

4.用于询问状况,可做状语、补语或宾语。

你的身体怎么样?

现在感觉怎么样?

代替说不出来的动作或情况,是委婉的说法,只用于否定句或疑问句。相对于现代汉语中的其他疑问代词,“怎么样”能够表示多种意义,而且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用“怎么”“怎样”“怎么着”来替换。关于“怎么”一类词的研究文献并不少,多从“怎么”的来源(王力,1958、1990;吕叔湘,1985;蒋绍愚,1994),或选择多个语义条目中的具体一种来分析其语法意义及疑问句类型(彭可君,1993;邵敬敏,1996;郭继懋,2001等等)。但从“怎么样”一词的语义泛化及其主观性变化角度来探讨的文章却不多,本文认为“怎么样”不仅具有上述提到的这几种功能,随着时间的推进,“怎么样”还演化出主观性很强的表示提醒、强调的语义功能,且语义的前后变化有着明显的演变关系,主观性的变化是“怎么样”一词从实问到虚问的重要证据。

二、“怎么样”的语义泛化

《现代汉语八百词》解释“怎么样”除了像任指和虚指的用法之外[1],具有询问性质、询问方式和状况的用法,但是实际使用中,“怎么样”的用法不仅仅限于吕叔湘先生提到的这几种。

从检索的资料来看,“怎么样”首次出现在元代的文献中[2],有4个例句,其中三个例句都是对“方式”提问用法,另外一例是方式的虚指用法。

对方式的提问是我们说的现代汉语中“怎么样”疑问代词的典型用法,这是“怎么样”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最早的用法,以“怎么样+动词”的形式出现,出现在句中位置,对动作的方式进行提问,做状语。请看例句[3]:

(1)这两句诗[怎么样]写?“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2)皮氏怨恨不绝于声,问 ∶“如今[怎么样]对付他说好?”(《玉堂春落难逢夫》)

(3)玉姐近前抱住公子,说 ∶“哥哥,你今后休要下楼去,看那亡八淫妇[怎么样]行来!”(《玉堂春落难逢夫》)

例三是表示方式的“怎么样”的虚指用法,口语中多用“怎么”替换。

到了明代,“怎么样”的用法和例句便大量的增加,根据检索的资料分析发现,除了对表示对“方式”提问外,还可以表示对事物的性质、品质和状态等进行询问,名词多是“人、东西、事”,常出现在句末,做谓语成分。例如:

(4)员外道:“我还有个道理。”孺人道:“[怎么样]的道理?”员外道:“我前日在通江桥上看见一个先生……(《三宝太监西洋记》)

(5)知县道:“谁问你后夫?你只说前夫刘念嗣身死,他的家事怎么样了?”房氏道:“原没什么大家事,死后儿子小,养小妇人不活,只得……(《二刻拍案惊奇》)

例4是对询问事物的性质,例5则是询问事件的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什么样”,这是疑问功能的更进一步发展。于此同时,对性质、状态、品质等的任指用法的用例也逐渐增多。例如:

(6)碧峰长老道:“过洋用的多少船只,怎么样儿制度,贫僧也有一个经折儿奉上朝廷,龙眼观看。”(《三宝太监西洋记》。

(7)严都管道:“我只说是[怎么样]金碧辉煌的,原来是这等悔气色脸,到不如外边这包还花碌碌好看,如……(《二刻拍案惊奇》)

值得注意的是,在明代还出现了一种新用法,即现代汉语中“代替说不出来的动作或情况,用于否定句,是一种委婉的说法”[4]

(8)赵当时名声很好,时时凌驾于张居正和高新郑之上。殷人气不[怎么样],而且和高新郑有矛盾,张居正乘机排挤了他。(《万历野获编》)

现代汉语中此种用法有很多。笔者认为,“怎么样”的任指或虚指用法具有周遍性,是和它的疑问功能同时产生并同步发展的,根据出现的时间及使用的数量二者前后并没有演变关系。

发展到清代,对性质、状态的提问越来越常见,与此同时,询问意见的例句占了越来越大的比重,检索分析发现,清代的文献资料中,像“依你便怎么样?”“先生,你说怎么样?”“现在怎么样呢?”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怎么办”的用法。

这样的用法又成了“怎么样”用法的主力军,也出现了言者了解或清楚人或事的状态而故意询问意见的用例,但是出现的例句仅有两三例。例:

