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师社会形象的现实表征与重塑
2017-10-27罗清杨
摘 要 体育教师的社会形象是社会对体育教师的整体印象或看法。社会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社会大众看待体育教师的态度。新时期体育教师的社会形象却出现了下降现象。体育教师社会形象降低主要表现为:体育教师形象的“暴力化”、“非智识化”和“地位次要化”。导致体育教师社会形象坍塌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体育教师形象意识的缺失、素质结构的“非智识化”和体育教师行为的失范等。重塑体育教师的社会形象需要从教师个体和媒体的优化两方面来努力。
关键词 体育教师 社会形象 重塑
教师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信誉和社会地位,对教师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但近几年体育教师的社会形象却和教师形象的上升有很大的反差,体育教师的社会形象出现了坍塌现象。形象指的是外界对个体的总体性印象,这里外界包括生活中的他者、组织和媒体等。其中,社会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转化成大众的态度,对个体的行动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良好的社会形象是工作顺利展开的助力。然而,在社会报道中却屡屡出现有关体育教师的负面信息,给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诸多的不利。
一、体育教师社会形象表征的三重性
近年来,体育教师的社会形象一方面随着教师的社会地位的提高而提高,但另一方面体育教师负面的、消极的社会影响也在不断地增加,原来社会上对体育教师工作辛苦、为学校体育活动做出很大贡献的美好形象出现了大面积的坍塌。主要表现有体育教师教学的“暴力化”、体育教师“非智识化”和“地位次要化”,对这三个表征的分析有利于我们从整体上了解和把握体育教师形象形成的根本原因。
第一,体育教师社会形象的“暴力化”。体育教师一般在室外从事体育教学和训练,体育教学主要是示范性的训练。一般认为,暴力指的是对他人实施的强制性行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暴力一词充满着血腥的味道。个别教师的粗暴态度就被贴上了暴力的标签。譬如,有社会传言说一个学校的“体育教师殴打学生”,一经传开,立马引起巨大的反响,网络和媒体对体育教师的声讨接踵而至。诸如此类的现象不胜枚举。除了身体暴力的报道和渲染,有关体育教师“语言暴力”的新闻也屡见不鲜。例如体育教师“采用讽刺、嘲笑、侮辱、谩骂、诋毁、孤立冷落等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惩罚和‘心灵施暴的语言暴力”[3]。这种“暴力化”的社会形象渐渐转化成社会大众对体育教师职业的普遍态度,给在岗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和日常生活带来了困境,同时也造成很多的体育教师离职。
第二,体育教师社会形象的“非智识化”。智识指知识或智谋,形象的“非智识化”是指此类形象的建立不依赖知识或智谋。体育教师社会形象的第二个表现就是“非智识化”。例如,某电视媒体热播剧有一句台词“你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吧”,一度为大众津津乐道。进而,通过网络的扩散和大众的娱乐戏谑心态,把这句台词扩散到“你的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意在嘲笑或指责对方的语文水平差。究其原因就是普遍认为体育老师不善于或不会进行智识活动,体育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也缺乏智识基础。《温岭日报》曾经发表《体育教师的尴尬和无奈》,作者认为不仅社会民众认可体育教师形象的“非智识化”,教师队伍内部也存在此类偏见。需要注意的是,此类形象并非单单通过社会传言表现出来,还通过一些广告图片得到了加强。
第三,体育教师社会形象的“地位次要化”。在学术讨论中,常常认为体育教育关系到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关系到人的健康素质。甚至认为体育是智识活动的基础。国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提高体育教师和体育学科的地位。其中《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到“以体育教师专业素质、课堂教学为评价内容,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多元主体的评价形式评价体育教师的工作”[3]。然而,在教育实践中,应试教育思维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体育学科被边缘化。在学校和社会上,体育教师形象也出现“地位次要化”的现象,要么直接说体育不重要,体育教师在学校的地位也是次要的,常常通过强调语数外等学科来间接暗示体育教师地位的次要,媒体的推波助澜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把体育教师地位推向了更加“次要”的境地。
