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四模块课程体系 打造“乐学”课程文化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震泽初级中学特色课程建设综述

2017-11-01

初中生世界 2017年40期
关键词:乐学校本评价

构建四模块课程体系 打造“乐学”课程文化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震泽初级中学特色课程建设综述

自2012年以来,基于对“乐学”理念的哲学思考,我校承继“诚朴”校训,遵循苏州市吴江区教育局课程改革要求,从“乐学教育”文化建设的角度,制定了《震泽初级中学课程改革方案》,构建四模块课程体系,打造“乐学”课程文化。

一、课程目标设定

一是学校特色发展目标。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推进以“乐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建设,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二是学生个性发展目标。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实践、创新等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创造。

三是教师专业发展目标。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打造一支勤于钻研、善于合作、敢于创新、精于反思、业务精良、一专多能,有着较强课程建设能力的教师队伍。

二、课程内容结构

学校将全部课程整合为基础性课程和校本课程两大类。其中,基础性课程即国家课程计划规定的学科课程;校本课程则是学校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根据现有条件和资源、学生现状及其未来发展需要所开发的各种课程。(见表1)

表1

三、课程资源开发

1.国家课程校本化。

一是校本教研整合。

我们以“一个好教研组长就是一个好学科”的理念为指导,以备课组长为核心,进行“底层突破”,以集体备课、课题研究等日常教研活动为载体,深研课程标准与教材,细化课时分配,把握好每一章节、单元、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评价方式,用“增、删、换、合、立”的方法,对教学内容加以调整,优化课程,整合知识点,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找到落脚点;通过网络研修、专业阅读、外出学习、心理健康讲座、拓展培训等外延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找到生长点。

二是学科知识拓展。

我们加强基于学科知识拓展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以促进国家课程标准的细化与落实。目前,每个学科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校本课程活动。例如,语文学科的以加强阅读为特色的“名著阅读与鉴赏”课程,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养成读书习惯为目标的“语文文学常识运用”课程;数学学科的旨在提高七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数学基础知识点过关”课程,以构建学生数学思维体系为目标的“初中数学应用题探究”课程;英语学科的以提高初中生拼读能力为目标的“快乐英语词汇拓展”课程;历史学科的旨在凸显震泽古镇地域历史和文化特色的“震泽历史人物知多少”课程等。

2.校本课程生本化。

为适应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要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我校以人为本、以校为本,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师资情况,研发实施了两大系列校本课程:一是人文系列课程,包括“舌尖上的震泽”“笔尖下的震泽”“镜头中的震泽”等;二是实践活动课程,包括“育英电播”“摄影”“植物栽培”“手工烘焙”等。

3.校本课程地域化。

我校地处蚕丝之乡,蚕丝文化课程资源丰富,乡土氛围浓厚,有些学生家里会逢时种桑养蚕,养蚕卖茧、制作丝棉被是这些家庭的一项重要经济收入来源。因此,我们开发了《蚕丝文化》系列校本教材,包括蚕史、蚕俗、蚕丝被、蚕美等内容,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观察蚕的生长过程、蚕的生活习性,学习制作丝绵被等。

四、课程实施创新

1.做实学习课程模块,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

“乐学”课程与语文、化学、历史、生物、音乐、美术等多门学科存在交集,“乐学”课程的实施不仅能作为各学科知识的延伸、拓展、综合与提升,而且为学科知识的迁移提供了平台,并且,校本课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也能在学科教学中得到解决,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也能在学科教学中得到运用。

2.做宽蚕丝课程模块,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蚕丝课程立足于本乡本土,有助于学生感知家乡的美丽,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为此,我们开辟了蚕桑种植园、建成了蚕丝专用教室、打造了蚕丝陈列室,以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素养、提升创新能力。

3.做活实践课程模块,演绎学生的精彩生活。

为满足学生的多元需要,开阔学生的眼界,真正将“乐学”理念落在实处,学校将原有的社团活动与“快乐周五”活动相整合,打造了育英楼学生活动中心。我们根据学生自身潜能、兴趣、爱好、特长,分别组建了“电子百拼”“巧手妙绣”“航模”“评弹与琵琶”“育英电播”等特色社团。辅导教师或是由本校专业教师担任,或是聘请本校有特长的教师担任。活动项目实行双向选择,由学校提供活动项目菜单,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和自身条件提出申请,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和喜欢的教师,教师也可以选择自己中意的学生。

4.做足人文课程模块,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我们在校园内营造阅读的氛围,努力使阅读成为师生的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自主开发了“笔尖下的震泽”等课程。

五、课程评价体系

1.评价原则。

对于校本课程的评价,我们遵循“四重”“四性”原则。“四重”,即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参与;“四性”,即过程性、激励性、丰富性、多样性。

①评价程序的过程性,即将评价贯穿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全过程,重点评价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积极性,评价学生的参与过程。

②评价方式的激励性,即结合学生的活动过程及活动结果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发挥特长、施展才能,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环境。

③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即根据学生在校本课程中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实践体验、对方法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等进行全面评价。

④评价手段的多样性,即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书面材料评价与学生口头评价、活动展示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多种评价方法。

2.评价内容。

①学校评价。为了保障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我们将学校评价分成三个层面:一是课程开发门类要符合课程方案的要求,课程实施标准要科学适用,既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二是开设的课程数要符合苏州市课程设置方案的要求;三是课程讲义的可操作性要强,过程性资料要齐全。

②教师评价。为了充分发挥评价对教师教学的促进作用,我们把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学校评价结合起来,把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学校每学期召开一次校本课程总结研讨会,评选优秀课程教师,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同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③学生评价。我们将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情况作为学生综合素养的一部分进行评价。一是定量评价,包括出勤率、学习成果等。二是定性评价,主要考量学生在整个课程中的学习态度、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动手能力等方面的表现。每学期末,我们会根据以上记录,采用师生评、生生评、家长评的多元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类,统一登记并存档。学生如有不同意见,可向学校提出,学校负责核实并及时反馈。

六、课程成效与影响

1.促进了学校的整体发展。

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让素质教育的理念深入到每个师生和家长的心里,丰富了学生的生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学校的办学品位也得到了升华,学校先后荣获“吴江区初中教学工作课程改革贡献奖”“吴江区创新教研先进学校”“吴江区文化型特色建设先进学校”等荣誉。

2.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校本课程建设提升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震泽蚕桑习俗”“姑苏邮”“笔尖下的震泽”等课程先后在苏州市吴江区校本课程评比中获奖。

3.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乐学”课程的实施,缓解了学生的心理疲劳,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塑造了学生完善的人格。

(根据“江苏省初中课程建设特色学校”评选活动中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震泽初级中学参评材料整理)

猜你喜欢

乐学校本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论楚国乐律的自成体系及其乐学实践
种下求知乐学的种子
《乐学选集》阅读札记
『淋漓尽致』乐学机器人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