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性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与冠脉造影特点分析

2017-11-01张慧敏牛姜水樊小虎唐卫杰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54期
关键词:微量白蛋白颈动脉

张慧敏,牛姜水,袁 山,樊小虎,唐卫杰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人民医院,新疆 库尔勒 841000)

·临床交流·

女性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与冠脉造影特点分析

张慧敏,牛姜水,袁 山,樊小虎,唐卫杰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人民医院,新疆 库尔勒 841000)

目的分析女性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行冠脉造影并诊断为冠心病的女性患者218例为冠心病组,另选冠脉造影正常除外冠心病的女性患者共182例为对照组。比较二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分析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结果(1)冠心病组高血压构成比、糖尿病构成比、血脂异常构成比、家族史构成比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吸烟构成比、饮酒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冠心病组尿酸、尿微量白蛋白、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高于非冠心病组,25-羟维生素D3水平低于非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中,糖尿病是最显著的危险因素,其次为血脂异常、高血压、尿酸、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尿微量白蛋白,25-羟维生素D3为女性冠心病的保护因素。(4)本研究中女性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主要累及前降支,以双支病变及多支病变多见。结论女性冠心病人中存在多个危险因素,其中糖尿病是女性冠心病最显著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尿酸、尿微量白蛋白、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以及25-羟维生素D3值得重视。

女性;冠状动脉疾病;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

近年来,女性冠心病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中国女性死亡的首位原因。女性冠心病患者在流行病学、易患因素、冠脉造影等方面都与男性有所不同。为此,本文对女性冠心病患者冠脉造影特点和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对冠心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行冠脉造影并诊断为冠心病的女性患者218例为冠心病组,另选取同期年龄匹配的因心肌缺血症状或表现行冠脉造影,但冠脉造影正常除外冠心病的女性患者共182例为对照组。纳入标准:初次入院的患者,有胸闷、胸痛等表现,病史及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不完整,合并严重感染,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自身免疫性疾病或结缔组织疾病等。

1.2 方法

1.2.1 分组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组

一支或一支以上冠状动脉主要分支狭窄50%以上为冠心病组共218例,年龄(66.25±11.42)岁,和冠状动脉主要分支无狭窄的为非冠心病组共182例,年龄(64.68±10.57)岁。

1.2.2 危险因素指标设定

(1)吸烟:根据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吸烟的诊断标准,连续吸烟6个月以上,每天吸烟≥1支,且戒烟不足2年。(2)饮酒史:现饮酒者或曾饮酒者(每月大于1次)。(3)冠心病家族史:患者直系亲属中有心肌梗死或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4)高血压病诊断采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标准[1]。(5)2型糖尿病诊断采用2007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标准[2]。(6)血脂异常采用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标准[3]。(7)高尿酸血症的界定标准是女性>357 μmol/L。(8)低血红蛋白根据美国医师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依据,女性血红蛋白<120 g/L定义为贫血。(9)25-羟维生素D3国际通用标准为缺乏:25-羟维生素D3<20 ng/mL;不足:25-羟维生素D3为21~29 ng/mL;充足:25-羟维生素D3≥30 ng/mL。(10)微量蛋白尿:以尿微量白蛋白<30 mg/L定义为尿微量白蛋白阴性,30~300 mg/L为尿微量白蛋白阳性。

1.2.3 冠状动脉造影采用Judkins法

选择经桡动脉或股动脉途径,按常规操作造影,对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管腔内径狭窄程度进行评价,将分支病变归入所属主支。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的标准,将任一支主要冠脉管腔内径狭窄≥50%定义为冠心病。根据管腔狭窄的数量可分为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及三支病变;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50%~75%)、中度狭窄(76%~89%)和重度狭窄(≥90%)。

1.2.4 颈动脉IMT的检测

采用飞利浦HD-ll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12.0 MHz。检查时探头置于颈部下颌角后方,纵向探查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后壁表现为由相对较低回声分割的两条平行线,其间垂直距离为IMT。连续测定3个心动周期,取其平均值作为颈总动脉IMT 值。左右颈总动脉IMT值的平均值为平均颈总动脉IMT。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两组年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64.68±10.57vs.65.25±11.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高血压构成比、糖尿病构成比、血脂异常构成比、家族史构成比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吸烟构成比、饮酒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冠心病患者与非冠心病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n(%)]

2.2 两组血生化指标以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较

冠心病组尿酸、尿微量白蛋白、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高于非冠心病组,25-羟维生素D3水平低于非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冠心病患者与非冠心病生化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较

2.3 多危险因素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经Logistic多危险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中,最显著的是糖尿病,其次为血脂异常、高血压、尿酸、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尿微量白蛋白,25-羟维生素D3为女性冠心病的保护因素,见表3。

表3 多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4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冠心病组患者共计218例,单支病变72例(33.0%),双支病变65例(29.8%),三支病变81例(37.2%)。轻度狭窄者66例(30.3%),中度狭窄者56例(25.7%),重度狭窄者96例(44.0%)。冠状动脉病变共计332 处,其中受累的冠状动脉以左前降支最多,共133例(40.0%),其他依次为右冠状动脉病变102例(30.7%),回旋支病变94例(28.3%),左主干病变3例(1.0%),一共在128处病变血管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

