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惊世神奇“大贵州滩”

2017-11-01陈履安图片提供魏家庸

乡村地理 2017年1期
关键词:罗甸同位素贵州

文/陈履安 图片提供/魏家庸

惊世神奇“大贵州滩”

文/陈履安 图片提供/魏家庸

Just like the hand of god continuously press the shutter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is geological movement, this period of history was complete preserved here.

>>摘要 就像上帝之手在地质运动的过程中没有间断地按下快门,这段历史在此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经刘宝珺院士介绍,贵州省地质局同意,由地质学家魏家庸和贵州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的多位年轻地质专家(喻羑艺、肖加飞、王红梅、罗永明等),开始同国际著名碳酸盐沉积地质学家、美国堪萨斯大学的Paul Enos教授(美国地质学会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建立了贵州三叠纪地质—古生物的合作研究项目。

贵州省不仅保存着全球最壮观、最完美的三叠纪大型碳酸盐岩台地,以及与之相伴的、挺拔高耸于水深两千多米的次深海盆地内的孤立碳酸盐岩台地(大贵州滩),而且还蕴藏着极其丰富多彩的三叠纪海生爬行类与无脊椎动物化石,科学研究价值极高,在全球范围内可谓得天独厚。因此,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又有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三一大学、加拿大地质研究所等单位的教授、研究生,甚至高年级大学生,相继参与合作研究。

在 此 基 础 上,1998年D.Lehrmann、魏家庸、P.Enos在国际重点学术刊物上联名发表文章,将位于中国贵州南部罗甸—平塘一带、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一套连续、发育完整的碳酸盐岩台地,正式命名为“大贵州滩”。紧接着又在“大贵州滩”上取得了全球最连续、最完整的早三叠—晚三叠世初期磁性地层、牙形石生物地层、碳同位素地层、早—中三叠世地层分界的火山灰年龄测定、二叠纪末生物灭绝后三叠纪生物复苏等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为国际三叠纪地质—古生物研究提供了多学科、高分辨率的年代对比依据。其中的碳同位素地层研究成果,于2004年7月23日由美、中、加科学家联名,以《二叠纪末生物灭绝后复苏过程中的碳循环扰动》为题,在世界权威刊物——美国《科学》周刊发表。文章分析了大贵州滩早—中三叠世(距今2.5~2.3亿年) 碳酸盐地层中记录的碳同位素组成变化和生物复苏特点。认为该地区早三叠世碳同位素出现异常频繁、剧烈地正、负向偏移,至中三叠世最初期,上述偏移突然结束,之后碳同位素变化很小。二叠纪末生物灭绝事件之后,大贵州滩地区在早三叠世表现为蓝菌(地球上最原始、低等的微生物)、小个体软体动物和有孔虫占统治地位、品种单调的海洋生物群;到中三叠世生物多样性和数量开始迅速增多,显示出生物复苏加速的特点。这与世界其他地区三叠纪生物复苏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大贵州滩”位于罗甸——平塘境内,北界在边阳——克度南侧,板庚——大小井为其南界,西抵罗甸木引乡东侧,东达广西中堡苗族乡。在卫星照片上“大贵州滩”范围清晰可见。

参与“大贵州滩”考察的外国专家惊喜不已。

上述研究表明,早—中三叠世碳循环与生物多样性之间存在某种相关性,与新元古末—寒武纪初(约5.4亿年前) 碳循环与生物多样性特点相吻合,碳同位素异常扰动与生物复苏缓滞、碳同位素长期稳定与生物复苏加剧相对应,从而证明了早-中三叠世全球性碳同位素组成具有共同的特征。该研究成果一经发布,即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地球生命演化史上,曾发生六次重大的生物灭绝事件,其中2.5亿年前二叠纪末期的那一次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其结果导致超过90%的海底生物在短时间内灭绝,只剩下少量低级的生物。此后在三叠纪,这些生物至少经过400万年的时间才逐渐复苏。长期以来,地质学家们都在寻找导致这次生物灭绝事件的原因,努力解答此后生命的复苏过程何以如此漫长。而隐藏在地球某些角落的地质标本就成了他们索求“密码”的“藏宝图”。

“大贵州滩”就是这种“角落”。它之所以被国际地质学界誉为“研究三叠纪的宝地”,是因为该区域集中展示了二叠纪到三叠纪地质变化和生命演化的过程。魏家庸先生曾形象地说,“就像上帝之手在地质运动的过程中没有间断地按下快门,这段历史在此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据地质专家分析,当今大山纵横的贵州高原,2.5亿年前是一片汪洋,沉在1700余米的深海中,而罗甸一带的边阳、板庚到紫云、平塘,延伸至广西,却是一块隆起的碳酸盐孤岛,在只离海面约10—20米以下,形成浅滩环境,生长在浅滩上的浅海生物,丰富多样,大灭绝事件发生,这孤岛就记录了详细的信息。

综合多年来的研究成果,魏家庸先生指出,贵州三叠纪地质—古生物遗迹景观资源的特点拥有六个世界之最:全球最宏伟、演化历史记录最详尽的三叠纪浅海—次深海过渡带;全球保存最系统全面的三叠纪海陆变迁遗迹景观;全球保存最好,研究程度最高的三叠纪孤立碳酸盐岩台地;全球最丰富多彩的三叠纪海生爬行类—海百合化石群;全球最早、最大的三叠纪管壳石(Tubiphytes)生物礁;全球最好的早三叠世深水遗迹化石群。他强调说:“这些遗迹景观是世界级的自然遗产,应加以保护并据此创建贵州三叠纪世界地质公园。”

中国地质大学童金南教授多次到大贵州滩调查,他对贵州的地质资源大为感叹:贵州丰富的地质资源尤其是三叠纪沉积物,既完整又连续,保存的地质演化、生物复苏信息最为珍稀。大贵州滩完全有条件向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申报GSSP(即全球层型剖面和点[GSSP],俗称“金钉子”[Golden Spike],是全球确定唯一的点位,作为国际对比标准)。利用大贵州滩和其他的地区连成片,可以建成世界级的地质公园。

岩石中呈现的古生物化石。

(责任编辑/孙晋楠)

猜你喜欢

罗甸同位素贵州
罗甸玉“悬案”
贵州,有多美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同位素》变更为双月刊暨创刊30周年征文通知
『贵州小三亚』——罗甸
相约红水河
滴水穿石
《同位素》(季刊)2015年征订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