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庭为中心”的医疗护理模式在儿科急诊中的实施效果
2017-11-01王海峰金成霞
王海峰,金成霞
(妇幼保健院门急诊科,江苏 淮安 223002)
“以家庭为中心”的医疗护理模式在儿科急诊中的实施效果
王海峰,金成霞
(妇幼保健院门急诊科,江苏 淮安 223002)
目的 本次研究主要分析的是在儿科急诊当中“以家庭为中心”的医疗护理模式所发挥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9月~2017年6月本院儿科急诊接收的患儿3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的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50例。给予对照组患儿儿科急诊常规护理,给予研究组患者“以家庭为中心”的医疗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观察并对比两组患儿在接受护理后的护理效果。结果 经观察与研究发现,两组患儿在接受护理后,不管是在护理满意度还是在就医服务满意度方面,研究组均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可知,在儿科急诊护理中,使用“以家庭为中心”的医疗护理模式能够明显提高科室的护理质量,提高患儿及患儿家属的就医满意程度。
家庭;医疗护理模式;儿科急诊;效果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水平的不断上升,医疗技术水平也得到快速发展[1]。如此背景之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医疗服务水平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医学发展的着重点也逐渐从治疗转向关怀,至此越来越多的新型医疗护理模式应运而生[2]。以家庭护理为中心(FCC)的医疗护理模式是在1972年时被FOND学者所提出的,自该护理模式提出以来,便是维护医护人员和患者及其家庭关系的有效手段[3]。FCC医疗护理模式自提出以来便一直深受儿科护理的重视,本次研究主要分析的是在儿科急诊当中“以家庭为中心”的医疗护理模式所发挥的临床价值。现研究内容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9月~2017年6月本院儿科急诊接收的患儿3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的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50例,研究组男80例,女70例,年龄5个月~1岁,平均年龄(6.5±2)个月;对照组男82例,女68例,年龄6个月~1岁,平均年龄(9±1.71)个月。为确保本次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开展本次研究前,特意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对两组患者进行了统计学处理,经统计学处理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本次研究给予对照组患儿儿科急诊常规护理,给予研究组患者“以家庭为中心”的医疗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其中“以家庭为中心”的医疗护理模式所包含的护理内容有:(1)首先,科室应开展对FCC医疗护理模式的培训、学习,改变儿科急诊护理人员的护理观念,并提高其人文护理关怀的意识[4]。在患儿家属等待的同时,急诊护理人员应充分利用这一段时间,有针对性的解决患儿家属的疑问,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减轻患儿家属焦虑的不良情绪,维护就诊秩序,提高护理质量;(2)应充分调动急诊护理人员的护理积极性,并积极建设急诊人文氛围,科室也要给予急诊护理人员充分的尊重、信任、理解与关怀[5]。为提高急诊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团队意识,科室可以建立一个内容工作QQ群、微信群等等,并定期在群内开展关怀会,为考虑护理人员的工作繁忙,可以再群内安排工作、休息、培训等等,并设立相关奖惩措施,对于表现好的工作人员及时给予奖励与鼓励,以此来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成就感与满足感;(3)护理人员应为患儿及患儿家属营造出一个温馨的人文治疗环境[6]。例如及时给予患者有效的就医指导;(4)对原有护理内容进行改革,并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进行分区管理,每一个分区均安排专门护理人员来负责日常巡视、病情观察以及满意度调查等等[7]。在发现患儿病情出现异常时应及时联系主治医生,面对患儿家属的疑问时,护理人员应耐心为其解答,并多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及时解决问题,避免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5)为提高护理人员与患儿之间的亲近感,科室还应积极开展相关主题活动,以此来缩短患儿与护理人员之间的距离,减少患儿对医院的陌生感以及对治疗的恐惧感,以此来提高患儿的从依性;(6)制定护理人员绩效考核制度,并切实实施下去,让所有工作人员均熟悉考核的细则,并从工作量、患者满意度、工作质量等方面来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以此来进一步规范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以便提高护理质量,增强患儿及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程度;(7)设定患儿及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价方法[8]。为了能够改善本院医患关系,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在满意度评价方面,本院应收集相关所有患儿及患儿家属的满意度调查。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儿及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
