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7年哈尔滨市中考语文试卷解析(上)

2017-10-30赵丽陈兴宇范雪莹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甜味苦味味觉

赵丽+陈兴宇+范雪莹

●积累与运用(赵 丽)

2017年哈尔滨市中考语文试卷基础部分由6道选择题和一组古诗文默写理解填空,共6道小题组成。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古诗文默写题7分,积累与运用部分共计25分。这部分考查的知识面较广,对考生的基础知识要求严格。今年试题难度与2016年基本持平。

一、基础的1题、2题为字音字形题,与以往相同,仍旧以哈尔滨市教材五四制和六三制公共篇目的课后读写和书下注释为考查范围。重点考查学生对易错音、平卷舌、多音字、望文生义词等的辨识。属于常规考查范畴,学生只要认真复习范围内的词语、成语,得满分比较轻松。

二、病句修改题一直是基础部分有些难度的题。此部分试题不但注重考查学生辨别病句的能力,更强调修改病句的能力,需要将语法知识与语感有机地结合起来,考查了病句的5大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前后矛盾、重复累赘、语序不当。题目没有设置大的障碍,句子不长,学生结合平时的训练思考,是可以选择正确的。

三、名著题也与2016年哈尔滨市中考题型相同。范围仍然是四大名著和七小名著。主要考查点仍旧是人物与情节的关联是否一致问题。且考查的都是重点人物的重要事件,学生只要是阅读了名著,可以轻松得分。

四、情境表达题是所有选择题中最简单的一道。主要考查学生与生活结合的能力,亦考查学生的情商。这类题要求学生选出某些情境下,语言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也就是说个别选项中有可能没有问题,但不是最得体最准确的,所以还需要学生进行比较选择。另外,学生在作答时也一定要注意情境所给的要求点是几个,不能忽视任何一个要求点,再结合语言委婉、易于让人接受等条件去选择。

五、语句衔接题是整个基础部分最难的一题。今年的题与2016年一致,考查对应关系。

以2017年这一题为例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这些绝壁上的松树就像 的战士, 的渔夫, 的隐者,站立出自己的风骨。大自然叩击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探求着忠诚、勇敢、洒脱的真谛。

A.搏击风浪 坚守阵地 远离世俗

B.坚守阵地 远离世俗 搏击风浪

C.坚守阵地 搏击风浪 远离世俗

D.搏击风浪 远离世俗 坚守阵地

分析应对这一类题型,可从抓关键词入手。这一方法至关重要,也适用于百分之九十的试题。通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上面题目中的关键词是战士、渔夫、隐士及忠诚、勇敢、洒脱。抓住这些关键词后,考生只需找出选项中能对应表达出这些词语的修饰词即可。

将来语句衔接这一题型,也可能加大难度,所以以下面试题为例进行方法总结。

结合语境,填入下面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漫长清冷的冬夜在晨曦中隐去了身影,吵醒了晨梦的麻雀在窗外叽叽喳喳地雀跃着,_____。开窗问候早晨,好生纳闷,居然有几只麻雀迎着寒风蜷缩在梧桐树冠的最高处,____?看着他们被风吹得零乱的羽毛,我更加怜惜这些冬的忠实守候者。

A.给寂寥的冬晨增添了不少生机;莫非他们也懂得“高处不胜寒”的道理

B.给美丽的冬晨增添了不少乐趣;莫非他们也懂得“高处不胜寒”的道理

C.给寂寥的冬晨增添了不少生机;莫非他们不懂得“高处不胜寒”的道理

D.给美丽的冬晨增添了不少乐趣;莫非他们不懂得“高处不胜寒”的道理

分析方法及思路:看色彩(褒或贬、明亮或阴暗等),景物色彩、情感色彩要一致。这段语句所表达出的是萧索冷清的阴暗色彩,所以B、D项中美丽的冬晨自然不合色彩。

依句意,抓关键词 。按照所给句子意思及关键词“好生纳闷”“居然”我们也能分析出应该是麻雀不懂得高处不胜寒的道理,这样答案自然就是C。

此外,保持主语、中心、句式和语序的一致也是这类题的思考方法。再次,看填空句所在位置也是答这类题型的依据:开头总写句;结尾总结句;中间过渡句,最后选出最佳答案。

六、古詩文默写是积累与运用部分最后一题。题目全部是从中考给定的古诗文范围中来,理解性默写也是较为浅显,学生只要在平时的学习中认真积累,注意字体结构,例如:“满”为左右结构,“置”里面为三横等,避免错误地书写,一笔一划,工工整整书写就可得满分。

