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育人共同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中的红色资源功能转化

2017-10-30祁程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27期
关键词:红色资源思想政治理论课

祁程

摘 要 在育人共同体环境下,红色资源介入思政课育人过程,能够通过其功能的转化进入教学双方的视野。育人共同体环境下的思政课育人,视红色资源为一种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并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包括通过完善红色资源在思政课堂教学中的内容构成,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资源专题教学;创新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形式,探索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践行体验式实践教学,分类拓展延伸思政隐性课堂;借助网络信息平台,开展实时和非实时的交互式网络教育教学;将红色资源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与引领作用等。在学校育人共同體合力作用下,在高校思政课育人中实现红色资源功能充分有效地转化。

关键词 育人共同体 思想政治理论课 红色资源 功能转化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育人,而在育人共同体环境下,红色资源介入思政课育人过程,能够通过其功能的转化进入教学双方的视野。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者基于设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对红色资源所蕴含的有效信息进行加工与处理,使其功能有效转化为思政教育教学信息,并通过信息输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施加影响;而作为大学生这一教学对象,接收经由思政课教学活动改造的红色资源内容,通过外在活动与体验感悟,将之不断建构为内化的精神价值。在思政课教学实践活动中,红色资源的功能转化,如果能满足教学双方需求并为之所用,就会产生甚至充分发挥思政教育价值。

1红色资源转化的内涵与育人共同体背景

育人共同体环境下的思政课育人过程,旨在改变高校的传递—接受模式,以将单向的知识传输转向互动实践化的教学方式。高校育人共同体,基于共同体和学习共同体概念,一般指思政教育工作者、教育对象及教育环境所构成的宏观组织形态的有机体。高校育人共同体,能弥合共同体各要素之间的独立状态,要求课程、课堂、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等相互配合,形成良性互动以构成有机联系整体,充分发挥系统最优功能,形成相互协调的同生共构关系,产生共轭效应或耦合效应,共同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达到育人过程的良性循环。

在育人共同体中,大学生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多元主体施加的影响,而是不断将社会意识转换为学生自主意识,在教育主体的引导以及环境的熏陶下,逐步接受思政教育内容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宏观上看,高校育人共同体,是对各构成因素及其作用发挥的一种整体性制度设计,微观上看,高校育人共同体是对高校具体育人活动的一种整体性价值提升与细节融合。从本质上讲,在育人共同体环境下进行思政课育人,是“课程思政”理念的拓展,也是逐步回归高校思政教育本质。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跨越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三大历史时期,在长期社会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历史遗存及其承载的历史事迹与精神观念。红色资源由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个层面的内容构成,物质形态的红色资源主要包括革命遗址遗迹、博物馆、纪念馆、陈列的文物文献、革命标语、文艺作品在内的场所、遗存、设施等,非物质形态的红色资源则主要包括革命历史、英雄事迹、红色文学艺术作品、革命精神、革命观念及相关文化衍生品。红色资源功能的不断转化,反过来,促使其构成了一个跨度长、实践性强、内涵丰富而深刻的系统性概念复合体。

红色资源在思政课育人过程中实现功能的有效转化,体现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双方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即红色资源的功能属性,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双方的教学主目的需求,在育人共同体环境下保持了较为统一且能相适应的意义关联。高校育人共同体的生命功能得到较大程度发挥,而红色资源又在这一环境下获得了其功能的转化。

2 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功能转化的现实途径

高校教育活动中,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红色资源是一种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将其功能充分有效地转化就在于,“做好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结合与衔接”,这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环境、开发课程教材、制作教学课件等,通过功能转化的多样化路径,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2.1 完善红色资源在思政课堂教学中的内容构成,开展丰富多彩专题教学

在注重大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基础上,通过引导他们逐步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减轻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厌烦和排斥心理,进一步将红色资源有效运用到高校思政课堂中去,依据思政课教学目标与内容,紧紧围绕红色资源的精神实质,深入挖掘与整合其内涵精髓与教育价值。

