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个性的被抑制现象及其消除策略

2017-10-27马小芳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教育目的学生个性

摘 要 在学校教育的体制下,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灌输,学生学科成绩的提高,在无形中缺失了教育的本身目的,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了抑制,努力让学生达到其他人所期望的要求。为了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应该突破应试的思想观念,突破统一化、标准化的模式,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成长,给予学生自我展现的空间;实施开放性的答案评价,让学生敢于发挥个性想象;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给予学生平等的“话语权”;实施自主型的班级管理模式,充分体现学生个人的作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良性发展。

关键词 学生个性 教育目的 学生个体

一、学生个性与教育目的

什么是学生的个性?关于“个性”这一词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认识。有的学者在哲学的角度,认为个性是指某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个别的独特的性质;有的学者在心理学角度认为个性是指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整体体现,即在具有一定倾向性基础上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有的学者在社会学角度认为个性是由遗传素质的自然实体,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一定社会生活条件下转化为社会实体的过程;也有的学者在教育学的角度认为“所谓个性应被看作是个体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表明个体在社会实践中所持态度和行为的综合特性”[1]。根据个性概念的不同,在此笔者认为学生的个性主要就是学生个体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区别于其他个体的独特性,不同于其他个体的个人特征。

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家庭方面的因素、学校方面的因素、社会方面的因素等,其中学校方面的因素在学生的成长发展中起着主导性作用,也就是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来说是很重要的。按照《教育法》规定,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需要让学生有自由思考和想象的机会,让学生释放出自己天然的个性,发扬学生自身的特长和优势。也就是说,学生个性的良性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

二、学生个性的被抑制现象

学校教育体制顺应国家的方针政策,体现国家的意志和愿望,受到国家制度的制约。我国实行的是民主集中制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教育制度中也会体现集中制的这一思想,管理基本上由中央政府和中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集中统一管理,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管理权力有限,学校管理的权限更是少之甚少,所以整个教育领域就是按照国家教育政策的统一标准发展,教师们也就按照标准化要求来进行教学活动。

1.学生个性被抑制的表现

(1)教师主控的教学活动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一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教师主控着教学活动,教学的主要任务还是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教学活动的安排、进行都是教师自己做主,没有考虑学生当时的学习状态,甚至在有课程表的安排下,有的教师还会占用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的课时来进行文化课的教学,学生没有反驳的机会,只能接受教师的安排。这样,不仅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

(2)标准的答案评价

在学校教育体制下,学生的作业和任务总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标准答案的束缚,自己所想的答案不敢一字不差地不同于标准答案。如果学生对答案有了疑惑,尤其开放性的题,学生也不敢提出质疑,最后自己的思维也让教师带到标准答案的轨道上来。在学校教育体制标准化的约束下,这种标准答案的评价方式,使得学生的个性展示受到了阻碍,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了限制,学生的思维想象力也日渐消退了。

(3)师生之间交往的狭隘性

在中小学生中,师生之间的交往相对比较狭隘,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也是学习的问题,教师的权威性在学生的意识中体现得比较深刻,大部分学生是服从教师的命令,维护教师的权威,对教师又敬又畏,不敢对教师有质疑和批判,导致学生不敢表现自己。“学生对灌输的知识存储得越多,就越不能培养其作为世界改造者对世界进行干预而产生的批判意识。他们越是原原本本地接受强加于其身上的被动角色,就越是只能适应世界的现状,适应灌输给他们的对现实的不完整的看法。”[2]在教师关于师生关系的认识中,虽然有的认识到学生是需要教师在学生独立的基础上去引导的,但是大部分教师还是希望学生能够直接听从他的命令,按照自己的安排去进行学习计划,这样一切能顺应自己的教学进度,有规有序,导致学生个人作用的发挥受到了限制。

(4)控制型的班级管理模式

在班级管理时,教师们认为把学生管住、管死,学生听话,学生按照班级制定的班规来进行各种活动,教师就会非常满意,认为学生就是“好学生”。学生按照规矩来学习,班级整齐划一的步调,减少教师处理各种教学事故,这就是教师理想的班级管理形式。但是,这样的形式没有给学生留有他们自己发挥的余地,限制了学生个性自由,每天只能是按照规矩来思考和生活。

2.学生个性被抑制的原因

在学校教学中,有的教师不能够理性对待每个学生的不同特征,总是一味表扬学习成绩优秀的學生,对于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教师也不会关注其他优秀的品质,教师的应试思想观念浓厚,教学中主控性行为表现明显。小学时候家长或者老师为了让学生乖乖听话,在学生耳旁总是有“要听老师的话,不敢捣乱,要做老师的好学生”这几句话的教导,导致在长期的熏陶中,维护教师的权威,听从教师的安排已经成为学生的心理常态,学生们已经习以为常,批判的意识在学生的脑海中根本不存在。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个性当然无法表现出来,学生的个性就会受到抑制。

