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同情心缺失现象的思考及其教育对策
2017-10-31陆菊娥
陆菊娥
摘要:同情心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重要途径,然而,当今小学生的同情心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培育小学生同情心,要求社会成为积极培植小学生同情心的土壤;家长成为孩子言传身教的榜样;学校把同情心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教师成为学生同情心教育的主要责任人。
关键词:学生;道德缺失;失德成因;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9-087-1
一天中午,班上一位姓周的学生被别班的学生打得鼻孔出血,旁边围观的同学看热闹般叽叽喳喳,围而不散,甚至不少学生幸灾乐祸,以此取乐。笔者对此现象感到十分惊讶:面对同学受伤流血,不仅没有一点同情心,而且还有人戏谑地高喊:“要吃猪血找小周!”
以上案例并非个别现象。随着周围大环境的影响,小学生道德的缺失正呈愈演愈烈的态势,令我们教师和家长揪心不已。小学生群体日益暴露出的种种问题说明,改革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和方式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一、社会要为小学生创设一个同情心培养的环境
道德情感的培养是以同情心为基础的,如果离开了同情心,那么德育也就显得抽象、空洞和没有活力,因此,同情心就需要从小学开始培养,从而提升中小学德育的有效性。
从心理学上讲,6~12岁的小学生是培养同情心的最佳期。到10至12岁的时候,孩子们的同情心从认识的或直接看得到的人身上扩展到陌生人身上。这阶段被称作抽象同情心阶段。孩子们对处于劣势的人,无论是否生活在同一社区或同一家庭,都能表示同情。对此,我们要抓住这年段的有利教育契机,开展同情心教育。我们社会要为儿童创设一个同情心培养的环境。
其一,电影、电视、广播、图书等媒体要积极为儿童创设健康成长的环境,远离暴力,要宣扬真、善、美,传播仁爱思想。
其二,社会要加强对公共场所的精神文明建设,禁止儿童进入容易获得暴力信息的网吧、酒吧、夜总汇等。
其三,社区街道在寒暑假和节假日要积极为小学生提供“献爱心,送温暖,乐做仁爱小天使”的活动,例如组织小学生走进养老院为老人讲故事,送礼物、表演节目等活动,对灾区学生开展“手拉手”和捐款、捐学习用品活动等。
二、家长应成为孩子言传身教的榜样
常言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因此,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家长要做到:
首先,家长自身要改变负面市场经济下的教育观,要把同情心教育作为学会生存的技能之一。在当前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家长重知识和技能教育,忽视同情心教育,片面地认为孩子要学会生存,从小就要在同伴面前不能被欺负,要学会“狠”,要与人学会争斗,别人打你,你也打他,不要做好人,更不要同情弱者,否则做老实人会吃大亏。因此,家长要认识到没有同情心的孩子往往得不到多数人的支持,很难与人交往,往往会孤立,所以,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同情心教育,使孩子从小同情弱者,拥有很多朋友,有好的人缘关系,因为这是人学会生存的重要技能之一。
其次,家长要成为孩子同情心教育的榜样。孩子很大一部分生活的经历是与家长在一起,因此,家长要把同情心教育融进日常点滴的言行中。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外面;无论在言语上,还是在行为上,家长始终要做到言行一致,给周围的人要给予同情和爱心,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
再次,让孩子在给予爱心中培育同情心。要经常引导孩子参与各种爱心活动,例如给丧失劳动能力的乞丐给一些自己的压岁钱,给年老的孤寡的老人做一些爱心活动,给学习困难的同学热心辅导等,这些行为都会得到被帮助的感激之情,从而使自己感受到: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感觉到一种被人尊重的愉悦,最终体会到同情心和爱心是种高尚的情感。
三、学校要把同情心教育融进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
要有效开展同情心教育,就要走出机械的德育课堂形式,走进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给德育情感教育注入汩汩活力。
首先,同情心教育要从学生身边的事做起。学生要对遇到生活和学习困难的同伴提供温暖之手,对他们的困境要学会“换位思考”,急他人所急,帮他人所困。
其次,学校要在少先队主题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升旗仪式等各类活动中把同情心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道德情感教育赋予生命活力。
再次,学校要引导学生尊重一切动物的生命,细心观察各类动物可爱之处,培养仁慈心,以爱护各类小动物,学会换位思考。
四、教师要成为学生同情心教育的主要传播人
课堂教学是同情心教育的主渠道,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和引领者,因此,教师要灵活发掘教材中的人文素材,利用学生中的鲜活资料,拓展教材,捕捉校外资料,使同情心教育有声有色地展开。
首先,教师要机智地利用贴近儿童的鲜活资源,摆脱空洞说教的形式,提高同情心教育的有效性。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德育形式由于机械、死板、抽象等而显得效果不佳,远离学生实际,因此,学校教师如何用生动、鲜活等贴近学生实际的教育内容是当代教师要思考的问题。
其次,教师要对同情心的同学给予及时表扬和激励,树立正確的道德情感。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及时强化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方法。当教师注意到学生有善良的道德行为时,要及时给予表扬,使学生知道乐于奉献、富有同情的人会得到尊重,从而激发爱他人的情感。
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观察和想象处于困境者的遭遇,以培育同情心。大家知道,理解别人的感情、关注别人的需要和感受、富有同情心是良好道德感情的核心。
因此,关注孩子的道德情感,使孩子从小养成对弱势群体——小动物、贫困人群、遇困人群等的同情和关爱之心,这必然会培育他们的同情心,增强他们的道德情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