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因素的理论和方法在中医翻译中的应用

2017-10-31郎涛

校园英语·下旬 2017年11期
关键词:交际翻译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中西文化的紧密交流,医学文献翻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也在不断发展。中国医学文化和其他国家的文化一样都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并且中国医学文化拥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语言特点。本文通过举例分析对中医翻译中的文化因素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归纳,试图从中找到将中国医学文化典籍翻译为英语所应遵循的方法与规律,这将在思路与方法上为中医著作翻译的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语义翻译 交际翻译 归化与异化 语言文化因素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蕴含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对中国的发展与繁荣至关重要,作为一门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生命科学,中医的内容不仅包括古典文献知识,还包括语言医哲交融知识,同时中医语言富含修辞,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中医文献和典籍的翻译方法和理论研究也在不断进步,在实践过程中医英语翻译的一些问题也日益突出地表现出来。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医文化不同于西医的缘故,当今中医翻译界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应用各种翻译理论知识和方法,达到中医文化翻译的准确性,让西方人正确了解和洞悉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医翻译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都很难和源语达成百分百的忠实,因此在很多中医翻译书籍中译者都会采取加注的方式对译文进行翻译补偿。但若注解过多,势必会影响阅读体验。在翻译时,如何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掌握各种方法的度,是考验译者功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医典籍的外文翻译历来被许多学者分析研究,基于中医典籍蕴含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并承载着文化和语言的传承和传播,译者在翻译中医典籍时势必要考虑到译文的通俗易懂。因此,在翻译中医典籍中文化因素不容忽视,译成的中医典籍不仅要让西方人在阅读时更加理解和明白,又要在西方人面前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高深。

随着全球经济快速的发展,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语言交流也越来越紧密。中医文化的传播形式不仅产生于不同语言交流中的接触中,也在现代语言理论的推动下不断发展进步。中医翻译需要有一套适应其自身发展的理论体系,这就不仅要求灵活运用普通的翻译理论,而且还要借鉴西方经典的翻译论文中的精华部分。因此,通过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对比,以不同的文化影响因素理论为基础,从中医的文体和词汇构成中,找出将其翻译为英语所应遵循的方法和规律,从而可以构建起中医文化更具体的翻译方式。因此,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将相关文化因素的理论方法应用到中医文化翻译上,利用相关的中西方文化因素方面的翻译理论为研究中医古典文化的翻译提供理论基础,不断地创新中医文化的传播方式和形式,使得我国的传统中医文化具有更加丰富多彩的传播内容和形式,这对中医文化的英译和促进中医在国外的传播方面有一定的实际应用意义。

二、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中医翻译中的运用

在对待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时,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种翻译方法,这两种方法是纽马克基于语言的表达、传信和召唤三个功能归纳得出的。纽马克认为,根据思维、言语和翻译的关系,思维是建立在词、词组之上的,语义翻译也同样如此,但是交际翻译则是以句子为单位的。语义翻译要求尽可能地贴近原文,从形式、结构和词序方面接近原文。而交际翻译则是努力让译文读者产生和源语读者产生相似的阅读感受。纽马克还认为,不能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完全对立起来,因为在实际的翻译中,常常要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虽然有人将文本分成“召唤型”文本、“信息型”文本或“表达型”文本,但现实翻译中单一类型的文本几乎是不存在的。各类型文本总是相互交织在一起,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因此任何文本都会不同程度地运用到两种翻译方法。

同样,在中医翻译中,也要正确运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者既有对立又有统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使用,但也要掌握两者的度。国内原虹等人认为翻译不可能只单独使用某一种方法,不能脱离原文的评价,而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者经常交替使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两者在表达形式上也有差异,通过语义翻译得出的译文不仅在内容上更加忠实原文,在形式上也和原文更接近,并照顾到原文的谐音效果,但表達效果未必很好。而交际翻译则恰恰相反,会重效果而轻内容。在处理交际翻译和功能对等关系上,国内郑岚等人认为在医学文献英译的过程中应用功能对等理论结合交际翻译理论作为翻译原则,他们认为英语中一些构词特点,习惯用法和一些复杂句子的语法结构,在汉语中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表达方式。因此在翻译医学文本时,要力争向目的语的读者传达所有的信息。此时可以在交际翻译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翻译,但要遵循功能对等的核心,即“译语接受者对译语信息的反应和原语接受者对原文信息的反应基本相同”,因此在翻译中尤其要注意信息功能的发挥。

早期西医名词传入中国时,当时的学者就利用中医名词术语对这些西医术语进行翻译。因为如果再造一套全新的词汇来翻译,势必会给记忆和传播带来很多不便和麻烦。而如今中医英译,我们也可以采取类似的方法,即“比照西医,求同存异”,这种译法也属于交际翻译的范畴。这可以快速让外国读者了解明白中医的内容,促进中医在海外的传播。这种翻译的中医术语有“大肠”、“膀胱”、“子宫”、“心”可分别翻译成“large intestine, urinary bladder, uterus, heart”。而对于极其复杂难懂而枯燥的中医词句,很难将“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天地合气,命之日人”、“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直译成通俗易懂的英语。他们利用交际翻译法,将其分别翻译成“Weak physique is susceptible to diseases”, “Man has emerged from nature”, “Qi and blood inter-depend in circulation”。

