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的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2017-11-01李迎春
李迎春
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的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李迎春
运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心理健康诊断量表,对河南省425名新生代农民工子女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被试的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低于小学生;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生;小学生和初中生在孤独倾向和身体症状方面差异极其显著;被试的消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均与心理健康多维度相关,且非常显著。
新生代农民工子女;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
一、问题提出
新生代农民工,越来越引起学术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其子女教育问题也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通常意义上,新生代农民工,是指1980年之后出生、具有农村户口且在城市中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群。本研究中的新生代农民工子女,主要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在外连续务工时间到调查时间为止达到或超过6个月,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而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6~18周岁的学龄儿童。[1]
主观幸福感(subject well-being),是指评价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综合性评价,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能够反映主体的社会功能与适应状态。[2]一般来说,对生活总体的满意程度愈高,体验到的积极情绪愈多、消极情绪愈少,个体的幸福感体验就愈强。目前已有的关于非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结果,均显示两者之间关系密切,尤其是主观幸福感的消极情绪维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更密切,即主观幸福感的消极情感评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3]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子女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则鲜有研究。因此本研究拟对这一群体进行调查,以了解这方面的真实情况,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为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的幸福感、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使用群体分层抽样方法,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洛阳市、焦作市等市分别抽取乡镇、城郊区普通学校共6所,在这6所学校中再随机抽取四至六年级小学生和初中生共450人。回收有效问卷425份,其中,男生232人,女生193人;平均年龄12.75±2.01岁;小学生168人,初中生257人。
(二)研究工具
主观幸福感量表。采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Diener等人编制的主观幸福感量表,该量表由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和情感平衡量表(PANAS)组成。[4]生活满意度量表由Diener等人编制,包括5个项目,用于评价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成分—整体生活满意度,分值在1 ~7分,量表总分为各题分数均分,该量表有良好的信效度。情感平衡量表由Bradburn等人编制,用于测量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5]该量表由10个项目构成,正性项目和负性项目各5题,量表采用两点计分,分数越高说明个体积极/消极情感越高。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6]该量表主要适用于我国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学生使用,较为适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有8个维度,量表使用“是”“否”评分,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所有数据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的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的基本情况
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的生活满意度在5个方面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他们体验到的积极情绪较少、消极情绪较多。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除了孤独倾向,其余7个维度得分均较高。其中,在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和身体症状等维度得分很高。
(二)新生代农民工子女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的性别、年级差异
1.新生代农民工子女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年级差异
不同性别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差异不显著。男生在生活接近理想等3个维度上得分高于女生,女生在得到重要东西等4个维度得分高于男生,但其间差异均不显著。
在年级比较中,小学生在生活条件好等3个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初中生,差异显著;在生活满意维度差异极其显著。初中生在消极情绪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小学生,差异极其显著。对年级做进一步的多重比较发现,在消极情绪维度上,初二、初三学生得分均显著高于小学各年级,随着年级升高,新生代农民工子女体验到的消极情感越来越多,其主观幸福感逐渐降低。总体上,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低于小学生。(表1)
表1 新生代农民工子女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年级差异比较
注:***,p<0.001;**,p<0.01;*,p<0.05。
2.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的性别、年级差异
女生在心理健康各维度得分均高于男生,并且在恐怖倾向、冲动倾向两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男生。总体上,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生。(表2)
初中生除了自责倾向维度的得分低于小学生,其余7个心理健康维度的得分均高于小学生,小学生和初中生在对人焦虑等4个维度差异显著,在孤独倾向、身体症状维度差异极其显著。在对年级做进一步的多重比较发现:初三学生在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各年级学生,即年级越高越孤独、敏感,而焦虑时躯体反应症状就更明显。结果显示,随着年级增高,其心理健康水平逐渐下降。
