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志愿者在行动
2017-11-01周晓红
□ 周晓红
小小志愿者在行动
□ 周晓红
张芳宁 摄
我们提倡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但孩子的服务意识从何而来?学校的规定、师长的引导都是外因,我认为更重要的是通过其内在的成长发挥作用。孩子就像一棵棵充满生机的小树苗,需要阳光、空气和水,更需要自由的空间。让孩子自己选择,鼓励他们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服务他人,成为独特的自己,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我是志愿者!”
连续几次值周,我的岗位都在食堂。那天中午,一声清脆的“周老师好!”引起了我的注意。原来是我班的小安和小剑两位同学,他们捧着高高的一摞餐盒,正从三楼摇摇晃晃下来,走到二楼放餐具的箩筐旁,小心地弯腰整理。我上前笑着问:“学雷锋做好事呀?”“不,我们是饮食与健康志愿服务中心的志愿者。”小安骄傲地指了指自己的红马甲。哟!她不说我还真没注意。我抬起头,发现还有几个高年级的学生也在做餐盒搬运工。“你们这些志愿者是轮流值班吗?”我好奇地问。“不是,我们每天中午的用餐时间都是这样送饭盒的。周老师,再见,我们还有饭盒没送完呢。”他们一路笑着,又上楼去了。
反思:
在很多人看来,食堂的工作又脏又累,面对食堂里这么一大摞油腻腻的饭盒,每天辛辛苦苦地往返许多趟运送,稍有不慎,还会把身上弄脏。可为什么这些孩子们丝毫没有抱怨,反而乐在其中呢?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成为一名志愿者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当初选择在饮食与健康志愿服务中心当志愿者,也许是出于好奇心,但在整理餐具的过程中,他们通过努力劳动回报学校和社会,增强了成就感。
其次,统一的制服唤起了他们的责任感。红色马夹是志愿者的标志,这样的制服穿在学生身上,有助于责任感的生成。
他们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到自己的价值。食堂工作人员、值日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让小志愿者们获得了认同,他们体会到有付出就有收获。这样的自我成长伴随着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十分有益。
“护花使者”在行动
走进新教学楼,我眼前一亮,两边墙壁上挂着绿色植物:绿萝、常青藤……油光的绿叶从盆边垂下来。在教室走廊上还有很多小花盆,有学校配送的,有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还有孩子们撒下花种种出来的……走廊上姹紫嫣红,成了美丽的小花园。可是,该如何养护这些植物?我们在班队课上展开了讨论。
小弛提议组织一个“护绿小分队”,每天给这些植物浇水。好办法!可谁来担当这个重任呢,浇水的工具又由谁提供呢?办法总比困难多。下午,就有同学带来了两个小喷壶,“护绿小分队”的志愿者们开始行动了。他们每天早晨进校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喷壶给小苗浇水,并在表格上认真地登记。志愿者们轮流值日,每天早晚浇水,一周施一次花肥。
在他们的精心照料下,月季开出了第一朵粉红的小花,凤仙花也张开了笑脸。那些“护花使者”们迫不及待地跑过来向我报告好消息,一下课就围在小花旁欣赏,真是一群热心的“护花使者”!
反思:
很多孩子习惯于理所当然地接受他人的照顾,缺少感恩之心,这样的孩子长大后,面对挫折会表现得极为脆弱,因为他从小没有养成承担责任的习惯,成年后也难以肩负重任。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尽量给孩子创造为他人服务的机会。像“护花使者”这样的体验,大大增强了孩子对服务的认识与理解,让他们收获多多。
首先,“护花使者”们磨砺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别小看这小小的早晚两次浇花任务,稍有疏忽,也许就会有花枯萎,甚至凋谢。不同的花习性不一样,有的喜阴,不能多晒太阳;有的向阳,喜欢光照;有的耐旱,水浇多了反而不利于生长……孩子们要根据特性,及时把向阳的花搬出来晒太阳,放学前收进去,长此以往,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其次,“护花使者”们学会了分享。“护花使者”们就是盆花的主人,一盆花在家里只有自己和家人看得到,带到学校里能让更多的同学欣赏花的姿态,闻到花的芳香,这是多有意义的事呀。他们关注花苞何时绽放,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对他们来说这就是最快乐的事。
再次,“护花使者”们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护花使者”是一个团队,每天浇花、搬花的任务需要大家共同协商完成。这些孩子在担任“护花使者”的过程中,用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影响了他人,促进了自己与他人的共同成长。
给志愿者的提醒
教室里的护花使者、图书管理员都已经陆续到位,可还有不少同学没有争取到“志愿者”岗位,怎么办?我们在班队课上开展讨论,每个同学都申请了一个为大家服务的岗位——关灯、擦门、擦玻璃、掸灰……只要能够想得到的事情都一一落实了。于是,教室里的卫生情况大有好转,中午在校吃饭的同学主动排桌椅,打扫卫生;玻璃脏了,承包人立刻去擦;纸篓满了,责任人马上去倒……即使是课间,卫生巡查志愿者也在检查卫生。我笑着对同学们说:“我们每个人都成了志愿者。”
但孩子毕竟是孩子,新鲜感总有过去的时候,当课间游戏的乐趣远远超过志愿者的劳动体验时,他们也会把自己的职责抛之脑后。看着教室里的卫生情况渐渐变得不容乐观,我和中队干部们商量,仿照学校图书管理志愿者的考核表,由中队长和劳动委员对班级里的志愿者进行考评,定时反馈,及时提醒,督促志愿者们重新找回自己的责任。
反思:
自从学校改革值日制度以来,班级里的卫生情况不容乐观,桌椅横七竖八,不时还有纸屑落在座位旁边。如果一味地批评学生,或给值日生增加劳动强度,都难以从根本上改善孩子的行为习惯。只有让孩子切身体验劳动的辛苦,他们才会珍惜劳动成果,养成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的意识。
我引导孩子们申报为班级服务的岗位,他们自然而然就成了志愿者。每位同学承担自己选择的服务岗位,他们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也许,这种选择并不轻松;也许,他们偶尔也会懈怠。但是,合理的评价反馈制度会及时引导他们明确目标,努力践行自己的承诺,孩子们的服务意识就是在这种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活动中成长起来。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孩子的服务意识从何而来?现在我找到了答案:成为志愿者,培养为他人服务的意识,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强大的推动力。参与,意味着他们承担了一份责任;奉献,意味着他们付出了许多汗水;快乐,意味着他们收获了自我的成长!
在学校、班级组织的一系列志愿者活动中,学生充分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要,良好的公民素养在活动中点滴积累起来。这一切,不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吗?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陈 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