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2017-11-01张雯博
张雯博
摘要:指出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为进一步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的协调性进步,要在分析土壤环境质量的基础上,对重金属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研究机制展开深度探索,对等级和污染指标展开全面调研。阐述了土壤污染概念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并概述了土壤污染环境评价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旨在为相关研究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评价;质量标准
中图分类号:X8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8015602
1土壤污染概念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1.1土壤污染概念
目前,对于土壤污染问题的研究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其中,将土壤中污染物含量超出标准值上限的问题列为土壤污染问题,并且,土壤中污染物含量超出《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 1995)二级标准值也是使得土壤问题逐渐严重的重要因素,需要相关项目监管人员给予高度重视\[1\]。另外,在土壤常规化管理中,若是污染物对生物或者是人体产生健康的威胁,也被称为土壤污染。因此,要从环境和生态意义两个方面进行集中分析,尤其对农作物产量以及安全质量会产生严重的掣肘作用,结合危害程度以及水平提高分析和处理效果。除此之外,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土壤污染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否发生质变是危害的临界值,从而有效判定土壤污染的实际问题。
1.2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在对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土壤背景值进行调查和判定,针对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和治理工作要践行相关具体要求。在土壤背景值研究过程中,相关信息和数据都能对评价结果产生影响,尽管单一污染物评价能说明污染物增多状况,并且对背景增大程度展开全面整合\[2\]。在对不同污染物间背景值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也要从环境和生态意义的角度出发,积极践行更加系统化的质量标准机制,并会导致污染程度危害到作物的实际情况。另外,在《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建立和运行的基础上,要对土壤的相关研究进行细化,并对土壤功能和保护目标进行分析,将土壤环境质量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土壤执行一级标准。主要是为了保护区域自然生态,维护自然背景的土壤环境质量限制数值。目前,应用第一类土壤标准的通常是国家规定额自然保护区域或者是集中式生活用水源地等。第二类是土壤执行二级标准。为了进一步保证农业生产的完整性,维护人们身体健康的限制数值,目前应用在农田、蔬菜种植区域、果园以及牧场等地。由于其土壤性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水平,因此需要对危害和污染问题给予高度关注。第三类是土壤执行标准,为了进一步保证农林生产和植物正常生长的临界值,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积极落实切实有效的管理机制和管控措施,目前,主要适用于林地土壤以及污染物容量较大的区域\[3\]。
结合实际污染物质标准,开展综合性管理和系统化控制,针对土壤类型和土壤性质对环境质量情况予以解读。在对《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要着重对重金属污染物展开深度分析和集中整合,将全量作为评价基准。但是,全量指标在反映植物受害效應时效果并不好,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现有容量也较为单一化,会对作物产生危害。基于此,相关管理人员要对重金属有效态的研究展开深度整合,着重研究土壤污染问题。即在对污染项目进行分析和系统化整合的过程中,也对相关信息展开深度整合和系统化处理。从而结合相关数据参数和具体结构,实现管理效果的最优化,着重对土壤污染问题展开深度研究和整合,从而针对具体问题开展相对应的处理措施和管控机制,为污染问题的管理和控制奠定坚实基础\[4\]。
2土壤污染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国际上对于土壤质量的评价研究一直持续不断,其中,土壤质量指导值、土壤筛选值、土壤指导值、土壤调研值以及目标值等都是不同国家研究的重点项目。一方面能在保护土壤生态功能的同时,为管理工作提供更加有效的数值和信息,尤其是将指导值合格处理毒理数据分析项目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要从保护人身健康安全的项目出发,践行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机制,结合风险评估的同时,对生态保护项目和人体健康土壤质量等展开深度整合。针对研究项目,我国也开始投入资金和技术,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相关标准体系,对具体参数和污染程度展开全面分析和整合处理,确保相关信息整合效果后,能有效判定区域内环境破坏程度,并且结合具体的标准制定切实有效的处理和控制措施。
3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在土壤重金属管理机制中,要对评价标准和管控措施展开深度整合,本标准体系主要分为三级,背景值标准、筛选值标准以及重金属有效态含量污染临界值。而对于土壤质量的分析,也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性分析\[5\]。土壤质量主要分为清洁、玷污和污染,其中,玷污还分为轻度玷污、中度玷污和重度玷污;污染分为轻度污染、中度污染以及重度污染,要对这3个大项7个等级进行集中描述,从而判定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的实际水平。清洁程度要求污染物含量低于背景值,玷污程度要求污染物含量在背景值和污染临界值之间,尽管污染物有所累积,但是并不会造成危害。污染就是整体污染物累积程度以及超过污染临界值。
