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小学启用新编“三科”教材
2017-11-01吴爽
文 | 本刊记者 吴爽
全国中小学启用新编“三科”教材
文 | 本刊记者 吴爽
近日,教育部召开了金秋系列首场新闻发布会,会上宣布教育部统一组织新编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教材,将于9月1日在全国投入使用。
根据介绍,语文教材采取“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两条线索相结合的方式编排教材内容;历史教材按照“点”“线”结合的方式编排教学内容,“点”是具体生动的重大历史事实,“线”是社会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道德与法治教材按照由近及远、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原则,从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世界生活场域逐步拓展,选取学习素材,突出“德”“法”兼修。
语文教材,解决不读书少读书的问题
语文教材的编写原则和思路,主要是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利用语文学科善于熏陶感染的特点,将核心价值观化为语文的血肉,很自然地体现在整个语文教材的设计之中。
语文教材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和国家主权意识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设计。小学语文有古诗文129篇,总体占比30%左右,初中语文古诗文选篇132篇。革命传统教育方面,小学教材中有《朱德的扁担》《金色的鱼钩》等革命传统选文约40篇,初中教材中有《纪念白求恩》《回忆我的母亲》等革命传统选文30多篇。义务教育语文统编教材的总主编温儒敏介绍,这套教材不光是选文的变化,在结构、体例诸多方面也是努力做到有革新、有改进的。
“采取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双线组织单元的方式来编排”是本次新编语文教材的一大亮点。温儒敏表示,以前的教材普遍都是主题单元,这次加进去一个语文素养双线安排,这样有利于安排必要的语文知识,优化学习的策略,促进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发展。栏目也增加了很多,从小学到初中,日积月累、字词运用、书写提示、口语交际,还有名著导读,这都是比较重要的一些栏目。另外还有一些活动探究的单元,不仅是学习一些课文,精读精讲,还有一些活动。要改进双线结构,这区分于以前的教材。
过去一年级刚入学的时候,孩子们先学会拼音,才开始识字。而这回的教材“大换血”,顺序完全倒置:把拼音学习推后个把月,先认一些汉字,再学拼音,而且边学拼音边认字。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共安排了两个识字单元、两个汉语拼音单元和4个课文单元。让孩子们在学习了“天地人”“口耳目”“金木水火土”等一些常用字之后,再进行13个课时的汉语拼音系统学习,适度降低了汉语拼音教学的难度。
新教材还力求解决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读书少读书”的问题。新教材抓住读书兴趣的培养这个“牛鼻子”,虽然整个教材课文数量减少,但是衍生阅读的数量是大大增加。“以前的语文教学比较注重精学精讲,这次还要教默读、浏览、跳读、猜读、比较阅读等等,使学生掌握不同的阅读方法,真正培养阅读兴趣。”温儒敏强调。
历史教材,“点线”结合强化革命传统教育
历史教材从编写的基本原则和思路上来说,一是坚持唯物史观;二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注重历史的基本知识的教学;三是适合时代的需求;四是注重综合性。
新编历史教材专门有两册系统讲述中国共产党建立、发展,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史实,涉及老一辈革命家40多位;完整介绍了中国抗日战争从局部抗战、全民族抗战到最终胜利14年的史实,强调了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的巨大贡献和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
义务教育历史统编教材执行总编叶小兵介绍,历史教材主要是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展现中外历史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基本进层。历史教材在叙述历史发展基本进程的基础上,突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国家主权和海洋意识的教育等方面内容。
叶小兵说:“革命传统教育,这是历史教育承担的很重要的任务,历史教材在系统介绍中华民族近代斗争的历史,特别是突出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不断发展的历史,对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等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论述。”
在世界历史内容当中,特别是古代史当中,教材重点介绍了人类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各个地区、各个主要国家各自的发展不平衡性,充分说明文化的多元。另外,历史教材力求使学生通过学习来增强国际意识,以开放的心态和开阔的视野来看待世界,来吸纳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结果,逐步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道德与法治教材,突出“德”“法”兼修
每一课的微观结构都是丰富的活动,根据学生生活经验引入,设置不同的栏目,像调查研究、关键交流、体验分享、角色扮演等等,栏目中还有知识的拓展,像阅读、相关链接等,每一课都有总结提升。
此次新编教材将义务教育阶段原品德课调整为“道德与法治”,强调德法兼修。除此之外,把小学六年级上册和初中八年级下册设置为法治教育专册,集中讲授宪法,强化系统性。在新教材中,小学涉及30多部法律法规,初中涉及50多部法律法规、6部条例和司法解释。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执行主编高德胜介绍,道德与法治教材在编写中遵循三个原则——价值观引领贯穿始终;主题式编排,生活化取材;开放性设计,知行合一。具体说来,教材依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治等主题教育,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认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生活主题的方式整合和编排学习内容,围绕主题选择知识,创设情境,将学习内容有机融入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领域、日渐形成的社会关系和逐步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展开思维,体验情感,付诸行动。
教材通过教学过程的开放性设计,搭建教与学的脚手架,引导道德与法治学习方式方法的革新,更多采用调查研究、参观访问、讨论辨析、交流分享等,让学生在综合性、生成性的活动中,积极表达,善于思考,师生互动,学会方法。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六年级共12册,教材内容依据与儿童生活的紧密程度,由近及远地安排了六大生活领域,包括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等主题。同一生活领域内,按照学习难度的不同,采用螺旋式上升的编排方式。
初中道德与法治共6册,围绕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世界展开编排。在教材呈现方式上,遵循如下逻辑结构:一是经验导入,设置情境或活动导入,与较为典型的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二是聚焦主题,正面陈述有一定知识支撑的观点、原则;三是揭示矛盾,深入分析,并有相关行动方法的指导。
在教材内容、重要的教育课题的内容设置方面,介绍了传统节日、民歌民谣、传统美德、民族精神、古代辉煌科技成就等内容,小学阶段通过春节、清明节等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和传统礼仪,以及最具代表性的文字、古代科技成就等,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感受力。初中阶段在不同类型活动中引用、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观念、人物、故事等,以此引导学生感受自身成长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增强文化自信。在革命传统教育方面重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珍视祖国的历史,例如通过升国旗、唱国歌等生活细节,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法治教育方面,有机融入法治知识,注重培养法治意识。
三科教材建设是与时俱进的过程
教育部教材局局长郑富芝表示,三科教材建设是与时俱进的过程,编出教材只是第一步,还需要在实践当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下一步,将会重点抓好三件事:
第一件事,抓好培训。“用好教材,教师是关键,因此要建立健全国家级、地市级、县级三级培训体系,分层来培训实施,我们计划是通过三年完成三科教师全员培训。通过全员培训,增强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的能力,发挥好教材育人的功能。”郑富芝说。
第二件事,要持续跟踪,要组织专家定期对教材进行跟踪调研,了解教材在一线使用的实际情况到底怎么样。郑富芝说,“大家都知道,中小学教材是国之大事,民之关切,我们要建立专门的、正式的听取意见的渠道和平台,欢迎社会各界给三科教材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我们能够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
第三件事,就是定期修订。郑富芝说,“要结合中小学教学的周期,定期对教材进行全面修订。在周期之内,要根据实际需要,及时修订完善教材,不断提高教材质量。我们不敢说现在的教材就是最好的教材,但是我们一定要做到使教材越来越好。”
从2012年起,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这三科教材,历时5年完成了编审工作。根据统编统用、3年实现全覆盖的要求,2017年秋季学期,全国所有地区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使用统编教材,2018年覆盖小学和初中一、二年级,2019年所有年级全部使用统编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