经观察与研究发现,两组患儿在接受护理之后,研究组患儿及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明显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及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对比情况
2.2 两组患儿及患儿家属就医满意度调查情况
经观察与研究发现,两组患儿在接受护理之后,研究组患儿及患儿家属的就医满意程度明显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及患儿家属的就医满意程度对比情况
3 讨 论
“以家庭为中心”的医疗护理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医疗护理模式,该模式是在人们对医疗服务水平要求不断提高之下应运而生的。与其他医疗护理模式不同,“以家庭为中心”的医疗护理模式较为注重的是患儿及患儿家属的舒适度,关注的是对患儿的人文关怀护理,提高患儿及患儿家属的满意程度。目前临床上关于“以家庭为中心”的医疗护理模式在儿科急诊中的实施效果的研究还比较少,为此本人对此展开相关研究。
在本次研究中,为对本次课题展开相关研究,特意选取本院儿科急诊近年来所接收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将所选取的研究对象随机的分为两组,一组患儿依旧接受常规的儿科急诊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而另一组患儿则是接受“以家庭为中心”的医疗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观察并对比两组患儿在接受护理后的护理效果。经观察发现,使用“以家庭为中心”的医疗护理模式的患儿在接受护理后,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以及就医满意程度均有显著提升。正如上文中表1和表2显示可知,接受该护理模式和未接受该护理模式的患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以及就医满意程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CC医疗护理模式与传统儿科护理模式是不同的,FCC护理模式完全打破了以往的护理观念,更加注重对患儿及患儿家属的体验与沟通。与儿科其他部门不同的是,急诊部门工作若是想要顺利进行,与患儿及其家属之间的沟通时非常重要的。而在FCC护理模式当中,护理人员与患儿及患儿家属的沟通增多,再加之相关培训,护理人员对患儿进行人文关怀的意识也逐渐强烈。而与患儿家属的沟通,让家属对患儿的疾病以及治疗方式有所了解,以此减少家属要求中断治疗事件的发生,避免医疗事故,提高患儿及患儿家属的就医满意度。此外,开展相关主题活动,缩短护理人员与患儿之间的距离,能够有效缓解患儿内心对治疗的恐惧感以及增强患儿对医院的熟悉度,以此护理质量得到提高,患儿的治疗从依性也有所提高,这对于患儿疾病的治疗是非常有用的。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显示可知,在儿科急诊护理中,使用“以家庭为中心”的医疗护理模式能够明显提高科室的护理质量,提高患儿及患儿家属的就医满意程度。因此,“以家庭为中心”的医疗护理模式的使用是具有一定临床意义的,是值得我们推广使用的。
[1]牛 军.儿科急诊中以家庭为中心的医疗护理模式应用效果研究[J].医学美学美容旬刊,2015,24(6):58-59.
[2]邓业芹,柳玉红,许业梅,等.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产科及儿科应用的现状和展望[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22):40-43.
[3]Deforest E K,Thompson G C. Advanced Nursing Directives:Integrating Validated Clinical Scoring Systems into Nursing Care in the Pediatric Emergency Department[J].Nurs Res Pract,2012, 2012(22):596393.
[4]易利纯,石绍南,李凤辉,等.以家庭为中心的医疗护理模式在儿科病房中的应用[C]//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2013.
[5]施建文.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儿科病房的实施效果[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4):170-172.
[6]Lo M D,Rutman L E,Migita R T,et al.Rapid Electronic Provider Documentation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in an Academic Pediatric Emergency Department[J].Pediatric Emergency Care,2015,31(11):798.
[7]袁俊荣.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优质护理模式的效果观察[J].心理医生,2017,23(1).
[8]李天红,刘晓文,胡 敏,等.“以家庭为中心”儿童肠造口护理模式的实践效果[J].中国护理管理,2015,15(3):357-360.
R473.72
B
ISSN.2096-2479.2017.38.122.02
本文编辑:刘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