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丢失游戏力,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2017-10-30小花妈妈
文_小花妈妈
父母丢失游戏力,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文_小花妈妈
“有人说,六岁之前的孩子是生活在童话世界的。我更愿意说,六岁之前的孩子是生活在游戏世界里的。孩子的游戏力正是他的童心的外在表现。做父母的我们,已近中年,时常羡慕周围人的童心未泯,赞叹那样的幼稚也是一种纯洁的美好。可是,当我们面对孩子的童心召唤时,却常常不愿意去回应,反倒用自己已经被时间和规则禁锢的思想丑化并鄙夷孩子的童心……”
孩子是天生的游戏高手
昨天接小宝下了幼儿园,在小区的水池边玩耍,小宝拿了一根很长有曲度的棍子玩水,一不小心把棍子从弯曲的位置折断了。对于处于执拗期和追求完美敏感期的他来说,这无疑是个刺激,瞬间情绪就爆发了,非要让我把棍子“接上”,并且自己已经尝试着要把断开的两节棍子对接起来。尝试无果,他在室外36度的空气里哭得满头大汗。
我忽然灵机一动,提起上次去白洋淀宝爸划船的事情,告诉他“变成了两根也很不错啊,可以当成桨划船了,上次我们去白洋淀的时候爸爸就是这样划船的”,一边说一边比划着划船的动作。
小宝一开始还有些抵触,但听我说到划船,看到我比划划船的动作,他的情绪慢慢缓和下来,但是并没有立刻表现出感兴趣。这时来了一位小朋友,伸出手要拿地上的木棍,小宝立刻就抢了先,一手拿一根,说要划船去,就斗志昂扬地走向水池。
小宝的哭声停下来了,拿着两根棍子蹲在水池边划船,并且邀请我上船,说要送我去银河买东西。他两只手挥动着两根木棍,在水里有模有样地搅动着水流,还提醒我坐稳了。自己掌握着时间,告诉我到站了,该下船了。末了,还嘱咐我买完东西记得给他打电话,他会再来接我。就这样,他带着我去了超市,带我去了公园,带我去了银河,带我回家……他的交通工具一会儿是木船,一会儿是快艇;时而漫游,时而加速;我也跟着他的节奏和情节,上船、下船,给他打电话,让他来接我……
我有些惊讶,没想到玩水能够激发他如此的兴趣和热情,他不仅在玩耍的过程中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重现了一些在绘本故事中看到过的情节、表达方式、词语,还把游戏和日常生活中去过的地方、做过的事情结合起来,在简单的划水游戏里注入了多样的情节,包括买东西、游玩、体贴他人等等。
持续的游戏力是孩子专注力的源泉
水池周围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有的说水脏,要求孩子离远点,有的说危险,禁止孩子靠近,甚至有些老人嘟嘟囔囔,说我这样的家长不会带孩子。小宝旁若无人地玩耍,我旁若无人地陪着他。
孩子的游戏力正是他的童心的外在表现。做父母的我们,已近中年,时常羡慕周围人的童心未泯,可是,当我们面对孩子的童心召唤时,却常常不愿意去回应,反倒用自己已经被时间和规则禁锢的思想丑化并鄙夷孩子的童心。
我选择保护小宝的童心,选择跟他一起玩耍,其实保护的更是他的专注。整个过程中,我跟着他的节奏来往,没有多余的否定和禁止,也没有基于我个人的判断和评价,只是配合着他,像两个做游戏的小朋友。他足足蹲在那个位置持续了20多分钟。
一些父母抱怨孩子学习或者阅读不专注,有没有想过,当孩子在玩耍时,作为父母的我们是如何打扰他的呢。玩耍是一个孩子的最大兴趣,当他在玩耍的时候都没有办法专注时,又怎么会在学习和阅读的时候专注呢?
无论孩子做什么,都有自己内在的力量和节奏。父母的催促、限制、禁止都是对孩子内在节奏的扰乱,对孩子内在力量的冲撞。他的力量和节奏无法保持稳定和持续,他的内心就无法获得平静和安详。孩子的期望和兴趣与父母的否定和限制之间必然产生冲突,而这种冲突形成孩子的紧张,而紧张导致孩子更容易犯错。
这就是为什么育儿中总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家长越是不断地提醒孩子“尿尿”,孩子就会在父母不提醒的下一秒尿裤子;父母越是嘱咐孩子“小心,别摔倒”,孩子就会跌倒磕破皮肤;父母越是让孩子在一个地方玩耍,孩子越是想要去到父母看不见的地方;父母越是威逼利诱孩子分享,孩子越是把自己的东西捂得更紧……
在游戏中学会更好地尊重孩子
上述提到的现象,每天都在上演,随处都能看到。父母的出发点是“为你好”,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不是爱,而是不尊重。
如今的育儿,更加强调父母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而不是父母的权威和力量。尊重和理解,是基于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发展规律而产生的育儿观念;权威和力量,则是基于父母的控制权产生的育儿观念。在心理上理解和尊重孩子,是与孩子建立一种长期的良性关系;而权威和力量,却是有时限的,当孩子的力量足够和父母抗衡时,这种育儿的弊端就会显现,也是父母伤心和不解的时候。
尊重孩子,从玩耍开始是一个很好的开端。父母把自己放在一个陪伴者的角度,跟随着孩子的方向和思想,融入到他的兴趣和乐趣中,延伸和拓展孩子的游戏,是更好的陪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