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打造全国重要文化创意中心

2017-10-31

唯实 2017年10期
关键词:创意设计南京人才

当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骨干文化企业和创意文化产业。南京市委、市政府《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南京市规划》明确,南京将打造科技创新中心、文化创意中心、长江航运物流中心、区域金融商务中心。站在新的发展起点,面临新的形势任务,南京要进一步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打造全国重要文化创意中心。

一、南京打造全国重要文化创意中心的必要性

在新的发展阶段,国内外宏观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中央对苏南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在此背景下,南京打造全国重要文化创意中心,对于实现以文化创意为基础和驱动的城市创新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战略驱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国家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国家战略,把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提升到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地位,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建设、苏南现代化创新示范区也为南京文化创意产业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创造条件。加快技术化、信息化和都市化发展速度,有利于南京在产业分工和区域发展中占据优势位置,为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和科技研发的坚实保障。

苏南现代化助力文化创意提质升级。经过“十二五”的跨越发展,南京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明显进步,在科教资源、城市功能、未来发展空间等方面,相对于苏南友邻城市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要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绝对优势,全面挖掘和凸显自身的文化特色,充分依靠文化创意与设计业发展迅速提升这一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核心所在,加快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加速文化创意与传统工业的融合发展,提升南京文化竞争力,全面打造不同于友邻城市和同级别城市的南京文化特色,在创新型城市建設方面,为全国、全省提供示范。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产城一体化发展。“十三五”时期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五年,产城一体化发展是建成全面小康的重要保证。创新型城市建设要求南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既关注经济发展,更聚焦城市发展品质,在促进产业集聚、加快产业发展的同时,把城市作为载体,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全面实施产城融合发展战略。建设全国重要文化创意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正是南京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产城一体化发展的应有之义。

二、南京打造全国重要文化创意中心的基础

日渐聚焦的交通枢纽经济提升文化创意发展能级。作为江苏省省会,南京拥有禄口国际机场、江海联运港口、高铁南京南站等综合交通枢纽,轨道交通建设明显加快。伴随产业结构深度调整,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叠加,南京枢纽特性越发突显。在这一背景下,南京市政府积极抢抓国家战略机遇,着力聚焦和大力实施枢纽经济战略。在实现临港经济快速、高效发展的同时,南京城市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城市品质进一步提升,城市创新功能和国际化功能逐步彰显,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能级也因此得到加速提升。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奠定创意设计文脉基础。南京是一座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传统精粹与文化活力水乳交融。50万年的人类史、2480余年的建城史和450多年的建都史串起了南京文化的浩瀚辉煌,形成了南京文化的独特基因。丰富的历史遗存、多样的传统文化、独特的城市气质为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肥田沃土,为南京建设全国重要的文化创意中心提供了立体多元的文化体系,是南京凝练城市精神、打造城市名片、树立城市形象的根基和源泉。

雄厚的科教人文力量提供源源不断的智慧清泉。南京拥有高等院校54所,研究生培养机构31个;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量居全国第一;国家重点实验室25所、国家重点学科169个、两院院士80人,均居全国第三。南京市长期重视文化创新人才培养。每年设立3000万元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资金,扎实推进“321”文化领军型创业人才计划。雄厚的科教人文力量为南京市创意人才培养、集聚和交流提供了丰厚的土壤,是南京市创意活力激活、创新能力释放、创意阶层培育的根本和源头。

卓越的文化发展成绩加快文化创意要素集聚。“十二五”期间,南京市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2012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1%,文化产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支柱产业;2014年,南京市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首次成为文化产业第一大门类,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16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6%。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显现。2015年,营业收入5000万以上的文化企业共400家,营业收入1亿元以上的文化企业共190家。园区空间溢出效应凸显。2015年,南京市共有12个国家级、18个省级、15个市级文化产业园区。扎实的文化产业发展成绩,为南京进一步激发创意创新活力,培育新兴文化业态,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南京打造全国重要文化创意中心还面临着许多困难:一是创意城市形象定位尚不清晰。南京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但一直缺乏整体文化定位,很难给人留下气质独特的城市印象和特色鲜明的文化标志。二是主导创意产业优势有待挖掘。2014年,南京市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跃升为文化产业第一大门类,但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力度还有待增强。三是城市创意氛围营造尚待加强。南京拥有丰富的历史遗存和独特的城市气质,伴随现代生活方式的不断渗透,如何通过规划设计和创意融入,在城市公共空间中传承城市记忆,保障市民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还有待在城市功能拓展、空间优化和创意营造等方面有所突破。四是文化资源产品转化活力不足。文化积淀深厚未必能始终引领文化发展潮流,如何持续地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并在日渐激烈的地区竞争中保持前列,是南京面临的紧迫课题。endprint