(9)“此时酒足饭饱,还得来几个姑娘,你才适意。叫人家看看,岂不成了老不知好歹吗?你看我胜某怎么样?”胜爷心中的意思是大概你必知道姓胜的,你看姓胜的为人怎样?有叫人家看不起的地方没有?这位老者一听说姓胜的怎样,他说:“我看你就不错,白胡子老头儿,肥胖肥胖的。”

清代也出现了“怎么样”的反问用法,表达说话人强烈的思想感情,带有提醒、警告的语气。

(10)只恶狠狠的对着少妇说道:“怎么样,大老爷的话儿难道你竟敢不听么?怪不得祁乡绅对着大老爷说你是个泼妇呢。”(《九尾鱼》)

从民国时期的文献资料来看,从清代的直接询问意见的“你说怎么样?”逐渐演变成了言者首先说出自己对于某件事的看法,或针对某件事情提出建议,然后再寻求听者意见,这时在形式上“怎么样”放在句尾,前面都有一个完整的陈述句,“怎么样”语义上可以替换成“行不行”“好不好”。

例如:

(11)“……现在我要离开此地远去,怕是这一辈子很难见到了,我想摆桌酒席请他们来话别,怎么样?”(《古今情海》)

(12)“我本想让你回乡找个亲戚把你父亲的棺柩运回山东老家,但又觉得你年纪太小,不方便,所以让你暂时在我家住着,等有人往济宁府走时你再一块回去怎么样?”(《古今情海》)

(13)慧澄想了想说:“这样吧,您到院里来设斋,我让他好像不期而遇怎么样?”狄氏红着脸连连摇手说:“这可不行!”(《古今情海》)

(14)王爷专门召见张无颇,对他说:“寡人窃慕君子的为人,想将爱女的终身托付给您,怎么样呢?”张无颇再三拜谢,喜不自胜。(《古今情海》)

(15)“好主意!就叫豹房怎么样?”(《武宗逸史》)

言者不再是单纯地向听者询问意见,而是在前面的陈述句中表达自己的主观看法,然后试探性地询问听者是否赞同或反对言者的建议,“怎么样”放在句尾单独使用,可以看做独立成分,但是在语义上却不是可有可无的。主观性更强,着重凸显前面的部分。

再看民国后期的两组例子。

(16)傻人有傻主意,他用八楞紫金降魔杵,顺竹子的缝隙扎进去,用力往起撬进去一点,把竹子撬弯了,杆尖儿在弯竹子后边穿过来,猛英雄左手攥住了把儿,一提气,身子出了水,两只脚踹住竹闸,身子往后拽,两只胳膊伸直用劲,“咔嚓”一声,猛英雄连人带杵,头冲下就扎进水中,半天的工夫,水花哗地一声冒上来了。“爷儿们,怎么样?”徐源、邵甫十分佩服。(《雍正剑侠图》)

(17)他扎下去足有十几丈深,慢慢地提气往上浮起,看清楚那条鱼了,傻小子心说:怎么样,起码有五尺长!猛然间他一踹水,“唰唰唰”,真如离弦之箭,奔这条大鱼来啦,叉开两手,照定鱼的两肋就掐下去啦,整个儿把大鱼抱在自己的怀中!(《雍正剑侠图》)

现代汉语中这样的用法也很多,但是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并没有这种用法的例解。

如:

(18)打杂的:“哈哈,……怎么样?我说着了吧?……哈哈哈哈,是贼偏喊捉贼,这才真是叫着自私自利呢!……哈哈哈哈。”(《罗生门》)

上述民国后期几个例子,“怎么样”不再起提问方式、性质状态或询问意见的作用,而是在语义上对既成事实的一种肯定,表现出一种不容质疑的语气,起提醒、凸显的功能,陈述的内容对于言者与听者来说都是已知的,表示言者对听者的肯定性或与言者态度一致的一种期待。

三、“怎么样”的主观化过程

“主观性”(subjectivity)是指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而“主观化”则是指语言为表达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沈家煊,2009)。

如前所述,我们注意到:“怎么样”从表示提问方式、性质、状态等的疑问功能演变到凸显言者态度的语气词,实际上正经历了一次主观化的过程,即在演变的过程中逐步的加入了言者对命题的主观态度和倾向性的过程,同时,这个主观化的过程也伴随着句法位置和语义特征上的一些变化。

