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吴邵萍: 一切为了让孩子拥有更好的未来
2017-11-01袁红扣
本刊记者 袁红扣 刘 敏
实习记者 唐银浩
人物专访
对话吴邵萍: 一切为了让孩子拥有更好的未来
本刊记者 袁红扣 刘 敏
实习记者 唐银浩
人物名片
吴邵萍,1965年1月15日出生,女,本科,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园长,正高级教师;第九届国家督学,首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教育系统职业道德建设标兵、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宋庆龄幼儿教育奖、南京市新世纪教书育人楷模、南京市名教师、南京市十佳青年教师、南京市学科带头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江苏省学前教育学会副会长、江苏省教育学会评估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实践导师、南京晓庄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兼职教授、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幼儿教育特约研究员、江苏省学前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幼儿教育学科专家委员、江苏省教育信息化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早期教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个人主持研究了“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省规划课题《幼儿园开放性课程的建构》《实现多维良性互动,促共同体和谐发展》《养育视野下的0~6岁儿童一体化亲子课程的构建》,其研究成果均发表或出版,其中“家园共同建构的研究与实践”获得了2013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基础教育类)特等奖。个人发表关于幼儿音乐教育、美术教育、语言教育、园本课程建构、家园工作和0~6岁儿童一体化亲子课程建构等方面的论文百余篇;出版个人专著《幼儿园管理与实践》和《家园共同体的建构》;主编《开放性课程在行动》《幼儿园开放性课程教师用书》小中大班上下6册、《幼儿园开放性区域活动》2~3 岁、3~4 岁、4~5 岁、5~6 岁 4册、《托班课程教师用书》上下册、《0~6岁儿童一体化亲子课程教师用书》《平面贴画》。
在南京市北京东路耸立的梧桐树下,有一处绿地红墙的院落。这不大的院落中充满了暖心的色调,简约而温馨。当你走近时,便会隐约听见里面传出的欢声笑语。这里,就是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园长吴邵萍从事幼儿教育工作30余年,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把所有的爱倾注在幼儿身上。她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言传身教,5年中在各地上示范课100多场,取得了显著成绩。她把情感全部洒在幼教事业上,结出了累累硕果。
她爱孩子,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是习惯,兜里揣着纸巾随时为孩子擦鼻涕也是习惯,追着帮孩子整理衣服还是习惯。她爱“充电”,近乎拼命地不断深造,并且不间断地做科研,最终成为幼教专业的领军人物。她爱教师,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所得传授给千万教师,并手把手地培养了大批名师。
教师素质是教育工作的基本保障
本刊记者:众所周知,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是一所优秀的示范园所,在您看来,如何才能成为聪明的园长和成功的管理者?您又是怎样打造这支教师团队的?
吴邵萍:培养教师的首要责任是思想的建设,“定期交流、深入交流、思想碰撞”。如果说,一个老师认为自己所在的团队是积极向上的,那么,这个老师就会不断地努力。如果一个老师认为自己所在的团队是“无所事事”的,那么,这个老师就会表现出两种情况:一是跟随团队“随波逐流”;二是寻找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
前两年,有一个年轻老师要求要加入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尽管当时我已经明确表示北幼是一所对老师要求很严苛的学校,别人在休假的时候,我们可能还在工作,但她还是强烈要求加入。后来我才了解到,这位老师原来所在的园所整体风气不是很好,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这位年轻老师入园后,我发现她确实需要锻炼,所幸她是一位非常上进、努力的老师。通过这件小事就能看出,一个集体好比一座熔炉,在不同的熔炉里会有不同的收获。
本刊记者:您是通过哪些方式对教师队伍开展专业培训和技能锻炼的?
吴邵萍:除了本园教师交流活动之外,我们幼儿园还和南京师范大学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专家教授定期到幼儿园开展培训讲座,让教师不仅在教育实践中得到锻炼,也在心理和思想上得到有效提升。
本刊记者:对于新入园的老师,您更看重他们身上的哪些品质?