最后,在积累与运用部分提一点儿建议,未来的中考这一部分,可能加大对理解力的考查,题型也有可能变化,选择题变成填空题、语句衔接题考查填补一个句子等,所以学生必须扎实掌握,增强理解力,才能更好地应对可能出现的变化,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文言文阅读(陈兴宇)

初中阶段教材选择了多篇文言文、古诗词,使学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在这些篇目里有岳阳楼的壮美,有小石潭的幽静,有桃花源的迷人,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更有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执着。每一课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独特的美。

在2017年中考中,文言文试题所占分值比例是8分。下面以试题为例进行分析。

阅读《五柳先生传》选段,回答8-10题(8分)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8.(2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不详 (2)期

9.(4分)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endprint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10.(2分)除了“性嗜酒”,五柳先生还有哪两大志趣?

答案:

8.不详:不知道 (2)期:期望。

9.(1)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窮,经常没有酒喝。

10.读书(好读书);写文章(著文章或者常著文章自娱)。

2017年哈尔滨市中考考试说明中要求:能正确理解文言文实词的含义;能正确地将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对文言文的内容能够理解,能简要地加以概括,能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情感,并有自己的体会和感悟。这三个考点会以什么样的题型出现在我们的试卷当中呢?

本次中考文言文所选篇目《五柳先生传》出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设置题目类型分别是实词解释、句子翻译和问答题三类。考试题型与考试说明的要求完全吻合。

针对中考,复习的时候就要做到有的放矢。在教学中,首先要做到积累。文言文实词力求做到“课下注释,只字不错”,达到准确的程度。同时,还要学会归类和整理,文言文词汇要进行一词多义的整理,要进行通假字归类,要进行古今异义的辨析。

以归类为例,从量的角度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用法,并指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余映潮老师曾经是这样做的,比如形近比较。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中,讽、谏、刺、谤、讥这几个字意义非常接近,都与说话有关,我们就可以把这一系列的词语进行比较区分。这种方法的妙处在于既能够辨析字形字义,还可以培养学生以形索义的探究能力。再比如多字同义。以《卖油翁》为例,“但手熟尔”“惟手熟尔”中“但”“惟”为同义词都为“只”的意思,“汝亦知射乎”“尔安敢轻吾射”中“汝”“尔”都是“你”的意思,“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因曰”中的“乃”和“因”都是“于是”的意思,这样的例子很多。这样归纳就让学生不是零散地识记文言文字词,而是系统地梳理,有规律地背诵,而且以后在遇到这两个字时会条件反射地推断他们是否是同义。

而对于文言文句子翻译,我们更要有一个理念:不孤立地教字词,把零散的字词整合起来,放在句子中理解字词的含义。对于语言的教学我们一定要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在语境中理解含义。

而近几年的哈尔滨市中考题对于文言文内容理解的部分,按照考试说明“能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情感,并有自己的体会和感悟”的要求,降低了难度,要求学生把握最基本的观点、态度,例如《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只要认真细致地读文章,在理解文章主题的基础上,遵从答案就可以在文中找到答案。

如,2014年哈尔滨市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篇目为《公输》选段问答题:从画线句子可看出,公输盘和楚王有着共同的心理。他们共同的心理是什么?答案是都不想放弃攻宋;都不想承担责任。这两则答案都从楚王的角度分析可以从划线句这句话入手分析。“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善哉”可见楚王退让一步,缓和气氛,但”必取宋”又让我们看到楚王的野心。而“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又在为自己的野心寻找掩饰和借口,答案自出。

2015年哈尔滨市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篇目为《唐雎不辱使命》选段:为什么说秦王“易地”的要求是别有用心的?答案:双方的实力相差悬殊,一向以强凌弱的秦王以大易小,这让人觉得很反常,因而怀疑秦王别有用心。文中强大的秦国国君说:“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此时展现出了矛盾点。强秦做出吃亏的举动本身就不合情理。从中展示出的就是秦王易地的决定是个骗局。本题答案就从找到文章矛盾点入手,即可分析出答案。

文言文学习越来越灵活,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与文章主题,这都有利于学生顺利做答。

●说明文阅读(范雪莹)