三、全面建设全国重要文化创意中心

按照《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南京市规划》、《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南京市创意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和功能区发展规划(2016—2020)》相关部署,坚持创新驱动,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创意理念推动,坚持创意资源注入,持续激发和释放文化创意活力,不断提升南京文化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将南京建设成为文化多样、包容开放、充满活力、宜居宜业、令人向往的世界文化名城。

1.发展目标

一是全國重要的文化创意内容生产中心。到2020年,建成全国有较强影响力的数字影音娱乐产业基地、长三角地区仅次于上海的数字影音娱乐中心,建成全国一流、长三角重要的创意设计中心,建成全国一流的数字出版产业高地、新媒体之都和会展名城。二是全国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融合中心。到2020年,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实现专业化和品牌化发展,创意设计与制造业、建筑、旅游、体育、现代农业等行业深度融合,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对传统产业及相关产业的价值增值、品牌提升功能得到加强,创意设计服务链条得以完善。三是全国重要的文化创意人才集聚中心。到2020年,建立符合创意人才特点、科学合理、完善的创意人才认定、评价和奖励政策措施,引进一批创意设计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良性互动的创意人才集聚优势逐步显现。建成从初级到高端的应用型、技能型创意人才培养完整链条。四是全国重要的文化创意休闲体验中心。到2020年,建成苏南文化魅力凸显、创意设计特色鲜明、生态环境绿色优美、生活方式个性多元的全国重要文化创意休闲体验旅游中心。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五是全国重要的文化创意国际交流中心。到2020年,基本形成各类文化创意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集聚、国际创意文化交流与合作频繁、国际高端创意人才汇集的国际化格局,以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品牌和实力在激烈的国际城市文化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全球交流传播重要节点城市地位基本确立。

2.构建全国重要文化创意中心的战略内容

打造创意公共空间,营造南京文化氛围。规划南京城市景观,彰显创意文化魅力。以兼具保护历史和可持续开发为设计理念,以现代城市景观和历史城市景观的协调发展为设计原则,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艺术塑造。通过城市LOGO、吉祥物、城市建筑等视觉载体的构建,实现对城市整体风格形象的把控,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整体规划,提升设计水平,创造全民共享的创意步行空间,打造独具魅力的“城市街道空间艺术”。以南京固有的古都色调为依托,根据城市的布局、建筑群的状况进行整体科学规划,通过悉心营造建筑楼宇色彩、道路色彩、桥梁色彩、户外广告色彩、夜景照明色彩等展现南京文化特色。盘活城市文化设施,实现全民共识共享。以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为原则,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布局合理、覆盖城乡、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扎实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南京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依托现代科技成果和数字化手段实现文化设施的转型升级,建设一批网上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等数字文化场馆,运用VR等新技术提高市民的参与体验和互动感受,真正实现文化设施的活化,发挥文化设施的惠民价值。设计重点文化设施,凸显地域特色和设计因素,逐步形成以南京文化设施群为特征的城市文化形象载体,实现南京文化设施的规模和集聚效应,增加城市文化内涵,树立城市崭新形象,增加城市的文化魅力。激活生活休闲场所,联通文化交流节点。鼓励民间开设小型画廊、书店、私人博物馆、古董店、小剧场、咖啡馆等文化物质载体,创建数量众多的非正式性文化交流场所,形成创意圈的人际社交网络。依托人际互动和创意共享推动创意经济迅速发展,发挥文化艺术交流对创意城市创新发展的催化剂作用。促进南京原有生活休闲场所的文化创意融入,在丰富场所数量的基础上,注重各休闲娱乐场所文化创意品质的提升,为更好地实现创意交流、创意共享提供氛围和环境。以创意场所为依托,通过建立创意人脉和创新网络,传播创新知识,发现和培育创意新人,营销创意产品,开拓创意产品消费市场。鼓励文化休闲场所创办文化交流活动和演艺活动,举办各种研讨会和比赛,为创意阶层提供艺术交流的平台和机会,联通文化交流节点,提倡多样性的文化生活方式。

