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地方高校日语教师发展困境及出路
2017-10-30梁维
摘 要:西部地区深处内陆,经济发展、对外交流等多方面均处于落后地位,西部地区地方高校的日语教师想要谋求自身发展,可谓困难重重。
关键词:西部地区;日语教师;困境及出路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32-0010-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2.004
地方高校(省属高校)是指隶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特区,大多数靠地方财政供养,由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的普通高等学校。从定义来看,地方高校一般为省属高校,经费来源多来自于地方。
西部地区地方高校日语教学起步晚,授课教师多数年纪轻、职称低,因此入职后继续深造提升是日语教师整体面临的问题,而目前想要进一步往前发展却在诸多方面都存在困难。
一、 不利影响
(一)地域因素
西部地区深处祖国内陆,受历史、地理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远落后于东部地区,教育资源整体上也处于落后地位。西部非省会地区的地方高校,地域上深处内陆,对外开放程度低,又不具备省会城市地理、政策、经济等方面的优势,许多学校办学经费也有限,外语特别是除英语外的小语种外围学习环境较差,比如安康学院,在安康本地日语相关就业岗位和实践场所几乎没有,教师、学生缺乏日语交流和实践的机会,而外语属于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语言基础的学习,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对异域文化的理解以及国际视野的养成,均会受到语言学习环境的深刻影响,因此,在地方没有良好的语言环境,加之学校办学经费少,分配给外语教学的更是有限,这些对于教师日语教学及学生应用能力的培養是很不利的因素。
(二)专业建设及师资现状
据教育部资料统计,截止到2010 年,西部12省、市、自治区共开设日语专业的高校为66 所,并呈现出“越往内陆地区、开设的数量越少”的状态,除了四川和陕西分别为15 所和17 所外,其他开设数量均在10 所以下,并有半数以下开设数量在5 所以下。可以说时间短,专业新,建设经验不足。
从师资队伍来看,教师学历和职称偏低,科研能力较差,整体水平不高,没有学科带头人。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几乎没有,讲师人数较少,助教占相当大的比例。由于日语教师总体人数少,即便现有水平有限,也不得不一人同时承担多重任务,除了日常授课外,还要负责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学年论文,书写数门教学大纲等,校内任务繁杂,而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少。
总体而言,西部地区日语专业建设起步晚,师资队伍资历浅,对于日语教师来说,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不断克服各方面的困难,才能谋求进一步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
由于大部分都是非985、211院校,加之地理位置不佳,作为第一志愿报考的学生很少。以安康学院2013级日语专业来说,全级24名学生作为第一志愿报考的仅1人,因此最终的录取分数线较低。可以推断大部分学生入校前学习基础较弱,即便是日语这样一个自大学入校后才开始学起的专业,也不乏是对学生学习、应用能力以及教师教授、辅导能力等多方面的考验;此外,大部分生源来自西部,个别学生的地方口音较为明显,在学习日语发音时易受不利影响,这对教师的教授方法及耐心程度也是一种考验。
综上所述,在西部偏远地区地方高校任日语教师,外受地理方面的不利影响,亦无政策、经济等方面的优势,内受专业建设不成熟现状的制约,加之近年来由于中日关系不稳定,对专业招生及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在校的个别学生还出现负面情绪。可以说,对日语教师而言,想要谋求进一步的发展,诸多方面都存在困难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教师:拓宽行业背景,重视与外界的联系
改善现状首先应由完善自身开始,相比单纯寄希望于外部环境的改善,强大自身才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变化。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确定日语专业发展方向,同时拓宽其他行业背景
一般能进入高校任日语教师,至少已经过本科及硕士阶段的学习。自硕士阶段开始,日语专业一般分为语言、文化、文学、翻译等不同方向,因此教师在入职前已经过两到三年专业方向的学习及研究,这为日后的发展方向奠定了基础。延续硕士阶段的研究方向不失为最合适的选择。但同时,拓宽行业背景(如:经济、法律等),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发展方向,细化阶段性目标亦是不可或缺的。原因如下:可以提高教师专业上的综合素质,由原本单纯的日语变成了日语+技能/专业,从而有利于带动培养学生专业上的综合应用能力,促进其顺利就业并能够更快适应工作。因为除去一小部分日语专业学生考取了研究生或选择毕业后出国,其余绝大部分会直接就业,而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渠道多数是赴日企或是和日方有联系的企业工作,工作内容一般为:翻译、销售等,语言更多是作为为了达成目标而被使用的工具,而无论哪种形式,都不单是对日语基础的考验,而是对语言基础、行业背景知识储备、沟通技巧等多方面综合能力的考验,后者尚可以在工作中培养,而前二者则需要在学习阶段打好基础,因此,教师要打好自身的基础,才便于为学生前行铺好道路。即便日语教师在相关专业方面(比如:法律、经济等)不及专业教师授课经验足、研究程度深,但至少可以准确地教授学生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专业词汇的日语发音、书写、常用表达句式等,以帮助学生在工作中能够更好地运用,而这不仅适用于日语专业的学生,同样也适用于选修日语的学生。对日语教师自身来说相当于在原本专业领域纵深发展的基础上又拓宽了横向发展的幅度,有了行业背景支撑,可以提高科研领域结合度,拓宽可授课课程范围,明确擅长翻译方向等,比如:可以开设金融日语课程,主做法律领域的翻译等。
