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点评
——引领幼儿区域活动质的飞跃

2017-11-01

好家长 2017年10期
关键词:区域目标幼儿

文 鲍 婷

区域点评
——引领幼儿区域活动质的飞跃

文 鲍 婷

本文所指的评价是作为区域活动的一个环节而言,是在收拾整理活动结束之后,教师通过集体或小组的形式,组织幼儿交流、分享、讨论区域活动中的操作经验,以梳理活动、提升幼儿能力水平。要实现评价促进幼儿发展的功能,笔者认为教师应重点解决三方面的问题,即“谁来评”“评什么”“怎么评”。

幼儿;评价;区域活动

提到区域活动的评价,很多人想到的是,区域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点评,最终总结幼儿的活动情况。这种评价常常带有教师的意志,缺乏师幼、幼幼之间的积极互动。

本文所指的评价则是作为区域活动的一个环节而言,是在收拾整理活动结束之后,教师通过集体或小组的形式,组织幼儿交流、分享、讨论区域活动中的操作经验,以梳理活动、提升幼儿能力水平。目的是通过评价实现指导的功能,促进幼儿的发展。在这样的评价环节中,首先,幼儿可以回忆自己在活动中做了什么,看看、听听别人都做了什么,从而使自我评价能力以及对他人评价的能力得到发展。其次,从操作到表达,需要思维的参与,这样,评价过程不仅发展了幼儿思维的概括性、逻辑性,更重要的是,幼儿在与同伴交流、讨论、分享经验的过程中,实现了经验的建构与整合。

要实现评价促进幼儿发展的功能,笔者认为教师应重点解决三方面的问题,即谁来评?评什么?怎么评?

一、谁来评——评价的主体理解

“谁来评?”是解决评价的主体问题。评价环节是为了让幼儿在与教师、同伴互助的过程中获得发展。因此,应本着让幼儿积极参与的原则,促进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分析、概括来积极思考,从而内化新经验。

评价过程中,调动幼儿的主动性非常重要。由于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小班幼儿分析、概括等能力相对较弱,语言表达能力也很有限,评价过程中需要教师更多地进行引领。而中、大班幼儿自我意识不断提高,开始关注同伴,并喜欢通过比较、讨论来解决问题。因此,中、大班幼儿可以成为评价过程中的小主人,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之间可展开自评和互评。

二、评什么——评价的内容前瞻

“评什么?”即评价的内容问题。通过实践中的探索,笔者把评价内容归纳为三个方面,即结合目标来评价,针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个性品质进行评价,结合幼儿执行规则情况进行评价。

(一)厘清目标,结合目标评价

每个区域都有明确的功能与关键价值,也有相应的幼儿发展目标。例如,感知形体、空间关系,促进幼儿搭建水平的提高是建筑区中的关键目标;发展幼儿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塑造人物角色形象的能力是表演区的关键目标;发展幼儿角色意识以及交往能力是角色区的关键日标;培养幼儿对数、量、形、时间、空间的感知能力以及思维能力是益智区的关键日标;培养科学的精神、态度,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初步获得有关生物、材料、自然现象等的知识经验是科学区的关键目标……教师要对区域活动的关键目标与阶段性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在实践过程中,可能会有这些情况:幼儿的发展水平长时间没有提高,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低于区域活动的目标,幼儿的发展水平已超出了教师预设的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幼儿的现有水平与预设的目标之间找到距离,通过评价,引导幼儿向更高水平发展。

例如,《蛇偷吃了我的蛋》故事表演。笔者发现幼儿的角色意识很强,但在运用肢体和语言表现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于是活动区评价时我问他们∶“你们谁演蛇呀?怎么看不出来呢?怎样表演才能让大家一看就知道你在扮演蛇呢?”

