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盐城路径
2017-10-31戴源
戴源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江苏省委、省政府对苏北地区未来发展的战略指向。盐城生态资源丰富,拥有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苏最长的海岸线以及太平洋西岸最大面积的海岸型滩涂,兼具湿地、海洋、森林三大生态系统。绿色是盐城的自然底色,生态是盐城的最大本钱。进入建设生态文明新时代,盐城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实施产业强市、生态立市、富民兴市战略,着力发展绿色生产力,推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努力探索出一条彰显盐城生态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优化产业选择,夯实产业强市基础。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生态是底色,发展是根本,产业选择是关键。近年来,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努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资源禀赋,着力突破最能体现生态优先的绿色产业,成为盐城的自觉选择。一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主攻新能源、节能环保、大数据、智能终端、高端装备五大新兴产业,突出特色化、生态化,使新兴产业成为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以新能源产业为例,盐城探索走出了从陆上风电场起步到建设海上风电场,从集中式建设到分散式开发,从单一风电到“风”、“光”互补,再到“风电+N”综合开发的创新发展路径。截至2017年7月20日,盐城市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已达417.14万千瓦,首次超过火电装机容量。2017年上半年,全市新能源发电企业累计发电4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2.88%,占全省新能源发电量的31%。全市已建成海上风电场3座,装机31.25万千瓦,在建海上风电场4座,装机110万千瓦。积极实施“资源换产业、电场换工厂、应用换技术”战略,先后引进了金风科技、天合光能等一批新能源领军企业来盐城投资,带动了上下游关联企业不断集聚,初步形成了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实现了良性循环。同时构建清洁能源为主导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带来的环境效益同样显著。盐城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持续保持全省第一,好空气成为盐城新的生态品牌。二是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汽车产业是盐城工业化进程中的一大亮点。面对汽车产业发展的重大变革和市场重新“洗牌”,盐城坚持把壮大“一部车”作为产业强市的重要支撑,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坚定不移地做大做强汽车产业,加快打造汽车整车、零部件、服务业“三个千亿”产业集群。在支持骨干企业实现市场稳定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车,为盐城汽车产业发展壮大注入强劲新动能。三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高轻新绿”为取向,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机械、纺织、化工、农产品加工等行业制造装备升级和互联网化提升,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把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作为聚力创新、产业强市的重要抓手,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盐城行动计划,促进传统产业迈向中高端。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532家,保持苏北第一。2017年1—7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215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8%,同比增长21%,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速15个百分点。
厚植绿色底色,夯实生态立市基础。广袤的滩涂、纵横的河流、密布的湖泊,“大美湿地、水韵盐城”是盐城生态本底的真实写照。面对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的挑战,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老路是走不通的,因此我们必须选择发展提升环境的新路,以义无反顾的决心成就绿色发展。首先是严守国土开发“三条红线”。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划出一条全省最大的生态红线,全市近1/4国土面积成为“不开发区”。关停破坏湿地的围垦项目,退渔还湿,修复两个国家级保护区生态,改善珍稀动物栖息地环境质量。2017年4月,两大保护区进入了世界遗产地名录预备清单。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切实做好占补平衡工作,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坚持以亩均效益论英雄,着力提升土地产出率,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和新增建设用地,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2016年,全市新增耕地3.72万亩。严守城市开发红线,划定城市开发实体边界,坚持组团式开发,优化空间布局和形态,努力把盐城建设成为江苏沿海现代化、国际化、绿色化、特色化的中心城市。其次是把好环境保护“三个关口”。建立保护环境准入制度,严把“产业导向、项目准入、节能减排”三个关口,从源头上把好项目质量关和环保关,坚决把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项目拒之门外。再次是打好环境整治“三大攻坚战”。打好治水、治气、治土三大攻坚战,从根源上为生态环境减负。深入开展“263”专项行动,动真碰硬整治环保突出问题,坚决去除违规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取缔违法产能。突出抓好化工企业专项整治,经过三轮整治,全市化工企业从原来的700多户下降至300多户,化工园区从10个减少至4个,化工企业入园率达83%,处于全省领先水平。最后是织好生态建设“三条金腰带”。着力做强生态支撑,打造沿海百万亩现代渔业产业带,沿海百万亩滩涂生态修复和开发工程,沿海百万亩生态防护林,编织三条富民“金腰带”,让老百姓从生态建设中分享生态红利。
做好土地文章,夯实富民兴市基础。盐城农业人口高达346万,现阶段大多数农民的增收致富还离不开土地,离不开“大农业”,农业农村是高水平全面小康建设的难点之所在。盐城将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拓展富民之路,着力在土地上做好富民兴市大文章。以绿生金,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压粮、减油、扩特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特色农业、精品农业等新型业态,打生态牌,坚持向土地要效益,实实在在地在土地上创造富民增收新成果。以绿兴旅,利用“生态+”模式,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积极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打造一批乡村旅游集聚区和旅游风情小镇,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大丰区新丰镇通过打造荷兰花海景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万元增加到4万元,带动周边8个村2000多户农户发展花卉苗木种植。以绿扶贫,实施低收入农户和经济薄弱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重点推进生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相結合,增强“造血”功能。在推进“一片林”工程建设中,把造林绿化与富民工作有机结合,为老百姓种“致富树”、“发财树”。全市2017年已为15.49万农户栽植果苗180.9万株,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增加了贫困户经济收入。着力突破经济薄弱镇村,坚持特色化、专业化、绿色化发展方向,“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引导、支持其利用本地生态资源,发展富民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的镇村经济发展路径。
(作者系盐城市人民政府市长)
责任编辑:张 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