3 讨 论

心血管疾病治疗以预防为主,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是可防可控的。美国近30年来人均寿命延长6年,其中3.9年归因于心血管病的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预防首先要了解危险因素。Framingham 研究明确了多种危险因素在冠心病发生中的作用,其中主要传统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这些危险因素在女性中高度流行且比男性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或发病率[4]。本研究显示,在传统冠心病危险因素方面,冠心病组高血压构成比、糖尿病构成比、血脂异常构成比、家族史构成比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与上述因素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目前已明确的冠心病危险因素以及风险预测模型得到广泛认可,但是这些已经明确的危险因素还不能更全面的预测冠心病未来风险。因此,一些新危险因子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尿酸升高可促进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氧化和脂质的过氧化,同时伴随氧自由基增加并参与炎症反应,从而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David等研究显示,女性冠心病死亡率和尿酸水平呈浓度相关性,如果尿酸浓度升高lmg/dl,使死亡率增加到14.8%。尤其当高尿酸合并其他危险因素时,可能会进一步损坏血管内膜。NHANES 1研究指出尿酸是女性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5]。本研究发现高尿酸在老年女性中较常见,与绝经后女性激素水平变化有关。高尿酸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临床中需加强对高尿酸血症的防治。

近年来,一些临床研究表明女性血红蛋白低于120 g/L时,冠心病死亡率更高。有学者认为贫血可能是造血干细胞功能缺陷的一种表现,而这种缺陷会影响到内皮祖细胞,进而影响内皮细胞的修复,从而导致粥样斑块的形成。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间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原因可能为样本量不够大,结果出现某种程度的偏倚。

国外的一些流行病学研究报道25羟维生素D3水平下降与心血管病独立相关。维生素D缺乏导致心血管病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影响心脏组织和血管床等有关。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低水平25羟维生素D3在研究人群中普遍存在,低水平25羟维生素D3与冠心病发病相关。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5羟维生素D3是冠状动脉狭窄的独立保护因素。本研究尚存在不足,未进行大规模的临床试验研究,需今后进一步增加相关研究内容,为冠心病的干预及治疗提供依据。

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尿微量白蛋白是冠心病的独立预测因子。这是因为尿微量白蛋白与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改变有关。Zubair 等研究表明,随着尿微量白蛋白的增加,冠心病的风险也随之增加[6]。Hoseini等研究发现微量蛋白尿的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更严重[7]。本研究结果显示冠心病组尿微量白蛋白升高,检测尿微量白蛋白对冠心病的诊断有一定价值。由于本实验是回顾性研究,未能对其机制进行更深的探索,期待以后的研究得出更多有利于指导冠心病临床诊疗的结论。

已有研究结果证实颈动脉IMT的改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着相似的病理生理基础:在多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动脉壁内-中膜发生脂质、复合碳水化合物和血液成分的灶状沉积,平滑肌细胞增生和胶原纤维增多,并伴有坏死、钙化等一系列病理改变。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颈动脉IMT增厚及颈动脉斑块和冠心病相关,可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预测指标。超声技术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有助于早期识别血管病变、预防和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就冠状动脉病变特点而言,在目前已报道的研究中,冠状动脉病变好发部位依次为左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左回旋支、左主干,这主要与血管分布的形态及其所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是冠脉循环所固有的,与性别、年龄、种族无关。本研究结果显示,女性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主要累及前降支,以双支病变及多支病变多见,仅约1/3女性行PCI手术,与国内外相关报道相同。

综上所述,多种危险因素与女性冠心病密切相关,女性冠心病是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女性冠心病大多数病因是能提前防控的。因此,提高人们对女性冠心病的认识,及早控制或减少高危人群的危险因素,有助于减少冠心病的发生。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高血压联盟.高血压防治指南[M].2005年修订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

[2] Expert Committee on the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Report of the expert committee on the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J].Diabetes Care,2003,26(Suppl):5-20.

[3]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5):390-409.

[4] Cobble M.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women [J].J Fam Pract,2014,63(2Suppl):S9-S14.

[5] Fang J,Alderman MH.Serum uric acid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the NHANES I epidemiologic follow-up study,1971-1992.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J].AMA,2000,283(18):2404-2410.

[6] Zubair AA,Abdul KN,Maujid MM,etal.Microalbuminuria in angiographically documente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non diabeticand normotensive individuals[J].Annals King Edward Medical University,2009,15(3):113-116.

[7] Hoseini VN,Rasouli M.Microalbuminuria correlates with the prevalence and severity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non-diabetic patient [J].Cardiol J,2009,16(2):142-145.

R541.4

B

ISSN.2095-8242.2017.054.10512.0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计生委青年科技人才科研项目(2015Y05)

本文编辑:赵小龙

猜你喜欢

微量白蛋白颈动脉
喜舒复白蛋白肽饮品助力大健康
微量Fe元素对氧化钨粉还原过程的影响
缺血修饰白蛋白对微血管心绞痛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缺血修饰白蛋白和肌红蛋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价值
微量行程变大行程的模具调整结构
基于Al2O3纳米粒子的微量润滑铣削冷却性能分析
微量注射泵应用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白蛋白不可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