孩子们有的说可以戴上蛇的头饰,有的说可以学蛇爬行,还有的提议把舌头伸出来,凶猛一点……当乐乐扭动着身体表现蛇的时候,孩子们都说∶“真像蛇!真像!”讨论中孩子们对角色动作、表情的表现有了更深的认识。

(二)从幼儿出发,针对社会交往能力、个性品质评价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除了要关注幼儿在各区关键目标方面的发展情况,还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社会交往能力及个性品质的发展。我们发现,有时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会发生争执,有时幼儿遇到困难时容易退缩,有时幼儿遇到问题会有急躁情绪,有时幼儿面对困难不会向人求助……与此同时,我们还会发现有的幼儿能克服困难坚持完成一项活动,有的幼儿会通过与同伴商量解决争执,有的幼儿当别人都离开区域后,还在细心地收拾丢在那里的物品……可见,幼儿在社会交往及个性品质方面存在着种种差异。在学前期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对其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而区域活动恰好提供了自由交往的空间,让幼儿的个性得以展现。教师要抓住这个教育契机,在评价环节适时加以关注和引导,真正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以活动“我们的昊天广场”为例。壮壮来到建筑区,和鑫鑫、齐齐一起商量如何分工合作。活动要结束了,很多孩子来观看,都很吃惊:他们怎么搭得这么快!我急忙请孩子们都来听一听他们的介绍。鑫鑫和齐齐说:“是我们一块搭的,所以很快。”我问:“三个人是都一起搭长廊吗?”文文说:“不是,我们分着搭的。一个搭长廊,一个搭昊天圆柱,一个搭大楼。”我及时肯定他们,并提示:“当完成一件任务的时候,几个人一起合作就会干得快,就像今天建筑区的小朋友一样。”

(三)提高活动效率,明规则要求鼓励评价

这里所说的规则包括区域活动的常规及游戏规则。遵守规则是保证区域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并不是为了方便教师,而是为了使幼儿掌握正确的社会交往技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评价幼儿执行规则的情况时,可以采取一些巧妙的策略来使规则变得生动,让幼儿切实体验到遵守规则给我们带来的便捷,从而达到理解规则、内化规则的目的。例如,利用情境再现法,再现不遵守规则的情境,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并寻找答案;利用情境对比法,再现遵守规则与不遵守规则的情境,通过对比让幼儿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利用后果体验法,让幼儿亲自体验不遵守规则的后果,从而把遵守规则内化成自身的需要,从而能自愿、自觉地去遵守规则。

三、怎么评——评价的策略调用

“怎么评”是指评价的策略如何运用。评价的策略虽然灵活多样,但教师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组织评价环节时,因语言交流较多,而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性为主,所以,评价的策略也要考虑多利用直观的方法,最终目的是为了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我们总结了以下方法。

(一)作品分析法

即利用作品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分析作品的关键要素、结构,以提升幼儿经验。例如,分析美工区幼儿的作品、建筑区的搭建作品以及手眼协调区幼儿的作品等。

(二)录像再现

即教师通过录像记录幼儿的活动实况,然后在评价环节针对其中有价值的片段进行回放,并讨论。例如,拍下幼儿表演区的活动情况,组织幼儿讨论应如何表现角色。

(三)情境表演

即教师通过表演再现幼儿活动中发生的问题,引导幼儿进行讨论。这种方法在指导幼儿社会交往行为时使用得比较多。

(四)讨论法

即教师提出有争议的问题,通过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他人的观点进行比较、分析来获得正确认识。

(五)记录分析法

即幼儿把在操作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的结果记录下来,然后在评价环节交流、分享,以获得正确的认识。这种方法在科学区、益智区较为常见。

(六)行为强化法

即教师观察到幼儿活动中积极正确的行为,在活动结束后给予肯定与表扬,以强化正确的行为。

(七)成果展示法

请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幼儿在展示的过程中获得成功和自信。如:故事表演、拼插成果、美术作品等。

在实践的探索中,评价的策略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发现、创新,它要求教师充分运用教育智慧,结合对幼儿活动中的观察,巧妙地加以利用,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天元城幼儿园)

[1]王微丽.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与活动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2]胡惠闵,郭良菁.幼儿园教育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秦元东,陈芳.如何有效实施幼儿园主题性区域活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区域目标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关于四色猜想
分区域
我们的目标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区域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