(二) 重视与外界的联系,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条件
1. 重视与所在院系的联系。日语专业多隶属于外语系或者外语学院,一般来说院系都会及时通过QQ、微信、短信 等平台发送各类信息、通知等,但是个别教师由于一门心思去完成教学科研工作,不太关注其他新闻、信息等,不经意间可能就错过了一些学习、培训、申报项目的机会。此外,在课程改革、项目申报等方面往往也是需要和其他日语教师甚至其他语种教师沟通、合作共同完成。因此,及时关注学校及院系的相关新闻通知,加强与院系内教师的联系很有必要。endprint
2. 增加与校内其他院系、部门的联系。前面说到建议日语教师除了确定专业发展方向之外还应拓宽行业背景,而最近的专业老师就在自己学校里。虽然日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辅导书籍等进行专业课程的自学,但有专业课教师的直接指导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日语教师甚至可以通过向其他院系申请,在自己工作之余,直接走进专业课课堂,进行较为系统地专业课程的学习。
此外,在项目申报方面,跨专业、跨领域的情况时有发生,增加与校内其他院系、部门的联系,了解其特点,关注其他教师的专长,有助于拓宽自己的视野、发现新的研究课题、提高工作效率。比如:日本环境治理对本地区环境治理的提示之类的课题,日语教师有语言及文化背景理解深度的优势,但在环境学相关专业方面则无法替代专业教师具备的研究深度及广度,因此互相合作来完成,更能取各自的优势,效果优于日语教师独自去做。
3. 增加与校外其他单位的联系交往。日语教师中不少人过着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不太重视和校外其他单位的交往,加之所在地区能使用到日语的地方较少,更没有动力去做这些方面的工作。其实,有不少可以突破的途径,比如:众多中小学辅导机构中英语辅导几乎家家都有,那么是否可以考虑加入日语课程来作为亮点,毕竟日语也是高考可以选择的语种之一,对于那些对英语完全不感兴趣或者怎么也学不好的学生来说无疑多了一个很好的选择;再如博物馆、景区相关标示语、介绍往往只有中英双语,是否可以考虑加入日语这个使用人数众多的语言?通过这些方式,日语教师不仅可以在多种类型的日语实践上获得进步,也能为做科研提供新的思路,同时可能也会多一些业余收入。
三、学校及院系: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虽然要改善现状更多是要靠日语教师自身,但学校及教师所在的院系作为日语教师发展最直接、最重要的平台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校在明确办学定位、制订长远发展的基础上应该确定各个专业的教师在校内的发展方向,就外语专业来说,究竟应该以培养日语专业人才为重,还是应该致力于服务其他院系为主有必要明确,因为这会直接影响到日语教师课程的设置,内容的选择及安排等;此外,在招生及就业时应把好入口关及出口关,制订招生计划时同时考虑未来就业路径,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其顺利就业。
院系作为日语教师所在的最直接的平台,应该为提升现有师资力量做好相关配套工作。表面看似日语教师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实则院系、学校是最终的受益者。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视日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合理安排对应的课程,尽量不要让一个教师同时带多门不同方向的课程,比如翻译学出身的教师可以考虑同时安排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实践等同属翻译方向的课程,而不要同时安排日语阅读、日本文化、日本历史等各种内容差异较大的课程,同时,尽量让日语教师所带的课程长期化、固定化,这样同一门课程积累的经验多了可以更好地去教授学生;二是重视日语教师的科研发展,积极与校内校外相关部门、单位联系,搭建科研平台,推进日语专业科研项目以及跨专业科研项目的申报;三是重视并积极联系日语教师可利用的各类实践平台,以促进提升其实践应用能力,实行学校与社会、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对接。比如:可由院系为代表出面,联系各类景区、博物馆等单位,作为日语专业实践基地等。
参考文献:
[1] 潘贵民.西部高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27).
[2] 蒋米娜.西部非重点院校日语专业基础教育现状及应对之我見[J].科技信息,2007(27).
[3] 梁维.西部地区地方本科院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探析[J].学习导刊,2014(12).
[4] 刘小艳.新办外语本科专业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