推动创意产业发展,彰显文化创意经济活力。促进创意设计成长,发挥产业引领优势。以创意设计为发展主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市场消费需求和品牌建设为抓手,以知识产权保护利用和人力资源开发为保障,充分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在南京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通过文化植入、创意融入和设计提升,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容创新、业态创新和制度创新,大力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构建以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为核心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促进文化创意产业跨产业、跨部门、跨区域渗透融合,推动文化创意设计与城市主导产业和功能的深度融合发展,实现产业集群和城市功能的协同提升。加快产业融合步伐,实现产业互促共赢。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充分利用南京丰富的文化创意资源和现代科技优势,实现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共融共促发展。在制造业、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融入文化创意元素,提高传统产业的文化附加值,塑造品牌特色,实现差异化竞争,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以传统产业深厚的产业基础和成熟的产业体系为依托,在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实现传统产业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刺激与倒逼。以高新科技的引入与本土化产品及内容的创新重塑文化创意产业链,构建科技引领、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产业新格局,促进“高、精、尖”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式发展,最终实现传统产业与创意产业互促共赢与良性产业循环。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构造健康的文化创意生态。完善创意南京文化产业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南京文化金融服务中心以及南京创意设计中心等多个服务平台和服务中心的建设,进一步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产品,不断优化产业服务链条,建设全产业链式的全方位服务体系。积极建立健全文化创意产业无形资产评估体系和信用评级制度,为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投融资和借贷业务打通路径。加快基于云服务的全市创意设计网络服务平台建设,线上建立一站式门户网站,线下设立“文化服务港”基地,推动文化金融服务平台、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文化活动交流平台等跨平台广泛合作。积极建立各类文化创意类行业协会,鼓励支持各类行业协会发挥市场协调作用,优化文化创意资源配置。endprint

盘活历史文化资源,唤醒古都文化生机。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文化基因。对全市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分类登记,明确文化遗产数量、种类,建立文化遗产数据库和保护档案。推进文化资源数字化进程,以多媒体图文、影像等方式记录、重现文化遗产内容,建设文化资源数字知识仓库与文化资源数字展示传播平台。执行文物平安计划,逐步开展修复和保护工作,广泛征集史料,聘请专家论证,进行民俗文化、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深层次挖掘南京市历史文化底蕴。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教育相结合。文化创意融入,实现活化开发。深入挖掘南京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融合现代创意设计理念,发扬新时代的“工匠精神”,采取合作、授权、独立开发等方式,设计兼具创意与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加强文化创意产品的品牌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推进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进程,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纳入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支持范围。积极探索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创意产品与历史文化资源融合开发的生产经营活动。大力扶持南京市“老字号”品牌建设,通过众筹等方式保护南京云锦、金陵琴派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提升“老字号”的品牌附加值。挖掘特色文化,形成旅游串联。把握古都历史文脉,挖掘科举文化等传统历史文化资源,串联天下文枢、秦淮风情、城南记忆等旅游项目节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整合南京红色文化资源,用时间串联历史记忆,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名片。盘活佛教文化资源,开展禅佛体验游,打造中国知名禅佛文化圣地。串联旅游精品线路,发挥旅游联动效应,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大力推进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旅游领域的应用,不断完善南京旅游服务平台构建。

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培育全方位创意阶层。创新人才引进思路,拓展创意人才引进渠道。基于“南京周”、名城会等具有国际规模和影响力的节庆活动,积极搜寻现有的和有潜力的创意人才、年轻的艺术家,形成创意阶层差异化集聚,促进城市创造力的形成和多元艺术的传播。进一步拓宽海外创意领域人才的引进工作,积极搭建创意人士、艺术家、企业和国内外创意产业研究人员沟通平台,创意人随时分享观念,以促进创新作品产生。依托政府强有力的领导,积极拓宽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完善创意人才相关配套政策,实现创意人才的多元集聚。整合多方优势力量,构建创意人才培育体系。依托南京高校资源,发展稳定的创意学校联合体,实施人才定制化培养,重点加快创意产业人才、创意策划人才、先锋派艺术人才、时尚产业人才等紧缺创意领域人才的培养,形成创意阶层培育工厂。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引导和扶持一批创意骨干企业建立创意人才培育基地,以产业界为主体,战略性地培养实用型创意人才。依托国际、国内文化创意交流合作项目,发挥文化创意协会、高等院校、创意企业等创意文化孵育器,组建多元化、差异化的创意人才梯队,汇聚各界创意人士从教育和职业两个层面探索城市创意开发和管理。引导人才有序流动,实现创意再造良性循环。充分发挥创意行业管理机构、行业协会和有关专业机构等人才信息库作用,积极推动国际创意人士、国内各省创意人才的合作与交流,形成创意人际关系网,推动人才良性互动。进一步打破创意人才评价标准,打破所有制、身份、能力等限制,实现创意产业与相关学科的融合,融合各界人士更多参与创意开发,推动创意产业多元化发展。通过政府、行业协会及文化企业等相关部门,设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年度创意成果评选赛事,吸引国内外年轻创意人士积极参与,加大创意人才的流动,促进创意催化氛围的形成。