(一)从实问到虚问

“疑问句可以分为‘实问’和‘虚问’两种,实问是有疑而问,要求对方回答某种信息,而虚问是无疑而问,只是表达自己的一种态度,是给予对方的一种信息或者要求对方实施某种行为。”[5]在“怎么样”语义的演化过程中,经历了由实问到虚问的过程,主观性等级表现为一个逐渐递增的连续统。即:

有疑而问(方式、性质)→中性问(直接询问意见、言者先说出观点再询问)→无疑而问(表强调提醒,表现言者态度)

我们分析历时的文献资料来看,“怎么样”最早出现的语义功能主要是从表示对方式的提问,明清时代演变出了对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的提问,清代时期询问意见的提问也逐渐增多,但这些用法都是实问用法,都是有疑而问,需要听者回答相应的问题,而发展到民国时期,出现了无疑而问的用法,言者不再需要听者回答某种实质性的信息,而是重在表达自己的态度,肯定既成事实,激活言者和听者共有的知识,凸显谈话的重点,起提醒、强调的作用。

(二)频率与分布

我们知道,语言的使用频率是语言变迁的机制之一(Bybee,2003;Bybee and Hopper,2001),使用频率往往是反映语言变迁的一面镜子,因此笔者利用语料库技术antconc3.2.1w对“怎么样”一词从元代到民国时期的语料进行了整理,得到了语料的词块、搭配、使用频率的数据,图一为元代数据如下,以进一步分析“怎么样”的使用分布情况:

图一 元代“怎么样”的分布情况

元代的“怎么样”出现在句中位置,句法位置相对固定,用在主语后面,与后面动词构成状中结构,表示对方式的提问。也就是说,说话人要求听话人对“怎么样”所提出的疑问内容进行回答。属于“怎么样”的“实问”用法,而这个过程不涉及言者的主观态度。

图二为明代时期“怎么样”用法的统计情况,“怎么样儿的”出现的频率最大,出现在句中位置,无法独立使用,与后面修饰的名词构成定中结构,很显然是对人或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提问,这时“怎么样”在句法位置和语义上都发生了发生变化,往往可以替换为“什么样的”,与前面的名词构成完整的话语单位。值得注意的是,描述的对象倾向于使用第三人称,即希望得到第三方的信息,得到真实客观的信息,还没有加入言者或听者的主观态度在里面。例如:

(19)二位元帅说道:“是个怎么样儿的难星?伏乞国师见教。”《三宝太监西洋记》

在例(19)中,“怎么样的”放在“难星”名词之前,是二位元帅对“难星”一物的性质的提问。

图二 明代“怎么样”的分布情况

到了清代,“这便怎么样呢?”出现的频率骤增,不再是对方式、性质等的提问,而是直接询问听者意见,往往出现在句末位置,使用的独立性有所增加。语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怎么办”。前面多有体现交互主观性的第二人称“你说”,“你认为”等形式,后面多出现语气词“呢”,因而主观性的等级进一步加深[6]。

清代“怎么样”用法统计:

图三 清代“怎么样”的分布情况

举例来看:

(20)冯氏趁机便探柳洪的口气道:“若依员外,此事便怎么样呢?”柳洪道:“也没有什么主意。不过是想把婚姻退了,另找个财主女婿……《七侠五义》

清代询问别人意见的“怎么样”虽然还具有疑问功能,但是在语义特征上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是“实问”到“虚问”的过渡阶段,例(20)中的“若依员外”功能也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交互主观性标记“你说”。

民国时期,“怎么样”所表现的主观性进一步加强,言者先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然后再询问听者态度,这样的例句使用的频率已经表现的十分突出。此时“怎么样”的独立性进一步增强,不再只是句内依附于名词或动词的修饰性成分,同时“怎么样”的疑问功能弱化,呈现中性问状态,逐渐演变为说话人主观态度的标记。这个阶段是其语义虚化过程中的重要一步。例如:

(21)“岳父”对“女婿”说:“你不告诉家里就结了婚,你父亲一定很生气,不要马上回去,留在这里住一个月,怎么样?”《古今情海》

例(21)中,“岳父”首先提出建议,即自己的看法,然后用“怎么样”征询“女婿”的意见,即使询问听者意见,但实际上言者的主观态度是希望听者赞同他的看法的。

后期,“怎么样”演化出了单纯起强调、提醒功能的用法,不再具有疑问功能。在句法位置上,多位于句首,可删除,不影响语句真值,前后可出现主观性最强的第一人称“我”。

民国“怎么样”用法统计:

图四 民国时期“怎么样”的分布情况

如上所述,“怎么样”从出现在句中位置作句内状语、定语的功能逐渐发展到句法位置相对独立的询问意见、表达提醒强调的功能,是其语义逐渐虚化,演变为言者主观态度的标记的形式上的表现。

在语义特征上,“怎么样”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每一阶段产生新的表义功能,从元代表示方式到明代表示性质状态,都起着不带任何主观成分的疑问功能。发展到清代,询问行动、意见的例句迅速增多,这是主观化过程的中间状态。清代时期,言者提出内容,询问听者意见已然是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疑问程度降低的有疑而问。到了民国时期,语义进一步虚化,表示肯定既成事实的语气词“怎么样”就出现了,是主观性最强的无疑而问的用法。需要指出的是,正如万物生命一样,语言的演化也是在旧的语言细胞中分化出新的语言细胞,新的语义功能出现以后,旧的语义功能并不一定随即消失,正如清代出现了询问意见的用法之后,才进一步演化出说出言者自己的观点然后询问意见的表义功能,因此可以说前者是后者的产生途径。

注释:

[1]“怎么样”任指和虚指的用法,本文不做详细讨论。

[2]吕叔湘先生较为系统地论述了“怎”系疑问代词的表达形式及来源,详见《近代汉语指代词》(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本文只简单梳理“怎么样”成词后的历时过程。

[3]本文所涉及的语料主要来自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和国家语委语料库。

[4]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5]邵敬敏,《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

[6]张旺熹(2009)提出,第一人称+看/说/想体现了言者的主观性,而第二人称+看/说/想是借听者口表言者意,体现更为隐含的交际主观性,因而主观性等级更高。

毕永峨:《远指词“那”词串在台湾口语中的词汇化与习语化》,《当代语言学》,2007年第2期。

方 梅:《认证义谓宾动词的虚化——从谓宾动词到语用标记》,《中国语文》,2005年第6期。

郭继懋:《“怎么”的语法意义及“方式”“原因”和“情状”的关系》,《汉语学习》,2001年第6期。

李善熙:《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刘月华:《“怎么”与“为什么”》,《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4期。

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年。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年。

彭可君:《说“怎么”》,《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1期。

邵敬敏:《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

邵敬敏:《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沈家煊:《汉语的主观性和汉语语法教学》,《汉语学习》,2009年第1期。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4期。

吴福祥主编:《汉语主观性与主观化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

肖治野:《“怎么1”与“怎么2”的句法语义差异》,《汉语学习》,2009年第4期。

张旺熹、姚京晶:《汉语人称代词类话语标记系统的主观性差异》,《汉语学习》,2009年第3期。

Bybee,J.2003.Mechanisms of change in glamorization:The role of frequency.In R.Janda and B.Joseph,(eds).Handbook of Historical Linguistics.Oxford:Blackwell.l Pp.602-23.

Bybee,J.2006.From usage to grammar:Themind’s response to repetition.Language 82,4:529-51.

Bybee,J.and P.Hopper,(eds).2001.Frequency and the Emergence of linguistic Structure.Amsterdam:Benjamins.

Lyons,J.1977.Seman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he Subjective Semantic Feature’s Evolution of“zen me yang”(怎么样)

YANG Lijun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College,Huaqiao University,Xiamen 361021 China)

Based on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corpus,this papermakes a diachronic study on the evolution of themeaning of theword“zenme yang”(怎么样).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themeaning of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zen me yang”(怎么样)is actually a subjective process;semantic generaliz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askingwith doubt,neutral asking and askingwithout doubts.This is a process of from“both doubts and questions”to“questions but not doubts”,add speaker’s attitude toward the process gradually,The frequency of different stages and the collocation ofwords and phrases are directly displayed which provides the basis for the semantic change and the subjective process by the use of corpus retrieval technique.

zen me yang(怎么样);semantic feature;subjectivity;subjectification

H146

A

2221-9056(2017)09-1210-07

10.14095/j.cnki.oce.2017.09.005

2016-12-26

杨立君,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华语与华文教育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华语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Email:jun216618@163.com感谢《海外华文教育》匿名审稿专家的宝贵意见,文中不妥之处概由本人负责。

猜你喜欢

听者主观性例句
耳鸣掩蔽和习服治疗在主观性耳鸣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劳工(外二首)
口译语体的顺应性研究
岭南园林声景美研究
从整一手法窥探外国喜剧艺术的主观性
好词好句
法官判案主观性减弱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