说明文具有很明显的工具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比例。长期以来,语文教师觉得说明文教学是很棘手的一件事,原因在于课内说明文内容简单,注重科学性,缺乏趣味性,远不如其他文体丰富多彩。对于上说明文课,学生都抱着一种应付态度,造成了说明文教学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的现状。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杨柳枝词》中说:“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只有多写新事物,多传播新时代的信息,文章才能呈现新的气象。这几年来,哈尔滨市中考试题引入了课外说明文,越来越多短小精悍,趣味性强的说明文出现在书本与试卷中。有的是反映经济建设中的新概念,如信息高速公路、无人战斗机等;有的是反映现代科技的新成果,如二维码、纳米技术等;有的是反映人们生活变化的新事物,如信用卡、红茶坊、星巴克等。这些小文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领域,也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中学阶段,学习说明文也是为了了解说明方法,掌握说明文阅读技巧。说明文虽然不像文学作品那样含蓄,但是说明文有简洁明了的语言特点。只要我们按照一定的程序去阅读,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结合2017年哈尔滨市中考语文试卷中的说明文语段《口味偏好和基因有关》,谈一谈说明文阅读应注意的问题。

口味偏好和基因有关

不同的人口味偏好不同,这与基因有关。

从源头上说,口味偏好与味觉基因有关。酸、甜、苦、咸、鲜是基本的味觉组成,科学家们已经确认了一些与味觉能力相关的基因。

苦味基因是味觉基因中受到自然选择而被最多保留下来的基因。比如,研究发现,有种苦味基因是TAS2R16,这个基因强的人对苦味敏感,能分辨出植物中一些常见的毒素,可避免因误食而中毒。专家还推测出5000—6000年前,中国曾发生过大规模的自然筛选,那些不能尝出有毒植物中苦味的人往往被淘汰。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苦味基因的种类比其他味觉基因更加丰富。

再来说甜味。人类往往通过味觉受体来辨别味道,当甜味食品与甜味受体结合时便会产生电流刺激,令人们的大脑感知到甜味。美国科学家曾在人类第四对染色体上鉴别出了与感受甜味有关的基因。甜味基因发达的人偏爱甜食。因此挑食或许只是由于基因不同。endprint

辣味基因的发现,源自意大利科学家“重走丝绸之路”的创举。他们开创性地对古丝路上那些尚未被现代文明影响的部落进行了研究,并从他们经久不变的饮食习惯中探究出基因对口味的影响。科学家们从已知基因中发现了一个与感受辣味相关的编码基因,这个基因决定了人们对辣口味的偏好。

口味偏好不仅与味觉基因有关,还与嗅觉基因有关。拿气味独特的香菜来说,不同人种间,讨厌香菜气味的人的比例存在极大差别,例如,东亚人讨厌香菜的比例最高,有21%;拉丁裔和中东地区的人讨厌香菜的比例最低,分别只有4%和3%。研究发现,这是11号染色体的位点多态性的缘故,而且有些人的OR6A2嗅觉受体基因如果出现变异,他们闻到香菜味儿就会觉得有点儿像碱性肥皂的味道,会明显表现出对香菜的排斥。

这篇文质兼美的小短文,语言生动活泼,寓科学性、知识性、形象性、趣味性于一体,具有很强的阅读性。古人说:“意者,一身之主也。”意思是说,“意”就是文章的生命,不管什么体裁的文章,都得“以意为主”,或者说只要文章寓含旨意,就会飞扬灵动,获得艺术生命。说明文的“意”指的是什么呢?说明文的“意”指的就是说明对象的特征。这篇文章的说明内容就是标题:口味的偏好与基因有关。

明确了文章的说明内容,接下来就要理清文章的结构,归纳出内容要点,概括文意、层意和段意。归纳内容要点时应准确把握文段的中心句及说明的内容。如果有中心句,可以直接摘取中心句;如果文段中是几层并列的内容,就可以把几个意思联结、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如果文段中有结构类似的词语、短语或句子,那么这些往往是所要找的几个要点。另外,归纳段意时还可以找出段落中表示句子终结的标点符号,如句号、分号、问号、省略号等,在这几层意思中进行“合并同类项”概括出段落的要点。

文章的第一题“从选文看,口味偏好与哪两类基因有关”就需理清文段内容才能做出正确的答案。从文段中我们会找到苦味基因、甜味基因、辣味基因、味觉基因和嗅觉基因这几个关键词,但是题干问的是口味偏好与哪两类基因有关,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筛选和归纳,经过归纳我们会发现苦味基因、甜味基因、辣味基因从属于味觉基因,也就是说文章的3、4、5段与6段构成并列关系。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经过归纳和总结,我们就不难得出答案了。