培育文化创意品牌矩阵,塑造创意南京形象。挖掘优秀文化创意人才,塑造品牌领军人物。基于南京活跃的民间创意力量,积极发掘本市新锐且才华横溢的原创艺术家、设计师等文化创意人,支持文化创意人才創业,在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等成立文化创意中心、工作室,为具有创意潜能的团队和创意人提供政策、资金支持,扶持“创客空间”成长,打造南京“文化创意生态圈”,引领新兴创意品牌崛起。积极发挥媒体的舆论力量,加强对知名文化创意人的宣传报道,扩大南京知名文化创意人的社会影响力,推动塑造品牌领军人物,带动行业发展。强化全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积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和保障体系,营造出有利于文化创意人创作的健康有序的环境。举办多样文化创意活动,构建多元联动网络。丰富、完善既有的南京周、设计周、时装周、文博会、文交会等文化创意活动内容和形式,引进国际知名文化创意节事活动进驻,推动南京本土创意活动与国际节事活动交流合作,增强城市间互动效应,提升南京文化创意活动品牌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系统规划、整合零散的文化创意节事活动,促进文化创意资源的流动与共享,加大政策及资金支持力度。充分利用“互联网+”发展趋势,加大数字媒体技术与社会生活、产业市场的深度融合,实现数字媒体平台与活动的联动。明确自身城市定位,打造创意城市名片。深入分析南京文化发展基础,确定南京文化核心,精准南京发展定位。突破南京陈旧的历史古城束缚,整合多元文化资源,提炼文化特色,融入创意元素,走出城市“多而不专”的发展限制,推动形象传递精准化。利用多元传播渠道,创新传播方式,借助国际平台,举办特色创意活动,强化城市形象定位,打造精准创意城市名片。

瞄准国际文化创意标杆,跻身世界城市俱乐部。加强对外文化贸易,构建国际文化创意市场中心。充分发挥南京综合交通枢纽和潜在国际交往商贸资源优势,着力推进文化市场要素高度集聚,推动制度、政策和服务创新,统筹建立国际市场文化贸易业。研究制定鼓励重点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政策,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发挥南京综合保税区政策优势,为创意设计产品和服务提供产品展览、进出口报批、评估、担保、保险等全流程保税服务,促进专业化、品牌化文化贸易市场的形成。大力推动国内及跨境文化电子商务业发展,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交易的自主、高效发展,促进文化创意、数字内容、动漫游戏、影视等内容产品出口。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塑造“创意南京”城市形象。积极争取国际知名创意设计节事活动的举办权,加快文化创意展示交流平台建设工作,提升南京在创意设计方面的国际影响力,集聚创意设计人才、国际企业和行业组织。充分发挥重点创意设计企业的平台作用,引导出口企业从“单打独斗”向“集群式”迈进,通过龙头带动,促进创意设计、文化科技、影视制作、数字出版等文化服务出口,引领一批企业走上国际舞台。精选创意设计企业,组团参加各类国际高端创意设计展览、比赛和交易会,主动参与文化走出去,积极提升文化贸易的规模和增量。鼓励创意设计企业间组建产业联盟、行业协会,以企业组团的方式参与跨国收购、国际产能竞争合作,着力开拓国际市场。提升城市服务能级,助力高端文化创意要素高度集聚。塑造南京“聚会城市”形象,根据南京城市各功能区的文化特色、产业定位和人文风貌,构建南京城市会客厅;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美化城市环境,提倡丰富多彩的个性化生活方式,吸引国内、国外各类创意设计相关人才集聚、交流和生活在南京,构建面向世界开放的创意集聚城市;提升城市服务效能,依托南京已有高端会展产业基础,以提升、改造和拓展的方式,加快形成集会议展览、餐饮娱乐、酒店住宿、文化休闲、会展咨询培训等于一体的会展经济功能圈;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低碳环保、科技创新国际高端会展建筑,进一步提升南京举办节事活动的硬件水平,具备承办国际、国内高规格展览的硬件支撑能力,为高端文化创意人才、资源等要素集聚提供高端服务保障。

责任编辑:戴群英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意设计南京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南京大闯关
诚诚&嘟嘟成都生活
首届山西省文化旅游创意产品设计大赛火热进行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南京博物馆18件“镇院之宝”
南京:诚实书店开张
毛遂自荐
南京、南京
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