吴邵萍:爱心和努力。就幼儿教育而言,教师不一定非要有高学历。不论一个教师过去的水平如何,进了园所就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另外,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让新教师参与幼儿园管理和课程建设,让每位新教师都能感受到自己是幼儿园的主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是有平台表达的,是有听众的,更重要的是能够被管理者采纳的。幼儿园为新教师们搭建了“论道”的平台,大家直抒胸臆,畅所欲言,将自己对园所、对教育的想法坦诚地说出来。除此以外,还有“教师结对”,通过老教师带新教师的方法,让老师们就教育方法、教学模式、沟通方法等问题进行全面的交流、沟通。
建设“家园共同体”,只为孩子更好地健康成长
本刊记者:您认为“家园共同体”的核心是什么?
吴邵萍:在幼儿教育的路上,关于“家园共同体”的构建,一直都是重要的话题。“家园共同体”以促进孩子发展为共同目标,是由孩子的家庭成员及其相关教养人员、幼儿园教师及相关工作人员组成的发展的群体,双方都承担着教育好孩子的责任,有着共同的需求。
在“家园共同体”和“孩子的健康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多次组织园内教师和学生家长开展研讨会。研讨会多次强调,园所和家庭好比两个独立的圆,而孩子就是这两个圆共同的焦点。家园之间的一切沟通核心都是孩子,孩子是家园共同努力的目标。经过多次共同探讨后,我们幼儿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家园共同体”教育模式。
本刊记者:可以为我们介绍一下具体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家园共同体”教育模式吗?
吴邵萍:第一个不同点就是“家长座谈会”。其他园所的都是集体性大型座谈会,而我们的家长座谈会则是小规模的,每次参加人数都控制在六人左右。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与特色,如果座谈会人多了,一来不利于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二来家长也有很多事情,没有那么多时间和老师交流。因此,北幼每次都是小规模的交流会,这样更利于教师与家长深入交流,“对症下药”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培养。
第二个不同点是,我们不会实施“一刀切教育”,一直坚持因材施教。每年园所都会招收百余名幼儿,其中,一些幼儿因为家庭、社会等各种因素,导致其性格上有所缺失,对于这一类幼儿,园所都会要求老师在生活、学习等方面对其照顾得更加无微不至,不容有半点马虎。比如,园所里有个小朋友发展相对迟缓,不爱和其他小朋友交流、玩耍。当时我就和主管老师、家长商量,先从老师做起,每天都来早一点,给他更多温暖的笑容和问候,成为他在幼儿园里的好朋友。结果让人欣慰,这个孩子一点点改变了,在大班学习的一整年里,他不仅和其他小朋友都成为了好朋友,还会主动参与园内的游戏。“家园共同体”这一课题不是指家庭或园所单方面承担教育好孩子的责任,而是需要双方的共同协作和努力。
特色教育,让孩子的成长更具独立性和个性
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自1995年建园以来,不断深化改革,并在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所组成的专家团长期指导下,在与日本、美国等世界各国教育界同行对话、交流的基础上,不断吸纳最新科学与文化发展的成果。从幼儿主体发展需要出发,开放教育的空间、时间,充分利用教育资源,采取开放的管理模式,积极创建开放性园本课程,形成以音乐教育为特色,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化发展的课程体系。
本刊记者:可否再为我们解读一下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的特色音乐教育?
吴邵萍:所谓的“特色音乐教育”已是一个过去式的说法了。园所在创园之初的确是提倡过“特色音乐教育”,但在发展的过程中,老师们逐渐发现,这种定位其实并不太符合幼儿的发展,并且也不是每一位老师都擅长音乐。有的老师擅长美术,有的擅长音乐,有的擅长科学,所以,北幼的策略是依照老师擅长的领域与幼儿自身的性格特点和特长因材施教。具体来说,北幼会举办一些专题课,或经常组织老师去高校进行系统的学习,比如音乐专题、数学专题课等。在专题课上,我鼓励北幼的老师们大胆与专家、教授交流,提升教学的水平。所以,我认为今天应更强调个性化教育、多元教育,而不是所谓的“特色教育”。
本刊记者:这种“特色教育”究竟都有哪些含义呢?
吴邵萍:具体说来,就是自己擅长什么、喜欢什么,就将精力多多投入自己喜爱的领域,更好地实现幼儿的多元发展、个性化发展。我们还邀请了多位教授定期到园所开展专题讲座,一切为了让孩子拥有更好的未来。
记者手记
在吴邵萍心里,奉献、师魂、领头羊等光鲜亮丽的词汇都无足轻重的。在她内心,更注重的是培养幼儿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从细节入手,寸积铢累,江河入海,为幼儿教育付出更多的爱,一切只为让孩子拥有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