二、体育教师社会形象形成的根源
体育教师的社会不良形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社会对体育教师缺乏正确认识,有的是学校对体育教学还缺乏足够的重视,也有体育教师不重视自己的专业发展,不能很好地做好教学工作。但社会和学校对体育教师不公正的评价都不利于体育事业的发展,更有碍于体育教师地位提高和职业认同感的加强。之所以会出现诸如此类的媒体形象,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体育教师形象意识缺失。体育教师是生活在特定场域的个体,场域的规则、文化甚至是场域中根植于个体的生活观念均会对其产生重要影响。可以说,体育教师的形象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同理,体育教师的社会形象就是传言和网络通过某种方式或结构建构出来的。体育教师的社会形象意识就是认识到自己形象的社会建构性,必须注重其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才会有良好的媒体形象。遗憾的是,在学校生活或日常生活中,体育教师形象意识缺乏,这才导致以上媒体形象的现实表征。这里形象意识缺乏表现为日常生活中形象的随意性、对形象的重要性缺乏认识等。
第二,社会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形成的固定的观念或看法,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固执性。在社会心理学里,刻板印象是與固执、偏见相联系的一个概念。“刻板印象属于一种社会认知偏差,偏见是以刻板印象为基础对对象的情感反应偏向,而歧视则是基于刻板印象和偏见的行为偏向”[4]。“刻板印象的加工是一个完全自动的过程,它遵循串行加工的规则”[5],也就是说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媒体有关体育教师的诸多报道存在非常明显的刻板印象,例如,个别教师惩罚学生的确存在,但媒体进而认为体育教师群体中惩罚学生的情况普遍存在,并且极不容易改变这种印象。显然,这是典型的刻板印象,也是大量有关体育教师负面报道的主要原因之一。endprint
第三,大众猎奇心理造成的过多的负面传言。不可否认,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标题、内容和方式的选择过程中会受到读者喜好的影响。但过分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会造成过度报道的现象屡次出现。例如,2015年11月10日,据某晚报报道,一小学生午睡期间因不听话遭体育教师体罚。一经报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体育教师受到公众的指责,甚至成为众矢之的,学校很快也介入调查。当然媒体并不关注调查结果,他们的目的就是满足大众的猎奇心理,从而来获取点击量。此类的过度报道还大量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过度报道对媒体来说,影响也许不大,但对体育教师来说,一次过度报道造成的伤害将不可估量,轻则名誉损失,重则造成家庭破裂。其危害不可不引起注意。过度报道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就是,自媒体在报道过程中的断章取义和过度渲染。
第四,体育教师素质结构的“非智识化”。教师知识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所应当具备的知识的统称,一般认为教师应当具备四种类型的知识:实践性知识、教学法知识、学科知识和文化素养知识。四种知识在不同的阶段有其重要价值。然而,在实践中,体育教师在文化素养知识方面存在巨大的缺陷,也就是说体育教师素质结构存在“非智识化”特点。特别是体育教师人文素养的缺乏,导致体育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不能形成特有的教学风格、不能熟知学生的身心特点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不能将教学经验升华到教育理论层次等问题。一般认为,缺乏人文素养或者“非智识化”的体育教师不具备个人魅力,在实践中不能受到学生的喜欢、领导的器重和家长的信任,甚至有可能因此形成“非智识化”的刻板印象。
三、新时期体育教师社会形象的重建
前面分析了体育教师社会形象的表现与形成的原因,接下来面临的问题就是该如何重塑体育教师的社会形象。体育教师的形象在根本上需要体育教师的自我发展,需要体育教师加强自我修养,提高专业素养和人格素养。重塑体育教师的社会形象必须从社会和教师个体两方面入手,不能偏废其一。
第一,体育教师形象素养的提高。如果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体育教师不仅需要训练学生的灵魂,还需要肩负起训练肉体的责任。这实际上是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在体能上达到训练要求,体现体育教师的身体气质,而且需要道德上对学生进行引领。“风度仪表体现人的气质及精神风貌,教师的气质和言行举止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体育教师既要注意内在美,也要注意外在表现和行为。”[6]也就是说从外在气质和内在道德两方面来提高教师形象素养。外在气质来说,一方面要加强身体锻炼、另一方面约束言语和行为,成为一名身体健硕、谈吐和行为优雅的体育教师。内在道德提升主要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学校组织的道德学习和培训,尤其把新时期国家对体育教师的道德要求融入到学习和培训中;另一个是,体育教师的反思和学习,通过内省来发现问题,进而约束自己的不良言行,弥补自身智识的不足。