表2 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年级差异比较
注:***,p<0.001;**,p<0.01;*,p<0.05。
(三)新生代农民工子女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
由表3可知,新生代农民工子女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均与心理健康的自责倾向差异不显著。除此之外,其生活接近理想维度与心理健康7个维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即生活越接近理想,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生活条件好维度与对人焦虑等3个维度呈显著负相关;生活满意维度与对人焦虑等5个维度呈显著负相关;得到重要东西维度与学习焦虑等6个维度呈显著负相关;肯定人生道路维度与恐怖和冲动倾向两维度呈显著负相关;消极情绪与心理健康7个维度均呈非常显著正相关。结果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子女主观幸福感影响其心理健健康水平。
表3 新生代农民工子女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
注:**,p<0.01; *,p<0.05。
四、讨论
(一)新生代农民工子女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本研究中,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的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体验到的积极情绪较少、消极情绪较多。这与杨小青等的研究结果一致。[7,8]同时,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不容乐观。中小学阶段是个体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期和关键期,也是个体的人生信念和自我同一性建立的基础阶段和重要阶段。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情感的缺失势必会给他们带来一系列内心的无助和迷茫,使他们较多地体验到焦虑、郁闷和压抑、敏感等消极情绪,从而降低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导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二)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的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的性别、年级差异分析
男女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在主观幸福感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女生的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得分均高于男生,但男女生在生活满意度方面得分差别不大。这与大多数女留守儿童更能体谅父母,认知较男留守儿童成熟有一定关系。随着年龄的增加和年级的升高,初中生体验到的消极情感越来越多,其主观幸福感普遍低于小学生。从发展心理学分析,小学生心理特点好动好玩,情感外露,处于烦恼较少的年龄阶段。初中生由于其学习压力的增大,情感又较小学生丰富和内隐,加之青春期所带来的一系列身心变化,他们比小学生有更多的消极情绪,从而使其生活满意度下降。
女生在心理健康维度得分均高于男生,女生的学习焦虑和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要差于男生,这与胡会丽等的研究结果一致。[9]这可能与量表所反映的内容有关。通常认为,女生比男生更加焦虑,因此,反映在结果上女生比男生得分稍高。在年级差异的比较中,学习焦虑维度,中小学生得分均高。这充分说明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在学习方面压力较大,而缓解压力的途径又少。同时,初中生比小学生表现出更多的焦虑、孤独、过敏等倾向。随着初中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比小学生表现出更多的自我反省、自我批评及自我期望,因而也表现出更多的学习焦虑、过敏倾向。初三学生的焦虑、自责和敏感程度最高,这可能与他们处在中招前的冲刺阶段有关。
(三)新生代农民工子女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密切
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的负性情感和生活满意度多维度均与心理健康多维度相关达非常显著水平。其中,消极情绪与心理健康7个维度(除自责倾向)均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即消极情绪得分越高,其心理健康维度得分也越高,其心理健康程度越低。可见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的主观幸福感直接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即个体生活满意度的高低和体验到的积极消极情绪的多少,都将直接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在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中,消极情绪体验的贡献较大。
针对上述分析结果,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可采用提高其生活满意度或降低其消极情绪的方法。首先,政府要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待遇等,为他们教育孩子提供最基本的时间和物质保证。其次,新生代农民工应尽可能在业余时间,利用各种手段与孩子及学校教师沟通,尽可能弥补家庭教育对孩子情感、安全、社会化和学习指导等方面的缺失。再次,学校教育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有针对性地对不同性别和不同年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进行训练,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防止各种心理疾病的产生。
[1] 熊猛,叶一舵.中国城市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 2011 (12): 1798-1813.
[2] DIENER E.Subject Well-being[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4(3):542-575.
[3] 陈小异,李明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3):178-183.
[4] OISHI S,DINER E,SUH E M,LUCAS R E.Value as a Moderator in Subjective well-being[J].Journal of personality,1999(25):980-990.
[5] BRADBURN N M.The Structure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M].Chicago:Aldine,1969.
[6] 周步成,等.心理健康诊断测验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1991.
[7] 杨小青,许燕.有留守经历高职生主观幸福感与自我价值感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 (7):13-17.
[8] 宋广文,何云凤.有留守经历的中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13 (2):88-91.
[9] 胡会丽,陈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 (5):96-98.
1006-2920(2017)05-0074-04
10.13892/j.cnki.cn41-1093/i.2017.05.013
李迎春,河南财政金融学院(龙子湖校区)教育系教授(郑州 450046)。
2015 年河南省软科学项目“河南省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的生存现状与心理健康问题研究”(152400410113)。
(责任编辑孟俊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