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介入治疗应用于胃癌及胃癌肝转移治疗价值分析

2017-11-01郑冰汝

保健文汇 2017年12期
关键词:氟尿嘧啶栓塞胃癌

●郑冰汝

介入治疗应用于胃癌及胃癌肝转移治疗价值分析

●郑冰汝

目的:探究介入治疗对胃癌及胃癌肝转移的治疗效果。方法:在本院进行胃癌及胃癌肝转移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抽取40例(2015年4月-2017年3月)作为研究对象,并分成两组,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肝动脉灌注化疗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疗效80.0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25.00%对比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胃癌及胃癌肝转移患者实施介入治疗,疗效显著,适合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介入治疗;胃癌及胃癌肝转移治;治疗效果

胃癌属于临床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高、发病率高是该疾病的主要临床特征[1]。由于胃癌患者在早期不会出现明显不良特征,以致于不易被发现,使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间,降低了患者早期治疗的机率[2]。胃癌患者晚期才会有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影响肝患者预后的主要原因为胃癌转移,其中肝转移最常见。为研究介入治疗对胃癌及胃癌肝转移患者临床疗效,现将本院于2015年4月-2017年3月收治的40例胃癌及胃癌肝转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40例胃癌及胃癌肝转移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通过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成对照组(20例)、观察组(20例)两组(所选患者均符合胃癌及胃癌肝转移诊断标准)

观察组(n=20)——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范围(42—75)岁,平均年龄(56.21±5.85)岁;对照组(n=20)——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5例;年龄范围(44—76)岁,平均年龄(58.54±6.02)岁。

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各项基线资料对比差别不明显(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单纯肝动脉灌注化疗进行治疗,具体内容为:在对患者进行皮下穿刺后,再通过肝动脉灌注奥沙利铂130mg/m²+亚叶酸钙300mg+氟尿嘧啶500mg/m²等药物进行化疗[3]。待患者术后第二天,通过静脉滴注方式对患者进行给药(亚叶酸钙300mg、氟尿嘧啶500mg/m²),一个周期为四天[4]。

观察组:采用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进行治疗,在对照组患者基础上再辅助动脉栓塞术,通过使用栓塞剂(250毫克氟尿嘧啶、5-15毫升超液态碘油乳化剂)对病灶进行填塞,直至将病灶完全堵住[5]。患者术后第二天,在患者静脉处滴注氟尿嘧啶500mg/m²、亚叶酸钙300mg,持续时间为四天,一个周期[6]。

两组患者均每隔三个星期重复上述治疗,并在治疗后,检查患者肝功能变化情况,若患者无明显症状,则持续上述治疗,时间为六个周期;一旦患者出现异常特征,应迅速停止用药[7]。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胃癌及胃癌肝转移治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将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疗效用%表示,卡方检验,投入SPSS18.0版软件中进行处理。P<0.05表示对比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没有存在显著差异,p>0.05,详情见表1。

表1 对比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n%)

(2)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下表2。

表2 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变化情况(n%)

3 讨论

胃癌在我国各类恶性肿瘤发病率上位居首位。现今阶段,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等在临床上治疗胃癌及胃癌肝转移疾病方法中使用最为频繁。通常认为,治疗胃癌及胃癌肝转移最直接的方法为外科手术切术,但是由于每个患者的具体病情及恶化程度存在差异,所以导致手术治疗效果也不同。相关报道指出,由于患者在经过手术治疗后,其复发率、转移率较高,所以导致治疗效果不显著。

介入治疗所采取的是在患者血管中直接注入药物,直至病灶。该治疗方法不仅极大程度提高了药物的浓度,还能使药效发挥更为集中、时间更为持久。在对患者进行动脉灌注后,再对其动脉进行栓塞,不仅能够将肿瘤病症的血液供应切断,还能增加药物对肿瘤的作用时间,使病症出现缺血症状,从而增加癌细胞组织对化疗药物的灵敏度,促使组织坏死,提高治疗效果。

通过上述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胃癌及胃癌肝转移患者进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治疗,同对照组胃癌及胃癌肝转移患者进行的单纯肝动脉灌注化疗,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5.00%较对照组35.00%无显著差异,p>0.05;在治疗总疗效方面,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疗效80.00%显著优于观察组25.00%,p<0.05。

综上所述,将介入治疗应用于胃癌及胃癌肝转移治疗中,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单位:瑞安市人民医院介入科)

[1]赵磊,赵占伟,魏东耀等.中晚期胃癌介入治疗现状和研究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11):180-181.

[2]宋杰,王黎洲,李兴.中晚期胃癌行介入灌注化疗栓塞术的疗效评估[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4,23(11):996-1000.

[3]赵峰.晚期胃癌患者术前选择性动脉内介入治疗[J].当代临床医刊 ,2015,28(2):1312-1313.

[4]宛新安,周勤,韦永明[1]等.胃癌肝转移治疗方法探讨及近期疗效评价[J].安徽医学,2014,35(2):186-188.

[5]胡晓.胃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生存分析[J].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7,30(2):169-172.

[6]卫勃.胃癌肝转移的机制[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4,17(7):728-729.

[7]陈伟(翻译).胃癌肝转移患者的预后分析[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4,17(2):174-174.

猜你喜欢

氟尿嘧啶栓塞胃癌
氟尿嘧啶联合白介素II局封治疗多发性跖疣疗效观察
青年胃癌的临床特征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及5氟尿嘧啶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介入治疗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术的护理体会
P53及Ki67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介入栓塞治疗肾上腺转移癌供血动脉的初步探讨
体外膜肺氧合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血红素加氧酶-1的表达对氟尿嘧啶诱导食管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胃癌组织中LKB1和VEGF-C的表达及其意义
胃癌组织中VEGF和ILK的表达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