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引导幼儿在区域建构中走向主体的策略
2017-11-01汤智英
文 汤智英
探析引导幼儿在区域建构中走向主体的策略
文 汤智英
建构区域的过程与区域活动一样,都具有课程的效力,且幼儿都是其中的主角。我们老师应利用区域建构中的每个环节,充分发挥其主体意识与地位。活动前的“尊重”可有效激发他们的建构兴趣;收集活动区域工具材料时的师生“共建”,可使其成为主角;创设环境中的“体验”能让他们通过设计、展示而成为环境的主人,并在其建构的区域中学会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其社会适应性、长远性的发展。
幼儿园;区域建构;主体
区域活动是幼儿个性化学习的一种主要方式,它比集体教学活动更具有“游戏性”,更能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自主发展,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互补、互利并互生。然而在活动区域的建构中,我们老师往往颠倒了区域建构的主体,将自己陷于材料的收集、制作和投放的忙乱之中,而忽略了区域的建构也是幼儿活动的一部分,是一种前期准备。与孩子有关的一切环境、孩子能触及到的一切事物、与孩子接触交往的每一个人都是孩子学习的课程内容。如何轻松建构区域,在区域的建构中实施课程,发挥其有效功能,使幼儿成为课程的主体,我们进行了探索。
一、明确活动区域建构目标——以“尊重”为前提,激发建构兴趣
区域的建构一般源于预设的主题活动、幼儿的兴趣与幼儿日常生活能力的需求。无论源于哪一种,我们都以“尊重”为前提,将其作为幼儿的课程去思考,不仅让幼儿知道其前因后果,更以“体验”为中心,让幼儿参与区域建构的整个过程,使其行动能自我规划和自主经营管理,既能成为我们老师实施课程的助手,更能成为他们自己生活的主角与学习课程的主体。
(一)根据主题启发
《幼儿园综合活动课程》中每个主题都是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成长目标需求与时节特质等设计的。我们会围绕主题核心,以幼儿生活和经验为蓝本,创建适合幼儿兴趣与需求的区域,作为丰富、拓展幼儿课程的一种重要策略。
如中班“我找到了春天”主题活动,春天和冬天有什么不同?春天的花草是什么样的?蝴蝶、蝌蚪、蜗牛有什么特征?我们和幼儿一起探讨、寻找春天。孩子们说,可以找来有关“春天”和“冬天”的图书、故事和以往的活动照片,大家可以进行观察和比对。这样“阅读区”便有了针对主题的内容,孩子们便会带着他们的想法有目的地去找寻相关资料,既为区域建构提供一份支持,更能收获此过程中的思考、责任与激情。
(二)根据材料拓展
“你们有哪些方法来制作、表现春天的美丽?”“按照大家的想法,我们这个区域还需要哪些材料和工具?怎么办?”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幼儿自己准备并建构区域。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幼儿对自己准备的材料具有一定的感知基础,有利于激发活动的兴趣;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幼儿的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三)关注幼儿兴趣
野外踏青后,小姑娘们对飞舞的蝴蝶情有独钟,外套常常被她们披在肩上,成了她们想象中的“翅膀”,在活动室里“飞来飞去”;男孩子迷恋的是会高飞的风筝,他们常会抄起身边的“泡沫”或“塑料袋”就高举跑起……他们的兴奋、期待、失望与屡败屡玩的兴致都一览无余。我们尊重他们的兴趣,并趁热打铁地问:“哪些材料可以用来做蝴蝶的翅膀?蝴蝶的翅膀究竟长什么样?我们怎样把自己变成美丽的蝴蝶呢?”“你们想知道蝴蝶是从哪里来的吗?”通过引导、讨论,美工区、阅读区、科探区、表演区等区域便有了大家感兴趣的内容。怎样准备材料、准备哪些材料也都有了建构的框架与内容。
因区域中内容与材料都源自于幼儿自己的感知和准备,他们对其有经验、情感和思考。这些材料对于他们来说是满足他们兴趣、实现他们愿望的“宝贝”,因此这些区域也就成了他们最爱的活动空间,便不会再有被“冷落”的现象!
二、收集活动区域工具材料——以“共建”为原则,参与建构过程
建立材料库是创设活动环境的前提,它既有利于我们教师的准备活动,更便于提高幼儿自主操作的兴趣,所以我们在实施课程游戏化过程中,首先要关注环境材料和活动空间的设置。
(一)根据日常活动引导准备
每个活动如果都是开始前再准备,就会觉得很麻烦,甚至会因为材料的缺失而放弃。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幼儿共同讨论并建立材料丰富、便于大家取用的资料库,例如,在绘画、手工、游戏、餐点等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使用到哪些材料或工具?这些材料或工具放哪里?怎样摆放才美观、便于取用?怎样保管才不易丢失?
