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探讨

2017-11-01潘瑾

财会学习 2017年21期
关键词:探讨内部控制

潘瑾

摘要:我国在2008年6月,财政部、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审计署联合发布《内部控制指引》,以期引导企业内部控制,建立行之有效的规范条例。2010年五部委又增加了关于内部控制的18项指引,其中包括内部控制评价和审计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关键词: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探讨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变得越来越重要。就我国目前企业状况而言,在内部控制的制度和方法上还有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大多数企业对于内部控制只注重形式,而内部控制工作的质量直接决定企业内部工作是否能正常有效运行。在内部控制工作中,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成为企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内部控制评价指标的常用模式

普通模式:严格参照COSO报告的标准,按照五要素对企业内部开展评价工作。

一般标准结合实际标准模式:由两部分构成,包括一般评价标准和具体评价标准。具体评价标准分为要素标准和作业标准。此种模式可以针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完整性、合理性以及有效性进行综合评定。

结果标准和过程标准相结合模式:结果评价标准是针对一定的考核内控目标是否达到一定程度所建立的标准。主要是为评价某一标准所达到的程度进行衡量。

二、内部控制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

(一)全面性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应覆盖企业内部工作方方面面,对内部控制环节不能有任何遗漏。针对各项业务和事项,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评价,相应的标准评价体系应当健全。在进行指标构建时,既要包含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又要对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同时进行相关的调查。在目标的选取上要有相应的侧重点。

(二)重要性

此特点旨在针对重点业务的执行过程和高风险事项的掌控。尤其是在以一般标准结合实际标准模式的评价体系中,体现尤为明显。对相关的关键控制点的重要指标应当加大衡量比重,使其对重点业务及高风险事项能进行全面反映。而对于不是很重要的控制点,在制定企业内部控制标准的时候,应予以缩减,使其便于操作、一目了然。

(三)风险指向型

企业要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清楚详细的了解企业自身存在风险因素或者可能造成风险的条件。并且在制定相关的评价标准时,将风险控制点考虑进去,通过评价体系对风险程度进行有效识别,确定风险等级,出台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从而使风险降到最低。

(四)经济适用性

设置与企业相适应的内部评价控制标准,需要对企业自身的成本和经济效益进行适当的分析,权衡成本和收益是否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就是针对企业内部缺陷或者不足,采取有效措施,优化企业产能结构以及降低风险,从而提升经济效益。但与此同时,对于内部评价时期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各种资源的配合就是内部控制评价的成本。企业构建评价标准时应注意,使成本控制在可接受的合理范围之内,切不可本末倒置。

(五)一致性及可操作性

要在企业评价过程中,从开始到结束,使用一致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不能中途变更评价标准。并且在考核企业内部控制时,具有可执行性,对采集的数据后期加工易于操作。既要保证评价工作的可操作性,又要确保进行评定工作和数据处理复杂度是工作人员所能接受的。

(六)循环性

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要把内部控制制度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持续改进企业内部工作。

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一)评价指标内容的确定方法

构建内部控制评价指标要先确定评价体系控制关键点,需要采用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其中,定量指标适用于财务指标,定性指标适用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非财务方面。定量指标的选取要抓住财务方面的重点,较为重要事项的财务数据以及一般财务数据中频率较高的数据都是关注的重点。定性指标的选取侧重于重要业务的关键控制点,针对公司内部风险管理进行逐一分解,风险管理要按照COSO五要素的标准进行规范性设计。

(二)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各考察项目在内部控制评价指标所占的比重,决定着评价体系是否能为企业提出客观、合理的优化建议。如何最大程度的减小客观误差是内部控制评价指标的关键。主要分为主管赋权和客观赋权[2]。主观赋权是由专家根据主观经验判断,包括菲尔德法、特征值法、层次分析法。客观赋权是根据数据分析形成判断,分为变异系数法、方差法。但是客观赋权与实际情况联系紧密,很难在各个企业之间通用。只能是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分别核算。

1.德尔菲法

由一定的专家针对企业内部各种指标进行估计,并形成估计值。然后,根据每个指标所占比重平均值比较各个权重估计值的偏差度,把偏差度较大的指标进行重新确认。使所有偏差控制在规定的范围之后,即可获得各指标权重。

2.层次分析法

此种方法可以將复杂的问题分为不同的层次结构,每个层次按照评价标准、及所要达到的目的分为若干要素。因此形成上下结构分明的体系,下层要素受上层要素的管控。按照各层的因素进行赋值,根据重要性的判定,确定形成上层因素的关键下层因素,从而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完成从整体到局部、从上至下的定量和定性的双重评价标准。

四、结束语

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有利于促进内部控制工作的进一步落实,从而不断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虽然内控评价指标体系已经形成了固有方法,但是对于内控各指标权重的衡量仍然没有形成科学具体的体系。所以,在各个指标进行评分形成结论的过程,仍有很大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时军.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2(11):51-57.

[2]孟春玲.民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综述[J].现代商业,2015(8):169-169,170.

(作者单位:中兴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镇江分所)endprint

猜你喜欢

探讨内部控制
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刍议小学足球教学的训练教学方法
互联网形势下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探究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税收筹划的效应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问题以及解决策略思考
我国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及建议
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制造企业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内部控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