虽然在教学改革中,一再强调教学评价多样化的改革,但是实际对学校的教学考核还是偏重根据学生的成绩来评价,存在标准化和统一化的倾向。总是希望用标准的评价结果来衡量学校的教学质量,导致教师无法顾全大局,在牺牲学生个性的代价下来完成学校教育体制的标准要求,追求学生的升学率,注重学生成绩的高低,缺失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关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受到学校的教学评价的影响,无形中总是以学生的学科成绩来评价这个学生,没有正确对待每个学生的不同特征,对学生的个性没有进行正确引导,抑制了学生个性的良性发展,导致学生在应试思想的影响下只会成为学习的机器,只会关心成绩,一心想着要达到父母、教师的期望要求。endprint

三、消除的策略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主要的参与者,是独立的个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学生真正主人翁地位的体现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作用,学生能够在按照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拥有自己独特的学习计划和目标。每个人的人生目标不一样,所以学生拥有选择自己自由发展的空间,当然这种自由是有条件的自由,学生向着健康方向发展的自由,根据自己的愿望规划自己的学习过程。

1.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给予学生自我展现的空间

为了让学生不受到拘束,学生能发出自己内心的声音,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相互沟通,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在与学生的相互讨论中安排教学活动,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愉快的状态下学习,给予学生自我展现的空间。在学校教学要求下,教师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是一味地求成绩,应多方面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学校教育统一、标准化的背景下,教师可以发展自己的教学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实施开放性的答案评价,让学生敢于发挥个性想象

在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判时,应该实施开放性的答案评价,在坚持基本的统一的要求时,又适度改变唯一的、固定的答案评价标准,对于学生的答案应该给予适度的弹性和宽容,不违背答案要点的规定,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让学生敢于表现自己的个性,敢于发挥自己的个性想象。不管是在平时教学练习中还是在期中期末考试中,教师应该秉持在科学精神的基础上,发挥自由想象,对于学生的特殊答案,根据学生的思路加以正确引导,不是一味地立即否定。“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师宁可让时光淹没在无穷的讲解和训练中,也不情愿拿出充足的时间带领学生一起思考,使师生缺乏思维互动。这样的教学,可以达成基本的目标,却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提出见解的能力,以至于使人觉得学生是‘没思想的人。”[3]要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力,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答案评价环境,让学生敢于发挥自己的想象,敢于在自己的卷面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在课堂中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给予学生平等的话语权

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能进行平等的交流沟通,充分体现学生的地位和自身价值,面对课堂问题,教师要给予学生说出自己想法的机会,不要只是依靠感觉来猜测学生的想法。

在教学事故中,教师一定要有倾听的意识,愿意听学生对这次事故的描述,然后运用教学机智理性地处理教学事故。师生之间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促进彼此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彼此之间会敞开心扉,互相交流,真诚沟通,相互理解和包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得到共同成长、共同发展,让学生的个性在对话与沟通中得到强化和发展。雅斯贝尔斯认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这种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可以说,任何中断这种我与你的对话关系,均使人类萎缩。”[4]师生之间的交往对话,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形式,也是发展学生个性必需的教学形式。

4.实施自主型的班级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作用

在學校教育中,班级管理也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班级管理一般主要由班主任来负责,但是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进行班级管理,只有良好的班级氛围,教学才能和谐融洽地进行。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控制能力和自觉性,能够有意识地处理自己的学习行为。制定班级管理规章制度,协调班级秩序,规范学生的行为,预防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这也是有必要的。但是制定班级管理制度时,应该考虑学生的合理需求,体现人文关怀精神,不是一味追求管理方便,制定出死板的规章来。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制定班级管理规则,发挥学生个人作用,体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实施自主型的班级管理模式,实行学生轮流管理形式,对于班长、组长等这些有称号的职位,可以实行轮流制,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管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就会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增强自制力,在管理中就会体现学生自身的特性,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管理风格,教师进行关爱型鼓励引导,学生就会积极发展自己的良好个性,使学生形成自觉、自控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戴汝潜,宛士奇.个性发展与教育改革实验[J].教育研究,1989(7).

[2] 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徐士强,王秀军.引导学生成为会思考的人[N].中国教育报,2009-5-15.

[4] 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作者:马小芳(1989-),女,山西柳林人,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杨 子】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目的学生个性
朱熹的理学教育思想及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论教育价值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合理把握教学设计中问题的“度”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实施体育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