以这样的思路和孩子一起探讨、动手共建材料库,既可以解决日常操作与环境建设的材料问题,又可以使幼儿了解材料库中的各种材料,方便于今后他们的快速取用,还能促进幼儿主动学习材料的分类、整理、保管等各种能力!因此,引导幼儿参与材料库的建立就是引导幼儿关注生活的一门实效课程。
(二)根据指定活动引导准备
为了促进幼儿的责任感、规则感和全方面能力,我们教师必须引进一些活动与区域,为其发展,引其创建,导其活动,使其积累并感悟,其主体仍然必须是幼儿。例如在“生活区”的建构中,我们可以开展剥桔子、切苹果等活动引导幼儿。剥下来的皮放在哪里?引出“垃圾桶”;剥好的桔子需要什么?引出“盘子”;切水果需要什么?导出“水果刀”“砧板”。此外,还要清理桌子、防止衣服弄脏、明确角色……问题交流中还可引出“抹布”“围裙”“厨师帽”等材料和工具。通过这种交流,孩子们既能清楚活动所要提前准备的工具材料,明确活动的操作规则,又能帮助幼儿形成做事的条理性,还能促进良好的行为习惯与生活自理能力。
书到用时方恨少!以上所备的都是常用的工具和材料,对一些特殊材料、日常少见的材料也要如同读书一般,需要依靠一定的储备意识进行长期的积累。如我们外出踏青常会见到一些漂亮的小石头,赴宴餐桌上会看到漂亮的贝壳,削铅笔后会有许多卷笔花片……这些材料虽然一时用不着,但有些手工操作中有了它们就会有完全不同的效果。如果幼儿和家长能一起参与活动区域的共建与材料的收集,和我们一起观察、积累,那我们建构的区域材料会更丰富,空间会更广阔,收效也会更好!
三、利用活动区域创设环境——以“体验”为中心,成为环境主人
课程游戏化的主体是幼儿,环境创设的主体也必须是幼儿,否则就会失去环境创设的价值。老师们加班加点,墙面上、柜子里、垂吊中,到处花花绿绿,看上去都那么精美,然而细嚼起来却是索然无味!
●这样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到底有多少意义?
●它的价值空间有多少?
●我们的精力究竟应该投放在哪里?
环境的创设都应以孩子的“体验”为中心,从材料的收集、设计、评价、保护、更新……每一个过程都是孩子学习、感知、提升的课程,每一个过程都应该以他们为主体,他们才会产生责任感和操作兴趣。
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也注定是两种不同的结果。只有自己创设的环境才会主动去关注,细心去爱护,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孩子与环境的深入对话”,环境才不会仅停留在“观赏”的粗浅层面,而是成为培养孩子良好品行、提高孩子动手动脑能力、促进生活品质的最好平台。
四、建构活动区域实施课程——以“生活”为目标,实现长远发展
教育源于生活,也应回归生活!区域的建构与活动都是为了孩子的生活作铺垫。例如我们的“鲁班工作区”,孩子们在里面不仅可以像鲁班一样学习锯、刨、敲、钉,尝试修理自己的破床瘸椅,学习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还能对园内绿化修剪下来的树枝进行再利用,折、剪、斩、编,加工后成为班内美工区域中的作品展示框架,用废旧衣布编成七彩木桥,还有求助老师挂在树上的串排绳木爬梯……因为材料源于自己的加工,他们似乎格外珍惜,创意迭出。从材料的准备到环境的创设、玩具的制作……孩子们始终都沉浸在这种“游戏”与“生活”交融的区域中。
陈鹤琴先生说:“游戏可以给幼儿快乐、经验、学识、思想和健康”。孩子们在区域的建构与游戏活动中经历着,学习着,思考着,锻炼着,感悟着,尽管付出的劳动没有达到我们理想中的完美效果,但大家却是那般快乐和享受!而且孩子们从中学会了“尊重”,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懂得了爱护公物,懂得了体贴父母;他们学会了“自立”,遇到问题能想办法自己思考,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不再动辄哭闹告状找依赖;他们有了“自信”与“勇气”,经历过后有了底气,有了能力,也便有了自信!
这一切的转变,无需老师耗尽心力!我们只是在尊重儿童的前提下创设了适宜他们的环境,为他们提供了部分工具与材料、保障了他们活动的时间与空间,给予了他们一些支持和帮助,他们便自觉地成为我们课程的主体,老师也从忙乱中解脱了出来!师生间更是多了平和、尊重与交流,整个园所从外到内都让人感觉焕然一新!
(江苏省常州市邹区中心幼儿园)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吕静,周谷平.陈鹤琴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