选择将红色资源的相关内容灵活呈现,将红色资源内容的丰富多样性,贯穿于思政课若干必修课程教学中,有效地与各个教学专题衔接起来。如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党史、近现代国史国情融入红色事迹,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革命理论形成、红色历史历程与道路选择。在讲红军长征时,首先播放有关工农红军长征的记录片,学生通过观看行进过程中人迹罕至的荒山草地,波涛汹涌的江流川峡,陡峻险恶的崇山峻岭等,感受红军长征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不畏牺牲的革命意志与执着信仰。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将长征精神与社会发展及个人学习生活等联系结合;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哲学部分时,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崇高的社会理想和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的红色资源精神蕴含,同具体哲学原理穿插在一起,如理解物质统一性、一切从实际出发、真理的实践标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群众路线等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时,借鉴从党在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取得胜利过程所提炼的观点与方法来讲解,用活生生的红色事实论证原理;讲授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时,结合井冈山红色资源的整体优势,来理解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形成的过程。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时,结合若干红色精神的渊源与党的理论、方针、路线、政策的形成,论证党的重大思想战略的合理性与正确性。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的实践过程时,引导学生阅读革命先辈的著名篇目或诗词名言,帮助学生从革命先辈的崇高信仰与道德风范中汲取理想价值观资源与精神财富。endprint

根据高校思政课及大思政拓展的思政选修课开设实际,有针对性的根据大学生专业背景与兴趣爱好,选择诸如红色经典影视赏析课等相关课程教学活动。在教学内容上,可专门安排关于不同红色资源的专题教学课时,安排教学计划,制定实施方案。还可给大学生开设红色讲堂课系列讲座课程,邀请对红色资源颇有研究和具有学术成果的本土专家或者教授,进行“红色课”讲座,使红色文化教育研究成果转化与红色资源课程开发,结合的更为紧密。

高校应知识资源优势,积极推进红色资源进教材,可组织专家学者从历史遗存遗迹与红色英雄人物中,结合当地红色文化特色,提煉鲜活题材来制定及编写的本土讲义、红色资源辅读教材或简易普及读本。要格外注重红色资源话语的有效转化,尽量避免单一的理论灌输,散发出具有浓郁地方乡土气息的红色资源文化。在选用革命英烈和英雄事迹作为案例时应以正面教育为主,围绕中心内容和紧跟时代,让案例既生活化又通俗化。思政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无论红色资源将以怎样的形式呈现,最终都会落实在教学行为上,回归到课堂的师生角色上加以转化。

2.2 创新红色资源在思政教育中的形式,探索多样课堂教学模式

目前最为普遍、最为传统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是高校教师将课本理论知识通过本人的讲述,向大学生灌输课题基本理论知识,并对正面红色思想进行教育和宣传,“生成‘新红色文化中具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将红色资源引入高校思政课堂的过程中,由于思政课教学时间有限,会出现时间分配不均、分布比较分散等情况。虽然运用灌输法开展教学,能够使大学生在课堂有限的短期时间获取相关红色革命知识,但这种大量分散的红色资源内容,难以经过有效的提炼,被其接受与领会。

要顺应主流社会进步发展的表达趋势,讲授时要尽量采取风格多样、形象生动的话语,把远离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抽象精神,高效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小道理,教学过程中允许求同存异,然后再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因地制宜拉近教学内容与学习者的心理距离,实现红色资源的有效表达。

这种灌输方式须配合其他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如充分采取案例式教学,选取案例应拉近红色资源产生年代与大学生生活年代的距离,在教师指导下增加学生参与的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受到启发与引导,从而得到问题的结论;或采取讨论式教学,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把学生组织起来,对红色资源教育的某些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师生之间都可进行交流,教师应及时把控讨论方向,对红色资源内涵与意义的方向性把握,指导学生辨明是非;或以音乐影像、实物为媒介还原红色资源原貌,如利用多媒体技术,组织大学生观看红色纪录片影视作品片段,通过耳闻目睹,增强他们对红色资源的感性认知和多感官的体验感受;利用发达的网络,向学生展示跨地域的红色遗址、名人故居等,让学生对红色资源的认识由地方发展到全国范围,由点及面地增强他们的系统认知;或邀请老红军或者他们的后代到课堂做客,讲述他们经历过的、听到的故事,让革命英雄的光辉事迹更加真实、生动的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的内心受到感化;如组织学生就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课堂辩论,从而变教师的单方灌输为师生双方的交流与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同时,也加深对红色资源所蕴含革命精神的理解;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专业性质,选择有代表性、实用性的实物,图片要选择较清晰的、文字材料要选择正面的讲述,如有小型的展览馆或展览厅的高校,可把思政课放到高校小型的展览馆厅,让大学生看后回到课堂上组织自由讨论,还可选择纪念日、重大活动等恰当的时机,在心灵契合点上把握展示的契机,适时给学生进行展示,有针对性的开展红色教育。