三、归化和异化在中医翻译中的运用endprint

“异化”(foreignization)和“归化”(domestication)是一对互相关联的对应概念,是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韦努蒂(Venuti)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形》一书中提出来的。“异化法”更加倾向于源语文化,而“归化法”则更倾向于目的语文化。异化是让读者靠近作者,而归化法则让作者靠近读者。如赞助商的意见或市场因素可能会让译者更加偏重目标语文化及读者的反应,此时译者会倾向于使用归化翻译,而如果译者和赞助商更加注重源语文化或想要特意保留异域性,则会倾向于异化翻译。韦努蒂提到的“归化”和“异化”为我们翻译提供了指导性意见,但具体如何执行“归化,异化”策略还需进一步的研究。高凤江等人认为,不管何种翻译策略,都必须要重视文化这个大语境,思考语言本身这个有本质意义的主体存在。翻译研究视野中应该包括翻译过程、执行标准和效果评价。

熊启煦等人认为异化和归化是对立统一的,两者既有差别,又应配合使用。异化和归化各有优劣,适用的情况也各不相同。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归化一般经常采用的办法,这和读者的情况和译者的特点以及是分不开的。而异化常用做归化的辅助手段,在翻译过程中,如何把握归化和异化的程度,如何掌握分寸,也是对译者功力的考验。就中医翻译而言,译者应该将中医语言特点、目的、源语和目的语的语言特点、民族文化等种种因素考虑在内,合理运用两种策略。从而高效地实现源语和译文的对等。同时,译者还要合理掌握异化和归化的度,避免影响译文质量。

中医翻译似乎正经历一个“归化-归异并存-异化逐渐转变”的过程。国内专家也努力和国外专家进行沟通交流,争取在归化和异化方面取得一致意见,以便更好地留中医独有的文化、人文色彩,同时也能实现高效输入,有效交际的目的。在中医文本层面的英译上,国内的梁俊雄和王冠军等人应用异化法对《素问·灵兰秘典论》中的“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进行了翻译,他们认为译为“ The gallbladder seems to be an upright officer who is in charge of making a decision” 不如译为“The gallbladder is in charge of making a decision, which seems to be an upright officer”更能迎合英语民族的思维特点。

四、语言文化差异理论与中医翻译应用

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让中西方文化负载词的含义存在很大差异。例如颜色和动物,亲戚之间的称谓。另外,通过语言文字也可以发现不同国家的不同民族特性,如中国人讲话谦虚、委婉与西方人讲话直率坦白。生活环境和习俗差异会导致不同民族的人们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不同。比如中西方在如何对待动物这个问题上就有很大差异。因此,对于中英文行文上的三大差异(即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语多名词,汉语多动词;英语多同义词替换,汉语多同字词重复),译者必须要予以重视。

在翻译中医时不仅要注意中西方语言行文方式和表达习惯的差异,还应该结合中西方生活习惯和人文习俗方面的差异。例如中南大学的何敏等人对中医术语中的五脏进行翻译时就应用了语言文化差异理论,她根据中医理论认为,人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脏腑的生理功能都能够通过其精神、意识和情志活动表现出来。如《灵枢·本藏篇》云:“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也。”她认为这里的五内是指人的精神层面而不是表面上的实际的身体器官,所以就不需要把“五脏”翻译为“Fei-fu organ”,因此可以根据中国的习惯将其译为:“Her heartwas heave becauseshe had not repaid the care lavished on her”,而“五内”被活译成“心”。另外,她还从西方人的习惯方面考虑,将人脑认为是统治身体和精神的中枢部门,从而译为“mind ”,所以上文便可翻译为“The consciousness that sheowned the stone something for watering her began to prey on hermind and ended by became an obsession”。

五、结语

文化因素和方法贯穿于中医翻译的始终,这对中医古典书籍的翻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有关中西方文化因素方面的翻译理论为研究中医古典文化的翻译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通过不同译者对在中医古典书籍和术语的译本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的文化因素在中医文化翻译过程中的发挥。随着今后对中西文化转向方面的翻译理论的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文化因素方面的翻译理论在中医古典书籍的翻译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贾玉.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研究及应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2):69-71.

[2]陈艳辉.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原则在英诗翻译中的运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3,(3):277-279.

[3]原虹.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3,16(2):1-2.

[4]郑岚.交际翻译理论与动态功能对等理论在医学英语翻译中的应用[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4):142-144.

[5]谢娟,王瑛.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中医英语翻译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9,7(11):1093-1095.

[6]高凤江.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选择的理性和习性原则[J].语言与翻译(汉文),2005,(4):55-58.

[7]熊启煦.翻译的归化与异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26(8):342-345.

[8]孙常亮.从认知的视角看习语翻译的归化与异化[J].科技信息,2011,(15):266-303.

[9]侯跃辉,丁年青.求同存“异”,殊途同“归”-论中医英译中的异化与归化[J].中医教育ECM,2013,32(3):75-77.

[10]石楊.浅析中西语言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8-19.

[11]张丽.论英汉语言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的运用[J].中国报业,2017,(8):92-93.

[12]李永安,王萱.英汉语言差异在中医翻译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2011,31(7):991-993.

[13]索朗旺姆.语言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J].西藏大学学报,2006,21(4):112-114.

[14]何敏.谈谈如何在翻译中保留中医术语的文化色彩[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24(4):33-35.

作者简介:郎涛(1988-),女,安徽安庆人,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6级翻译硕士英语笔译专业。endprint

猜你喜欢

交际翻译
基于纽马克语义和交际翻译理论的中医文化英译方法研究
把握差异,对症下药
交际翻译理论下的新闻英语翻译方法
彼得·纽马克翻译方法在商务谈判中的特点
从目的论原则看商务口译中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公示语翻译探究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区别及应用
论言语行为意义理论指导下的交际翻译
交际翻译理论视角下的菜肴名称翻译
论iPhone 6产品页面的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