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公民意识的活动课探析
2017-10-30李积芝
李积芝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无论是仍然在使用的初二年级思想品德课教材将“交流”“感悟”“探究”穿插课文其中,还是初三年级思想品德课教材在每一课之后设置的“课外实践活动”,到更名后在初一年级开始使用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每个单元之后设置的“单元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的设置不仅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是让学生走出书本,接上地气,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体验、感悟、提升的良好途径。这些做法契合了鲁洁教授所强调的,“德育过程涉及体验”,“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应该是受教育者的认知过程、体验过程与践行活动的结合”。
而目前青少年学生的公民意识呈现了如下显著特点:权利意识不断增强,但道德规范意识有弱化趋势;社会参与意识在不断增强,但学生公民身份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亟需提高;法律意识日趋增强,但法律知识亟需拓展。我们的思品教育就需要在这种矛盾和纠结中寻找短板,利用有效的活動课予以科学突破。
一、“环境调查”让学生确立了责任意识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社会参与,重在强调学生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然而,这些年所开展的思品课堂教学,教师苦口婆心讲了很多,但学生的责任意识还存在很多问题。造成的原因很多,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思品教育过多关注了学习的“知识标准”,而忽略了学生的“行为标准”,过多关注了对学生的“要求”,而没有将视角聚焦学生的“表现”,是诸多原因中的重要原因。为此,我结合思品课程中“社会调查”组织开展了有地域特色的“海头镇域环境调查与对策”活动。活动中,学生深入工厂调查废气废水排放情况,到龙王河沿岸调查污染状况及危害程度,到海边调查污染对海洋生物养殖的影响,并形成了《关于海头镇域内环境现状的调查报告》《关于整治海头镇域环境问题建议》两份报告,最后递交给了当地政府,得到了政府领导的认同和赞扬。
开放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了自然、解放了思想、拓宽了视野、学会了观察、懂得了思考、明确了担当。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道德情感体验,能够使学生产生对国家、对集体、对人民、对社会主义的热爱。
二、“模拟法庭”让学生增强了法治观念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法治教育要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贴近青少年生活实际,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合理确定教学重点和方法,注重知行统一,坚持落细、落小、落实。如今,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时有发生,并有上升趋势。虽然原因很多,但这些未成年人缺乏必要的规则意识、法治意识是主要内因。法制宣传日、宪法日的确立无疑为普及法治教育、增强全民的法治观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对辨别是非能力尚差、意志力尚浅的未成年学生来说,不仅要说教,最好能现身说法,让他们自己去感悟、去提高,模拟法庭就不失为一种好形式。近期从上至下大张旗鼓地开展“治理校园欺凌”活动正好给我们提供了契机。我们就结合课程中“模拟法庭”开展了“关于校园欺凌案”的开庭审理活动。
开庭前做好准备,引导学生筛选具有代表性的校园欺凌事件,然后通过民主投票的方式决定研究的重点案例;把多功能教室布置成法庭;聘请当地法庭的法官来校指导;去区文化局借来法官服等道具;培训学生掌握模拟审判长、审判员、书记员、陪审员等角色要求;学生当观众。“审判长”“审判员”等在开庭前就案件进行逐一分析、梳理,让有关法律条文烂熟于心。开庭时,“书记员”宣布法庭纪律,因为被告是未成年人,出于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的考虑,采取“圆桌法庭”审判形式,并有被告人的“监护人”到场。通过法庭调查、证据确认、法庭辩护、法庭审理等环节,最后进行判决。
“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增长了法律知识,见识了法律的尊严,明确了规则的重要性,确立了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正如卢梭所说:“用一小时的实际操作所获得的收获,要比用一整天的说教所得到的收获大得多。”可见,思品课教师应该更新教育观念,开阔思品课教学的视野,走出教室,走向社会,面向真实世界。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体验奋斗的艰辛。
三、“走访人民代表”让学生增强了政治认同
习近平主席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曾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增强对我国的制度自信,我立足于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和生活经历,结合思品课程开展了让学生“走访人大代表”和“模拟人民代表大会”的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和理解我国国情,在理性表达中提升自身素养,体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和爱国情怀。
事前,根据就近就熟的原则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一组设立一个小组长,组员按照自主选择组长的原则选择小组。小组成立后,分别走访作为人大代表的老师和作为人大代表的家长,从人大代表如何产生、人大代表必须具备的资格、人大代表的责任义务、人大代表如何深入群众了解大家的心声、人大代表如何搜集资料、人大代表如何向人大(闭会期间向同级的人大常委会)递交议案等各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询问和了解。由此,学生对人大代表的工作方式、参政议政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我还组织学生积极地利用节假日走进大街小巷、走进社区,了解群众,聚焦热点,收集整理有代表性的、符合民意的问题,形成议案。然后在学校举行“模拟人民代表大会”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进一步了解我国这一重要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为了巩固活动成果,我随即开展了“我为班级进一言、献一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融入集体,在活动中树立主人翁意识,在活动中积极“参政议政”“参班议班”。
四、参与“文明城市”创建让学生确立公德意识
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中说:“当优秀教师把他们和学生与学科结合在一起生活时,那么他们的心灵就是织布机,针线在这时牵引,力在这里紧绷,线梭子在这里转动,从而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精密地编织延伸。”为师者要善于把自己的教学活动构建成一种适应学生天性的生活。在教学中,我抓住了本区正在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这一难得的契机和平台,组织学生利用双休日开展了“文明城市你我他,搞好创建靠大家”的活动,组织学生走向社会这个大课堂,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参与创建。
我首先在校内发起了倡议,并让全体学生在倡议书上签名。然后组织学生走上街头,走进社区,向居民宣传“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意义,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创建、支持创建、参与创建;组织学生自带工具同环保工人一起打扫卫生,清理卫生死角;组织学生当一天交通协管员,在道路、十字路口指挥车辆通行、维护交通秩序;组织学生进社区宣传黄赌毒的危害,让人们远离“受害源”;组织学生宣传“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夫妻和睦有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邻里融洽更能让社区和谐发展……
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担当意识和规则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和协调能力,开发了学生的实践创新潜能,为学生以后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我们在追求“课程内容活动化”的同时,也注意把握了“活动设计内容化”,避免了为活动而活动,保证活动有知识、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支撑。
希腊诗人卡瓦菲斯在《伊萨卡岛》中深情写到:“当你启程前往伊萨卡,但愿你的道路漫长,充满奇迹,充满发现。”在今后的思品教学的道路上,我们要坚持以核心素养为本位探索思品教学改革,牢牢把握公民意识教育的方向盘,乘风破浪,勇往直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