2.3 践行体验式实践教学,分类拓展延伸思政第二课堂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规定思政课程设置都必须满足一定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思政课实践教学寄予于红色资源之中,“运用红色资源进行实践教学就使我们的实践教学提升到一种民族精神传承和发扬的高度”,遵循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使大学生亲身感受红色峥嵘岁月,红色文化与红色精神得以传承。

思政课教师团队应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方案,学校层面加强红色资源校外教学宣传力度,为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教师层面提出明确的实践目标,并及时检验实践教学效果,提供对实践结果进行心得体会交流的舞台,以此充分践行体验式实践教育,以使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转化到最优。根据学生自主参与的程度,大致分为几种类型:

(1)是移情体验感受型。红色文化入心,可以由移情与理解式的体验先行,形象生动鲜明,容易组织实施,也能在相对开放的空间下进行互动交流,获得再现与体验红色资源的机会。可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红色资源物质载体,身临其境去体验而获得真情实感。在红色历史遗迹或革命陈列馆或历史博物馆或革命烈士故居等中,感受革命年代极其艰苦的革命斗争环境,从中受到红色资源的精神熏陶;结合重大政治活动进行基地参观,如党代会召开之际,组织学生参观中共一大、二大、四大会址的史料展,自觉提炼红色精神的内涵;可在重大红色历史事件、重要革命人物、重点社会历史活动纪念日统筹规划,联合思政课的教学资源,共同举办特定主题班会、党团活动;实地参观红色基地,也作为一种特殊的演出式教学,组织大学生通过实地观看演出的形式,将思想道德素质情感提高于无形;精心设计让学生亲身体验具体情境的实践形式,如重走革命足迹来实现尘封革命历史的重温,用自己的坚实脚步去丈量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革命足迹,见证革命先辈波澜壮阔的红色岁月。“这种让学生亲临现场感悟革命时代精神,增强了大学生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感”,所见所闻所感带来的心灵撞击与震撼,是书本上的条条框框远不能比拟的。

(2)是历史再现型。借助于后期的技术条件与人工手段,达到红色题材的历史回顾与革命建设真实情况的再现,通过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在基地现场开展红色材料的操作,或是邀请革命前辈现身说法来还原历史场景,或是进行网络视频对话,使之在鲜活的历史事件中引起心灵的震撼与洗礼。通过榜样示范教育的方法,以先进典型实例或人物事迹进行示范引导,使红色精神内化于心。endprint

(3)是学术竞赛型。开展红色历史文化知识的专题学习。广泛开展以“红色”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定期举办诸如红歌会、红色演讲、红色论坛、红色辩论、红色小品、红色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校园精神文化活动,并定期地邀请专家学者到校作红色专题报告,充分发挥大学生“第二课堂”的作用,达到渗透红色精神的良好效果。

(4)是文艺欣赏型。思政课教师推荐学生阅读红色经典文学文艺作品,组织学生观看反映革命历史与先辈先进事迹的经典影视歌舞剧作品,策划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书画作品展。结合不同专业进行红色文艺创作活动,如创作红色动漫、红色文化为主的简笔画、油画、手工作品,开展红色文化报道、拍摄红色题材照片、制作介绍红色资源的视频等。思政课教师结合所授不同专业班级必须因材施教,在充分了解学生专业背景的前提下,培养他们一定的学术研究和专业创作能力,使得大学生轻松愉悦的红色文化氛围中,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与社会化进程,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

(5)调研实践型。依托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红色资源转化的若干现实因素,组织相关专业学生开展红色资源的针对性研究,形成初步的学术成果。借助红色历史教育题材,强调理论知识传输基础上的合作实践,以大学生为主体,通过仔细、客观细致的调查研究,然后根据调查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梳理分析,形成相关调查研究报告,并及时汇报调研结果,使大学生赢得真情实感。以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为平台,积极拓宽红色资源教学的渠道,引导大学生奔赴社会实践舞台,寻访老党员并为之提供各种志愿服务,或深入采访老前辈的英雄事迹,缅怀和龄听革命教诲等,用优秀的调研案例来铭记革命与建设的光辉历史,凸显红色资源的精神本质。还可让大学生以讲解员的志愿者身份,参与基地的日常运行,给更多学生或游客讲解与普及红色革命建设历史,已达到育人与育己相统一的事半功倍效果。