第二,体育教师要加强专业发展和提升专业素养。倘若体育教师之中没有“暴力化”现象、体育教师职业也并非“次要化”,那媒体形象坍塌现象必然会逐渐减少。“暴力化”和“次要化”的出现,有两种情况:一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不高,此时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体育教师努力提升专业发展水平,成为一名有着较高涵养和专业发展水平的体育教授。阅读和主动学习是教师提升专业发展的必然措施,因此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的具体措施可包括加大专业书籍和论文的阅读、积极参与文化课程的培训和通过参加学习共同体三个方面;二是体育教师和公众均认为教学工作不重要,这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形象。因而必须从体育教师主体和公众两个角度来改变教学工作不重要的印象。前者要求体育教师必须认真对待教学活动,尤其是体育专业知识的课堂教学活动,以此来扭转不重视课堂教学的印象。后者需要通过加大媒体的正面宣传,使得公众正确认识体育教学活动之于公众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全民健身时代,身体素质之于公民素养的形成和国家发展的意义不容小觑,体育教学活动之于学校教育和公众身体素养的提升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引起公众的重视。当然,以上两方面并非相互割裂的,而是需要综合考虑。
第三,社会宣传要客观公正。本质上来说,网络媒体是传播信息的平台。社会主义媒体在传播信息的同时还需要重点传播社会的正面信息,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担负着非常重要的责任。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成为信息传播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影响着舆论导向或职业形象。当然,多媒体除了传播途径多样化、传播速度快等优点外,也存在局限。需要确定媒体传播边界,特别是在有关体育教师的新闻或报道中,更需要明确边界,信息内容选择的原则、传播的方式等都需要得到明确的规定,不能唯大众好奇心是从,更不能盲目地传播等。当然,多媒体传播边界的确立,不仅需要媒体和大众的自觉,还需要国家以一定的法律法规的形式来确立。例如,广西一家媒体对“最牛体育教师”的报道中存在未经证实却大量报道的现象,一经报道,在网络和多媒体中得到广泛传播,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对体育教师和涉事学校的名誉带来了伤害。随后该体育教师对该媒体进行了诉讼。此事件为我们重塑体育教师形象提供了新的思路,那就是建立媒体惩罚机制,对过度报道或虚造事实的报道进行惩戒。
体育教师的社会形象形成及表现给体育教师的生活和发展带来的影响并不能在本文中穷尽,但不可否认的是,以上所分析的表现、根源和重塑体育教师媒体形象的策略在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可操作性。当然,要做到短时间重塑体育教师的社会形象并不现实,需要长时间、多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特别是除了以上提出的几点策略之外,我们认为努力的方向还有体育教师的自我发展和教学素质的提高,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提高体育教师重塑形象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普曼.舆论学[M].林姗,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唐凯.中小学体育教师语言暴力现象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Z].2001.
[4]Fiske S T. Social Beings:A core motives approach to social psychology.John Wiley & Sons,2004.
[5]胡志海,梁寧建,徐维东.职业刻板印象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04(3).
[6]刘洁,陈爱民.影响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因素及对策[J].柳州师专学报,2006(3).
[作者:罗清杨(1971-),男,四川茂县人,阿坝师范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刘永庆】endprint