3.1背景值标准
结合《中国土壤元素背景值》对当地土壤环境背景值进行整合和分析,将其列为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中的一级标准,并且从根本上保护生态,减少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背景值是变动数值,会随着不同土壤类型出现变化,主要反映的是当前的土壤环境以及受到人类影响的情况,在人类保护土壤环境质量的过程中,要将背景值标准作为基础标准。由于背景值标准的规格较为严厉,主要适用在国家风景区以及自然保护区内部。生态良好区域数值会低于背景值标准,说明土壤处于背景值水平,也是清洁状态的代表。若是区域内土壤污染数值高于背景值标准,但是并没有高出《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值,则说明土壤污染物已经有所累积,属于玷污状态,并不会造成危害,并不属于污染问题。除此之外,在实际管理机制建立和运行过程中,建立一级标准十分必要,不仅仅要强化现有自然保护区域以及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域的环境质量,也要对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农业县等项目给予高度关注,在保护土壤的同时,针对超标问题给予严厉的警告\[6\]。endprint
3.2筛选值标准
在《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中,将筛选值标准作为基本标准体系,尤其是对受到污染的土壤进行整合,从而建立进一步分析以及评价的机制和管控措施。结合相关标准,将土壤的pH值分为三组,选取不同类型的土壤进行全面分析,针对数值展开深度整合和数据汇总。从全局性角度分析,对二级标准的阈值结构予全面解读,若是数值并没有超出二级标准数值,则说明区域没有受到污染,并不需要进行修复处理和控制;若是数值超出筛选值的范围,就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调研和分析,尤其是已经造成危害的区域,认定为污染,要结合实际情况和具体污染程度制定切实有效的处理措施和管控机制,为环境优化奠定坚实基础\[7\]。
3.3重金属有效态含量污染临界值标准
这是整个污染评定系统的第三级,主要是指区域内环境土壤已经超出国家标准值,需要相关部门展开进一步研究,从而判定土壤的危害程度和危害性。从范围分析,重金属有效态含量污染临界值标准要结合不同土壤类型进行标准,判断土壤性质,对具体研究的制定方式展开深度整合,从而对比国家相关标准。若是区域内部重金属有效态含量污染临界值标准高于污染临界值,则判定区域内土壤已经被污染,结合单相污染报告和具体指数测算,对其污染程度和特征展开了全面分析,从而制定切实有效的处理机制和治理措施,为后续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保障。
在实际确定土壤危害程度的过程中,要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土质展开全面分析,着重区分自然保护区、农业用地以及居住用地等。在确定不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同时,能对其造成的危害进行分析,着重分析对经济产生制约的因素。尤其是农业用地、蔬菜种植基地、果园以及牧场等,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健康,需要相关部门集合实际需求对其展开全面分析和集中处理。只有针对不同情况建立差异化标准,才能在结合当地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有效预防和治理土壤污染问题\[8\]。
4结语
在结合《土壤環境质量标准》对相关问题进行细化分析的过程中,也要展开真实的调研和信息处理,尤其对环境中重金属有效态污染临界值等基本标准进行整合,结合土壤的不同类型和环境的具体要求,对相关问题进行集中的分析,有效评价相关指标和参数结构,采取7个污染标准等级对实际情况进行判定,建立更加有效的污染管控措施,也为环境保护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冯先橘,林媚,张伟清,等.路桥主要菜地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与评价\[J\].浙江农业科学,2016,57(5):772~775.
\[2\]郭海全,杨志宏,李宏亮,等.河北平原表层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及污染评价\[J\].中国地质,2015,38(1):218~225.
\[3\]冯先橘,林媚,温明霞,等.黄岩主要菜地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特征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17,58(3):432~435,437.
\[4\]苏瑞敏,李婉茹,潘喜平,等.漯河市蔬菜种植区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7(5):1~4.
\[5\]郑永林,何腾兵,周康,等.贵阳市乌当区茶园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状况及其评价\[J\].贵州农业科学,2015,39(4):103~105.
\[6\]张佳文,薛强,郭科,等.江西德兴大坞河流域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及演化趋势\[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5,29(6):129~134.
\[7\]林媚,冯先桔,张伟清,等.台州柑橘主栽区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及评价\[J\].浙江农业科学,2015,14(9):1301~1305.
\[8\]孙文静,孙静萍,李婧,等.企业周边地区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初探\[J\].环境与发展,2014,26(3):58~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