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及其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

2017-11-01张士敏沈雨倩

陕西中医 2017年10期
关键词:气郁质阳虚证型

金 烨,张士敏,韦 婧,张 静,郁 斌,沈雨倩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第一人民医院(苏州215200)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及其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

金 烨,张士敏△,韦 婧,张 静,郁 斌,沈雨倩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第一人民医院(苏州215200)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及其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462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医证型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结果: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中以脾胃湿热证最多,占36.26%,其次为脾胃虚弱证及肝胃不和证,而胃络瘀血证最少。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中医体质中以湿热质最多,占19.88%,其次是气郁质,占18.71%,特禀质最少。气虚质、阳虚质患者以脾胃虚弱证为多,平和质、湿热质、痰湿质、血瘀质患者以脾胃湿热证为多,气郁质患者以肝胃不和证为多,阴虚质则以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较多,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虚弱证患者中阳虚质较多,脾胃湿热证患者中湿热质较多,胃阴不足证患者中气虚质较多,肝胃不和证患者中气郁质较多,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时,应辨体、辨病及辨证相结合,通过对患者体质干预及调节,进而提高疗效。

现代研究认为幽门螺杆菌是活动性胃炎的重要致病因子,流行病学统计发现[1],幽门螺杆菌感染成全球性分布,感染率约为50%以上,以发展中国家居多,高者可达80%。祖国医学认为,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属于“胃脘痛”、“胃痞”等范畴,与外感、饮食、情志及素体有关。幽门螺杆菌感染,属于外邪侵袭,邪正相争,最终导致本虚标实,其本为脾胃虚弱,其标为湿热中阻,若不及时纠正,可形成胃络血瘀,严重者可致“症积”之虞[2]。中医体质研究发现,体质差异可以影响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同时决定疾病的发展方向及预后。因此,本文将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证型及其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临床证据。具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方案及目的告知患者及家属,并获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签订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患者符合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诊断标准;②患者可独立完成体质量表者;③患者同意参加。排除标准:①患者为妊娠、哺乳期妇女;②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根据以上标准,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期间462例在我院诊断为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32例(50.29%),女230例(49.71%),统计学显示男女性别比无明显差异。

2 方 法

2.1 中医证型:依据2005年中西医结合消化《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3]制定。①脾胃虚弱证:胃脘胀满,隐隐作痛,喜温喜按,时缓时急,纳呆便溏,四肢乏力,少气懒言,小便清;舌质淡或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②脾胃湿热证:胃脘嘈杂隐痛,胸骨后灼热灼痛,口苦黏腻。嗳腐吞酸,恶心纳呆。大便不调,舌红苔黄腻,脉弦滑。③胃络瘀血证:胃脘痛有定处,拒按,大便潜血阳性或黑便,舌质暗红且有斑点,脉弦涩。④胃阴不足证:胃热不清,耗伤胃阴,以致胃失濡养,气失和降,故见呃声短促,恶心嗳气;津液不能上承,口咽干燥,大便干结;舌红,脉细数为津液耗伤,虚中有热之象。⑤肝胃不和证:胸胁胃脘胀满疼痛,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数。依照该标准,有副主任医师对患者进行诊断。

2.2 中医体质:依照2009年中华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断》标准[4]执行。①平和质:阴阳气血调和,体形匀称、肤色润泽精力充沛等为主要表现。②气虚质: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可有肌肉松软、精神不振、易患感冒等。③气郁质:气机郁滞,神情抑郁、忧虑脆弱等表现为主。④湿热质:湿热内蕴,皮肤易生疮长痘,面垢油光、口苦等表现为主。⑤痰湿质:体形肥胖,腹部肥满而松软,易出汗,且多黏腻。⑥特禀质:先天失常,以生理缺陷、过敏反应等为主要特征。⑦阳虚质:阳气不足,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⑧阴虚质:阴液亏少,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为主要表现。⑨血瘀质:血行不畅,皮肤色暗红、舌质紫暗等为主要表现。

