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临床效果
2017-11-01毕传昊祁玉军孙文琳
毕传昊,祁玉军,孙文琳
江苏省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淮安223000)
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临床效果
毕传昊,祁玉军△,孙文琳
江苏省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淮安223000)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数字法将92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及尿动力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4.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22%(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小腹坠胀积分、排尿困难积分、膀胱残余尿量均显著下降,膀胱容量、充盈期逼尿肌压、最大排尿量、最大尿流率均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疗效较好,能有效减少膀胱残余尿量,改善尿流动力学指标。
神经源性膀胱主要病理特征为膀胱储尿、排尿功能障碍,主要由脊髓损伤引起,若不及时处理可能损伤患者上尿路功能,严重时引发肾衰竭,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1-2]。针灸作为祖国医学重要内容之一,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不同穴位针刺,采取不同针刺手法可发挥调督益肾,通利膀胱的作用[3]。本研究采取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疗效令人满意。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92例,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中男30例,女16例;年龄平均(34.57±13.65)岁;病程平均(2.23±1.25)个月;脊髓损伤ASIA分级:B级14例,C级16例,D级16例。对照组中男32例,女14例;年龄平均(34.62±13.72)岁;病程平均(2.30±1.16)个月;脊髓损伤ASIA分级:B级15例,C级13例,D级18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脊髓损伤ASIA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并签订同意书。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包括:①间歇导尿,叮嘱患者按时喝水,间隔4~6 h导尿1次,导尿前通过膀胱功能训练促排尿;自动排尿间隔时间2h以上/次,或排尿后残余尿量100ml以下,膀胱容量超过250 ml,若一直未感染则终止导尿。②膀胱功能训练,于患者小腹周边某一点轻敲或稍微挤压膀胱,对患者大腿内侧拍打,阴毛拉扯(动作轻柔),同时给予膀胱区按摩、耻骨上叩击法、盆底肌锻炼等干预。1次/d,7d/周。连续干预28 d。
2.2 观察组:对照组基础上结合针灸治疗,采取矩阵取穴针灸法,第一组包括秩边、阴陵泉、三阴交、合谷穴位,毫针刺之,针刺顺序与第一组穴位分布顺序一致,双穴位同时进针,得气后拇指往前、食指往后捻转180°~360°(动作轻柔),以施针者手下沉紧为度,第一组针刺结束后开始第二组针刺。1次/d,5次/d,1周休息2 d,共干预4周。
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小腹坠胀、排尿困难等临床症状积分,采取0分(无)、1分(轻度)、2分(中度)、3分(重度)计分法,分数越高表明临床症状越严重;治疗前后通过B超测量两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其中膀胱残余尿量50 ml以下表示排尿功能正常,超过50 ml表示排尿功能障碍,50~600 ml表示部分尿潴留,600 ml以上表示完全尿潴留;一般膀胱容量指的是1次排出的尿量,若存在残余尿量,膀胱尿量则为1次排出尿量、残余尿量之和;治疗前后通过尿动力检测仪测定膀胱压、充盈期逼尿肌压、最大排尿量、最大尿流率等尿流动力学指标。
4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结束后评价疗效,显效:临床症状积分减少60%及以上,膀胱残余尿量减少、膀胱容量增多均20%及以上;好转:临床症状积分减少30%~60%,膀胱残余尿量减少、膀胱容量增多10%及以上;无效:临床症状、体征不变或加重。
结 果
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显效27例,好转12例,无效7例,治疗总有效率84.78%;对照组显效15例,好转15例,无效16例,治疗总有效率65.22%。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变化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小腹坠胀、排尿困难积分均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后上述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治疗后比较,#P<0.05
3 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变化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明显减少,膀胱容量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容量比较(ml)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4 治疗前后尿流动力学指标变化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膀胱压明显下降,充盈期逼尿肌压、最大排尿量、最大尿流率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充盈期逼尿肌压、最大排尿量、最大尿流率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尿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讨 论
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治疗目的在于控制尿路感染,促膀胱排空能力、控尿能力恢复,尽量避免导尿管长时间留置[4]。膀胱功能锻炼主要目的在于恢复膀胱功能,促膀胱自主排尿。
祖国医学认为神经源性膀胱与“癃闭”、“淋证”症状类似,表现出小腹坠胀、排尿困难等症状,其发病虽在膀胱,但与肾、肺、脾脏密切相关,膀胱功能失责或外伤致使脉络瘀滞,膀胱水道阻塞,造成气化不利,进而导致小便不通。同时中医认为肾脏和膀胱相表里,一旦机体肾气不足,则会相应的影响膀胱储尿及排尿功能。针灸属于传统中医方法之一,灵活运用提插、捻转等手法,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症状针刺相应部位,进而发挥治疗作用。王善建[5]研究表明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加以矩阵取穴针灸能明显提高神经源性膀胱治疗效果。矩阵取穴针灸由针灸名家金安德教授创立,指的是依据经络分布、走向不同性质穴位按照矩形列阵方式纳入立体框架中,对病灶包围,模拟脏腑组织功能协调干预。矩阵取穴法能让不同经络、不同性质穴位于空间上联系起来,结合方圆发挥阴阳平衡,内外兼治的目的。本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46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行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针灸选择矩阵取穴法。结果显示,相比常规康复训练,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能有效提高神经源性膀胱治疗总有效率,减少膀胱残余尿量,增多膀胱容量。本研究结果显示,相比单纯常规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能更好的提高最大排尿量及最大尿流率,这与针灸具有培肾固本、活血通络等功效有关。
[1] 司淑斌.P2X受体与神经源性膀胱的研究进展[J].陕西医学杂志,2011,40(1):109-111.
[2] 黄 刚.针灸及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功能的作用探讨[J]. 陕西中医,2015,36(9):1242-1243.
[3] 王晓红,周 宁,王 琴,等.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不同类型神经源性膀胱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2014,29(5):362-364.
[4] 冯小军,魏新春,吴建贤,等.电针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23例[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3(1):43-46.
[5] 王善建.康复训练与矩阵取穴针灸治疗神经源性膀胱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16,34(10):171-173.
△通讯作者
脊髓损伤/康复训练 穴,秩边 穴,阴陵泉 穴,三阴交
R694.5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7.10.074
(收稿:2017-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