能够筛选、提取出关键信息是进行说明文有效阅读的重要能力。选文的第2题和第4题都属于此种类型题。筛选就是一分为二,一部分选取,一部分淘汰。首先要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筛选、提取信息就有了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弄清所需信息的内涵从而决定取舍。筛选、提取出的信息不一定完全,往往还要加以抽象、概括、调整、组合,这是形成能力的重要环节,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再加工、完善并得出结论,这样才能成为完整而有条理时表述。比如第2题,“为什么苦味基因是味觉基因中受到自然选择而被最多表扬,保留下来的基因”,我们首先要明确答题的方向,经过分析,我们把答题的方向确定为第3段。

苦味基因是味觉基因中受到自然选择而被最多保留下来的基因。比如,研究发现,有种苦味基因是TAS2R16,这个基因强的人对苦味敏感,能分辨出植物中一些常见的毒素,可避免因误食而中毒。专家还推测出5000—6000年前,中国曾发生过大规模的自然筛选,那些不能尝出有毒植物中苦味的人往往被淘汰。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苦味基因的种类比其他味觉基因更加丰富。

经过阅读,我们发现,这是一段原因阐释段。整段对“为什么苦味基因是味觉基因中受到自然选择而被最多保留下来的基因”进行了解释说明。接下来我们就要进行信息取舍,我们会从文段中摘出“这个基因强的人对苦味敏感,能分辨出植物中一些常见的毒素,可避免因误食而中毒”和“那些不能尝出有毒植物中苦味的人往往被淘汰”这两句话,最后,我们还要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再加工、完善,才能得出结论。稍加组合,我们就会得出这样的答案:苦味基因强的人对苦味敏感,能分辨出植物中一些常见的毒素,可避免因误食而中毒,生存几率更高;而苦味基因弱的人不能尝出有毒植物中苦味的人往往被淘汰,因此,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苦味基因因为作用重要而被最多的保存下来。

“从选文看,人们品尝甜味食品时是怎样感知到甜味儿的?为什么有些人偏爱甜食”?选文的第四题就更为简单。通过分析,我们把答题方向确定为第4段。

再来说甜味。人类往往通过味觉受体来辨别味道,当甜味食品与甜味受体结合时便会产生电流刺激,令人们的大脑感知到甜味。美国科学家曾在人类第四对染色体上鉴别出了与感受甜味有关的基因。甜味基因发达的人偏爱甜食。因此挑食或许只是由于基因不同。

我们只要从文章中提炼出有用的信息,甚至不需要加以抽象、概括、调整、组合就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最后,初中阶段还需能够辨析并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画图表、作诠释、摹状貌等。说明方法的运用目的在于更好地表述说明内容,因此,辨析说明方法应从文章说明的内容出发,进而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初中阶段最常考查的是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这5种说明方法。

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只从道理上讲解,人们不易理解,这就需要列举一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进行说明。举例说明时常有“如”“例如”等标志语。举例说明可以通过有代表性的例子,清楚、真实、有力地说明事物或事理。

列数字: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数字有约数和确数,不管哪一类数字,都能起到更准确、更具体地说明事物或事理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表示年、月、日的不是列数字。

作比较:选择有外在或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作比较包括类比和对比,同类事物的类比是为了说明相同点;不同类事物的对比,是为了突出不同之处。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可以更清晰、更鲜明地说明事物,增强说明效果。

打比方:是借助大家熟知的事物,取其相似之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说明。其作用是增强说明的形象性、生动性,使抽象的事物变得更具体。

选文的第3题就是辨析说明方法的题型。

指出下面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一个括号只能填写一种说明方法。)

例如东亚人讨厌香菜的比例最高,有21%,拉丁裔和中东地区的人讨厌香菜的比例最低,分别只有4%和3%。( )( )( )

語句出现了“例如”,很明显是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有数字的出现,所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而将“东亚人讨厌香菜的比例”和“拉丁裔和中东地区的人讨厌香菜的比例”进行了对比,所以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稍加以分析,我们就能得出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三个正确的答案。

总之,阅读说明性作品,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就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从命题趋势上看,试题更注重考查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筛选提取信息的能力,对多种信息进行归纳、整合的能力及联系实际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说明文的整体把握将成为考查的重点。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把握知识的要点并逐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阅读的质量。

(未完待续)endprint

猜你喜欢

甜味苦味味觉
天南地北,令人难忘的“鸡”致味觉
为什么有人爱“吃苦”
能抑制甜味的植物
Cecilia Chiang, pioneer of Chinese cuisine
糖娃娃穿衣服
为什么有人爱“吃苦”
4种苦味抑制剂对3种苦味成分的掩味效果
味觉护肤——可以品尝的美
为什么很多药都是苦味的?
新型甜味剂——甜味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