(6)借助网络信息平台,开展实时和非实时的交互式网络教育教学红色资源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转化,应重视网络教学的独特优势。借助共享信息资源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红色资源内涵能得到更好地传播。发挥网络交流便捷性、互动性的优势,突出与传统单向灌输的不同,体现学习功能、展示功能、欣赏功能、交流互动功能的一体化,使红色资源从有限的现实空间,向无限的网络空间转化,形成网络思政教育主客体间的双重或多重互动。这种大学生在虚拟隐蔽的网络环境下,能够充分利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红色资源教学网络,挖掘红色精神蕴涵。

利用网络这一有效的信息载体,在大学校园网上开辟红色资源专栏,通过建立和开设丰富多彩的栏目、以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选取具有典型教育意义且贴近大家生活实际的内容,整合与思政课相关的红色文献、红色基地和红色经典,分门别类开拓网络课程。把党的基本理论、经典文献著作、党史人物介绍、革命先辈功绩、英雄模范事迹、历史图片影像等,结合教学内容分专题上传网络。并根据学生需要开设思政理论专栏,让大学生搜集并上传有教育价值、可读性强的的红色素材,并對散见于各类网络媒介之中的红色故事进行挖掘,构建以红色精神为主脉的教学网络资源库与红色资源信息库。开展网络革命图片展、邀请革命老战士在线进行革命学术报告、开辟红色论坛、红色留言、党团员在线互动栏目,或在重大纪念日,通过常用网络交流方式进行网上纪念活动。利用网络时代新型工具,设立专为红色资源服务的博客群或微信群,提升红色博客或微信育人效率。

红色教育网页信息内容须及时更新,并充分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手段激发浏览者的兴趣,增强网站内容的可读性,相关的链接可用红色照片和线条为主,穿插最近的红色经典作品来提高网站时代性与网页点击率,还可用网络流行的虚拟金币或者积分之类作为奖励。创新使用一些趣味性的表达,可链接相关红色资源教育网站,避免网站内容空洞化,以扩大网站影响的深度和广度。

健全网络运行机制,加大高校红色网络环境的构建力度。充分发挥红色教育网站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引领,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网络管理体制。另一方面,规范网络运行机制,严格网络纪律,建立明确的分工、明确的责任制度,建立版主负责制度,保证网页内容的釆集、审核、发布、更新等环节的畅通。利用必要技术等手段强化网络监控管理,封堵不良恶性信息,建立网络信息反馈员制度,通过网络信息了解大学生网民的思想动态,发挥红色资源网站的意见领袖作用,及时捕捉、反馈大学生网民的倾向性问题与建议,对网上信息进行及时有效引导,来净化思政课网络教学空间。

(7)将红色资源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育人与引领着力营造以红色校园文化为本的育人氛围,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坚持以红色资源来充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关系到大学生成长成的重要基地,高校校园文化,不仅包括课堂文化知识传授,还包括在课堂内外从事教学相关活动产生的精神映射。

红色资源可以将其丰富的教育意义,渗透进校园物质文化内涵实体中,介入到具体的校园实物景观里,在校园中树立革命英雄人物雕像、校史馆开展红色主题展览、悬挂名言警句等方式,在红色校园内可感可见可学,无形中促成学生受到良好校园人文环境的浸润。不仅如此,也应充分与校园精神文化相结合,以红色精神引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发挥红色文化软实力作用,开展形式多样以红色为主题的校园活动,以增强学生的红色认同。红色资源是无形的先进文化,是党领导下形成文化体系结构。高校红色文化软实力,是对思政课教学中的资源转化延伸,同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红色文化的魅力。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红色资源学术、艺术、娱乐活动,作为思政课教学的有益延伸;通过举办书法、诗词、作文、绘画等途径,营造红色育人文化氛围环境。根据高校的特点,打造以红色资源为题材的校园文化品牌;广泛利用高校的校报、学报、广播、宣传栏等宣传媒体,让学生置身其中加深认同与理解;将红色资源有效融入党团活动,作为思政课教学的有益补充,把红色资源作为推进学习型党团组织建设的有力抓手,通过举办党课、团课为主要形式的红色党团系列活动,将红色资源的教学转化与党团活动结合,将高校党团组织打造成红色文化的传承弘扬者,增强红色资源转化的主体参与度;高校应促进校园社团文化的主体发展,积极引导大学生成立具有红色影响力的社团组织,鼓励其自主自觉组织如红色学习、红色旅游、红色文艺、红色理论研究等方面的群体性团体,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开展相关的红色教育活动,将灌输教育与主动式启发教育相结合,让大学生用行动成为红色文化传播的主体。endprint

