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17-10-30河南省济源市人民医院459000李凝
河南省济源市人民医院(459000)李凝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介于急性心肌梗死、稳定型心绞痛以及猝死之间的心肌缺血性胸痛,该病具有病情发展迅猛、发病突然以及转化为心肌梗死造成死亡等特点。预见性护理主要通过观察各种发病先兆,以有效的护理措施和治疗措施,来控制和预防病情发生,是一种以预防为主的护理模式[1]。鉴于此,我院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护理干预中,引入预见性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干预效果。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病例均来自我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心内科接诊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所有患者均根据《内科学》(第七版)中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确诊[2]。选取54例作为本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排列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27例,女性13例,男性14例,平均年龄为(50.92±3.12)岁;干预组27例,女性15例,男性12例,平均年龄为(50.28±3.5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逐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为两组患者提供临床治疗方案,包括给予钙离子通道拮抗剂、硝酸酯类、氯吡咯雷、肝素、阿司匹林等药物。对照组在用药治疗基础上行内科常规护理,包括:心理干预、用药指导、健康宣教以及生命体征检测等。干预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同时积极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模式,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2.1 预见性病情观察 对患者心绞痛的疼痛程度、疼痛部位、持续时间等进行观察记录,掌握患者病情的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护理人员在进行病房巡视期间,结合患者的发病特点,选择合理时段在患者未出现或者发病之前为其提供硝酸甘油含服,预防和控制心绞痛疼痛带来的不适症状。
1.2.2 预见性防范诱发因素 在导致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原因中,突然的体位变化、情绪激动、运动睡眠改变、排泄方式、饮食刺激等均较为多见。为此,在实施护理期间,观察患者的需要,帮助其进行体位调整,安抚其激动情绪,并对其进行饮食和日常生活方式的指导,防止常见因素诱发疾病。嘱咐患者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类、速效救心丸药物,一旦感觉由不适症状,应当立即休息,并于舌下含服药物,以防病情发作。
1.2.3 预见性运动和饮食指导 结合患者的个人体质及病情程度制定合理的运动方案,避免过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超负荷的体育锻炼。加强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知识宣教,帮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不良生活习惯对疾病的影响,促使患者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戒烟禁酒,并对不良饮食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尽量以低脂肪、低盐、低糖的食物为主,同时多食用各种新鲜蔬果,保证机体获得充足的营养供给。
1.2.4 放松训练 每日需组织患者进行1次持续30min的身心放松训练,在进行放松训练之前,首先需要为患者详细讲解放松训练的主要原理、训练方法、目的以及相关注意事项,明确治疗目标。帮助患者选取舒适的体位,可坐立,可平躺,保持身心完全放松,再从手部开始依次向肩部、头部、颈部、胸部、腹部、下肢的逐渐放松,各组肌肉均先收缩再放松,从而达到完全放松身体的效果。
1.3 疗效判断标准 ①显效:患者各项临床体征、症状均逐渐消失,经心电图测定均恢复到了正常范围内;②有效:患者各项临床体征、症状均出现了非常显著的改善,心电图测定结果也有明显改变;③无效:患者各项临床体征、症状均无显著变化,甚至出现了非常显著的加重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以统计学软件SPSS17.0行分析处理,以率(%)表示疗效结果,以x2检验,若P <0.05即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7.78%,干预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9%,两组总有效率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见附表。
3 讨论
进行性心绞痛是不稳定型心绞痛最主要的临床特征,其病理机制具有较高的特殊性,且预后效果不佳,若不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则非常容易发展为心肌梗死。预见性护理模式是近几年来提出的一种新型护理概念,其主要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查阅和评估后,结合疾病的主要特点和发病规律,采取相应的预见性干预措施,来实现对潜在问题的控制和预防。在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提供预见性护理干预期间,首先对诱发该病最主要的因素以及病情特点、日常注意事项等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制定了与该病相契合的护理干预方案,再分别从病情观察、诱因防范、饮食、运动以及放松训练等方面给予患者系统、全面的预见性护理指导,较好地提高了护理的针对性,促使护理作用得到更好的展现。
附表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根据本研究结果来看,干预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2.5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78%。该结果证实了预见性护理干预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干预效果。
综上所述,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护理中,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护理的针对性,提高治疗效果,故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