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中国班级建设研究的知识创生
2017-11-01李家成
□ 李家成
参与中国班级建设研究的知识创生
□ 李家成
编者按:李家成教授一直致力于学生发展、班主任工作和班级建设研究,还亲自参与教学实践、调查研究、出国访问搜集第一手材料,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大量的辛勤劳动。此书是坚持学术根基与实践根基相结合的有关班级建设的重要理论成果,主要以学生发展和班级日常生活为核心,着力探究学生、班主任与班级建设之间看似简单却错综复杂的关系,开启学生自我发展的新目标,重塑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新方向,引领具有中国特色的班级研究成果走向世界。
我做过小学班主任,博士毕业后一直在做班主任工作研究,有幸结识许多优秀的班主任。我发现优秀班主任的实践蕴含着宝贵的教育智慧,而他们的读物与作品却似乎无法与教育学术研究相通,且难以进入到教育学术话语系统之中。与此同时,大学与科研院中集中研究班主任、班级建设的学者“凤毛麟角”,学术积累的力量非常薄弱。
事实上,班级·班主任·班级建设研究领域太吸引人了,复杂而综合。我为了更好地投入其中,自2002年博士毕业后,不断参与“新基础教育”班级建设研究,与中小学班主任合作创生新的班级生活;还与《班主任之友》《班主任》和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同行一起,于2014年发起“中国班主任研究”圆桌论坛,迄今已经进入第六届了。这些研究实践给予了我更多信心:中国班级·班主任·班级建设研究领域的知识创生、积淀、传播与更新,是有资源、有空间的。
《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学生发展》一书启动于2011年,是我申报并主持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与学生发展研究”的课题成果。这一课题研究持续多年,非常集中地开展教育实验研究、比较研究、文献研究等。2011至2012年,我去美国访问了一年。这一年,极大地影响了我的研究思路,让我更充分地认识到中国班级·班主任·班级建设的独特性。回国后,我发现国内开始出现“取消班级”“取消班主任”的提法,不禁进一步感受到本领域研究的重要性。
我明确反对简单地模仿西方,认为两个“取消”的做法与想法缺乏理性,有可能造成恶果;从中美两国学生的学校时间、空间、组织结构的差异研究出发,我提出“班级建设的中国个性与世界贡献”的论点;针对人们习以为常却又没能清晰化的“班主任”这一教育存在,我分析了它的制度、工作、主体、文化四个层面;我还在与相关学者的学术论辩中明晰了中国“班主任制”所包含的师生交往制、学生交往制、教师合作制、家校合作乃至家社校合作制等内涵。
对本领域最为系统的认识,就表现在这本书上。我于2013年动笔,持续一年多,2015年此书正式出版。
在写作中,我特别关注两大根基:一是学术根基,二是实践根基。
在这本书的学术关联上,读者会发现大量的学术著作与思想,还有一些直接源自国外文献的借鉴。如我对美国学者PhilipJackson思想与贡献的讨论,即便放在国内教育学研究中,也是有一定新鲜度的;对学习科学研究、国际教育改革研究、评价研究等成果的讨论,均具有国内外学术对话的特征。其中,最核心的理论根基源自“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信念、思想与理论体系。如果读者不愿意接触这些以核心概念、命题、理论体系为特征的学术特质,大概很难真正阅读完本书。反之,如果阅读完了,并有一定的理论敏感性,相信读者会对实践的透析、策划与反思能力实现一次大的转变。
在实践基础上,读者会发现很多“新基础教育”班级建设研究的成果。无论是班会的设计,还是系列活动的开展,抑或是研究方案与结果的呈现及相关量化研究等,都显示出本书不是纯粹的理论著作,而是基于实践改革,指向实践改革的实例解析。与国内班主任研究的相关经验集、案例集相比,本书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来自“新基础教育”的创新性实践。这一流派有着丰富的实践与理论根基,相关合作班主任来自上海、江苏、山东、福建、广东等多个省市。在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我着力实现本领域的知识创生,在该书中提出、论证、表达的观点集中于“班级日常生活”和“学生发展”这两大核心概念。
提出“班级日常生活”这一概念,主要是针对当前学术界和实践界对“班级”内涵的无意识或偏差性认识。在书中,我更多地将不同学科领域对“班级”认识的差异性呈现出来,并在中外比较的背景下相对深入地分析欧美国家学校运行与学生学校生活方式的独特性,试图重建中国班级与学生、教师日常生活的关系,形成对班级与学校、家庭、社会关系的再认识。这一努力集中体现在“导言:班级日常生活的特点”“意蕴:班级日常生活的返璞归真”和“专业:班级日常生活重建的支持体系”三章中。当前很多人习惯性地将班级理解为“教学班”“行政班”的情况下,这一讨论是非常必要的,是学生发展研究的直接前提。一旦我们清晰了“班级”的意蕴,对教育资源的发展,对教育行为的敏感,对自己的实践所具有的重大教育意义,自会跃然而出。
聚焦“学生发展”,该书以结构性的方式详细讨论了学生发展的机制、目标、内容、评价四大问题。我仔细研讨“学生发展是如何实现的”,努力连接与21世纪能力研究的对话,仔细分析班级日常生活的内容如何促成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并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提出了如何对班级生活中的学生发展进行评价等。在书中,我还阐明了“新基础教育”研究中班主任的创造性实践,以理论的视角分析、批判和提出相关研究主题。当中小学班主任也具有类似的视野、思维方式与认知时,班级建设与学生发展的关系会逐步清晰化、自觉化,班主任的价值自觉也会有新的根基。
自该书出版后,我与合作者们还在继续奋斗,大力推动中国班级·班主任·班级建设研究成果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学术对话,努力形成具有中国个性的实践形态与理论体系。
近年来,本人继续推进“基于班级的教育学”的发展,凸显终身教育研究的背景与立意;全心投入班主任工作专业标准的研制,推动“全纳型”“创新型”“生态型”班级的建设;通过家校合作研究极大地开拓班主任工作的社会空间;将都市班主任研究向乡村班主任研究拓展;以综合性更强的学生寒、暑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的变革研究而凸显中国班主任研究的独特性等。
所有这些努力,都在该书中有“种子”。本人期待与更多志同道合者一起创生、积淀、传播和更新具有中国个性与世界贡献的班级·班主任·班级建设研究的实践成果与学术成果!
(作者单位:湖北教师教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