2.3 调查对象填写调查问卷:问卷包括背景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居住地)及中医体质量表(包括2.2中9个条目)。

3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居住地;记录患者中医证型;分析中医体质量表,记录中医体质。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5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 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炎患者中医证型分布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以脾胃湿热证最多,共167例(36.26%);其次为脾胃虚弱证,共127例(27.49%);肝胃不和证(24.56%);胃阴不足证49例(10.53%);而胃络瘀血证仅有5例(1.17%)。

2 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炎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中,以湿热质和气郁质为多,分别为91例(19.88%)和87例(18.71%);其次为阳虚质、气虚质和平和质,分别为71例(14.62%)、63例(13.45%)和60例(13.65%);血瘀质、痰湿质、阴虚质较为少见,分别为48例(10.53%)、24例(5.26%)和16例(3.51%)而特禀质仅有2例(0.58%)。

3 不同中医证型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炎中医体质类型分布 气虚质、阳虚质患者以脾胃虚弱证为多,平和质、湿热质、痰湿质、血瘀质患者以脾胃湿热证为多,气郁质患者以肝胃不和证为多,阴虚质则以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较多,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虚弱证患者属于阳虚质的较多见,脾胃湿热证患者属于湿热质的较多见,胃阴不足证患者属于气虚质的较多见,肝胃不和证患者属于气郁质的较多见,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中医证型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炎中医体质类型分布[例(%)]

注:与各组其他中医证型相比,*P<0.05, 与各组其他中医体质类型相比,#P<0.05

讨 论

中医证型是指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属性的概括。而中医体质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及后天获得的基础上形成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心理状态的综合、稳定的特质。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以脾胃湿热证最多,其次为脾胃虚弱证及肝胃不和证,而胃络瘀血证最少。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中,以湿热质最多。湿热质的形成与先天因素及居住地有关,劳逸失度、喜食肥甘或长期饮酒,是导致湿热的主要原因,而脾胃运化失常,湿热中阻,可助幽门螺杆菌感染生长、繁殖。

中医研究发现,证与体质两者相互联系,又有不同点,其都通过中医望闻问切的方法,以阐明机体的病理状态;而不同点主要指证反应外因,体质反应内因。证与体质相互联系,证在体质的基础上形成,体质参与证的构成。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气虚质、阳虚质患者以脾胃虚弱证为多,平和质、湿热质、痰湿质、血瘀质患者以脾胃湿热证为多,气郁质患者以肝胃不和证为多,阴虚质则以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较多;脾胃虚弱证患者属于阳虚质的较多见,脾胃湿热证患者属于湿热质的较多见,胃阴不足证患者属于气虚质的较多见,肝胃不和证患者属于气郁质的较多见。结果表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发生与中医证型及中医体质均密切相关,湿热质患者发病后易伴有脾胃湿热证,气郁质患者发病后易伴有肝胃不和证,阳虚质、气虚质患者发病后易伴有脾胃虚弱证。

[1] 龚明月, 金慧实, 张淑杰,等. 体检中心常规检测幽门螺杆菌的意义[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s1):96-96.

[2] 陈润花, 张 厂, 苏泽琦,等.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中医证候分类研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37(3):156-159.

[3] 张万岱, 陈治水, 危北海,等. 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 12(2):172-175.

[4] 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J]. 中华养生保健, 2009,9(9):38-39.

△通讯作者

胃炎/中医药疗法 幽门螺杆菌 中医证型 中医体质

R573.3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7.10.030

(收稿:2017-05-13)

猜你喜欢

气郁质阳虚证型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心衰协定方联合西药治疗心阳虚衰型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治咽炎要分清证型
不同证型糖尿病的调理
阳虚了会有这些表现
基于自适应矩估计的BP神经网络对中医痛经证型分类的研究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体质及其与HLA-DRB1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
分析益气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证的效果
药线点灸治疗气郁质型功能性胃肠病30例
中医体质护理对气郁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