3 在学校育人共同体合力作用下实现红色资源功能转化

“尽管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育人,然而,这种育人的价值又是体现在共同体之中。”高校应加快构建起育人共同体以形成合力,提高红色资源在高校的转化能效。思政课教学中的红色资源转化,不能只靠教师或马克思主义学院单个部门的力量,高校应建立党委统一领导、相关部门紧密配合的合力运行机制,为其提供有力的系统化保障。高校领导应重视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政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将其放置于高校思政改革与整体规划中通盘考虑,纳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在人才培养方案里得到体现,贯穿于高校教书育人全过程。

高校内部应建立统一的组织保障机制。重点用来研制与开发红色资源的教育产品,进一步推动红色资源教学成果的转化。教学中红色书籍或影视课件配备等,多媒体教学设备采购、相关红色主题活动开展,都要借助相关部门配合与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涉及参观访问的外部联络适宜、外出经费开支、学生其他课程调节、车辆租借、其他硬件设施配给、红色基地场地提供等,都需学校相关部门的协助。高校如果研究与技术条件允许,可成立专门的红色资源研究机构,借鉴井冈山大学、延安大学等挖掘利用红色精神的经验,开发研究当地红色资源,并散布于各处的红色资源进行挖掘整合,提炼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红色资源教育成果,使之系统化与条理化,整理出优质的红色资源教学内容。

高校与其他共同体要素的外部协调联络与合作机制。由于红色资源本身是一种社会化的教育资源,高校也应与红色资源所在地政府、社区等建立协调联系机制,建立长期而稳定的合作关系。高校进行红色资源教学时,一般是采取就进、方便的原则,运用本地或临进地区的红色资源,大学生所了解的红色历史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不能从全局或整体上准确把握红色历程。必须采取立体、动态、综合、联合开发的思路,紧紧围绕红色资源的实质,将其整合为再现革命传统和时代精神的有机教育资源。高校应发挥地缘优势,从思政教育教学规律和发展实际需求出发,统筹规划。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校际合作,加强与当地具有红色资源的单位间联系,建立红色资源教育的第二课堂。有针对性的打造成红色教育实践基地,使其类别多样、功能细分、特色鲜明,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展开提供有力的保障。充分發挥高等院校、文化部门、社科院、企业等各种社会团体的力量,通过共同参与开发、研究、宣讲、访学,互相沟通交流红色资源教学的研究成果,融入地方的红色资源特色,探索构建集物态、事件、人物、精神为一体的红色资源教学产品体系,推进红色资源研究向深度、广度发展。

制定与完善比较科学的教育考核评价机制。将利用红色资源进行的思政课教学及其延伸活动纳入考评内容,从整体上对红色资源与教学内容的关联度与转化成果进行科学评价。包括目标制定、教学方案、过程指标、开发实施、管理过程、调控反馈、运用转化效果等方面的评价,以此及时掌握红色资源在思政课中有效运用的状况,在梳理经验的基础上,探索进一步提高实效性的解决对策。从教学者角度上,教师是红色资源转化的教学主导者,在应用红色资源开展思政课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需付出许多工作量与精力投入,应将其实际工作表现作为评先评优的依据之一。从大学生角度上,形成多重评价相结合的考评模式。根据课程内容,要求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独立或以组为单位独立完成调研报告或心得体会小结,实事求是表达观点立场,可以对实践优秀者给予适当奖励,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考核依据之一。

红色资源的优质特性,已受到高校教育界的关注与重视。红色资源的功能发挥,体现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对象、内容、形式、技术手段等各个层面。红色资源的功能转化,既要深入挖掘红色内涵,又要将其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高校要抓住当前高校思政工作新的契机,推动育人共同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课育人中,发挥出红色资源功能的整体效应。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7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育人共同体建设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过程中的红色资源功能转化研究》(编号2017-D-090)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 吕志,黄紫华.探索·思考·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巡礼[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262-262.

[3] 李水弟.红色文化与传承[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257-257.

[4] 汪荣有,周利生.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教学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28-28.

[5] 冯东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精神动力问题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4:146-146

[6] 冯建军.教育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109-109.endprint

猜你喜欢

红色资源思想政治理论课
革命纪念馆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
有效发挥红色教育基地作用开展兵团组工干部党性教育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基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